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新史学丛书:全盘西化台前幕后--陈序经传 | ![]() |
|
![]() |
新史学丛书:全盘西化台前幕后--陈序经传 | ![]() |
编辑推荐
陈序经先生1909年随父去新加坡就读,1925年7月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的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伊利诺斯大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再获该校博士学位,回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34年l1月15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中国文化之出路》一文,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为该校最年轻的院长;1944年8月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间曾会晤爱因斯坦;1948年8月1日出任岭南大学校长。1956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62年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1964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年“文革”中被指控为“里通外国”“特务间谍”,2月16日患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逝世。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其平反。
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内容推荐
全盘西化的最有力鼓吹者?功勋卓越的岭南大学校长?含冤而逝的南开大学第六副校长?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是如此地纠缠不清,乃至于我们回头再望时竞是一片迷茫。
但无论怎样,作为现代教育史、文化史的一个标志性人物,陈序经博大精深、历经坎坷的一生是一个绝好的文本,足以让我们领悟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的轨迹。作者简介
夏和顺,1964年出生,安徽郎溪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媒体从业人员,供职于深圳某报。近年从事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岭南文化研究,曾合作编写《深圳九章》,著有《叶启芳传》(合著)等。目录
又见康乐园(自序)
引言说不尽的“全盘西化”
第一章 天涯海角
海南陈家
懵懂少年
第二章 南方北方
从南洋到广州
康乐园里好风光
沪上求学
第三章 美雨欧风
负笈美利坚
在美国的社交与生活
执教岭南大学
再度留学
第四章 教育论战
显示全部信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天涯海角
海南陈家
陈序经的故乡在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清澜港瑶岛村。文昌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其东南和北面是南海和琼州海峡,陈序经的家乡更是紧贴海岸线,可以说,他是地道的海的儿子,大海将蔚蓝色文明的因子注入了他的血液中。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物产丰饶,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即在海南岛建立珠崖、儋耳两郡,海南岛从此纳入中国版图。据说,之所以称珠崖、儋耳,是因“崖岸之边产珍珠”和当地黎民的耳朵上戴有大耳圈之故。从汉武帝至南北朝期间,海南岛郡县设置变动很大,并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国时海南岛归吴国管辖。至梁代大同中叶(540-441)又在海南岛重建崖州。隋朝一统中国后,将崖州改为珠崖郡,且在其西南部新建临振郡。唐朝时,在海南岛建立5州22县,许多名称至今仍沿用。
五代以后,战事频繁,大批汉民迁居海南岛。汉族的迁入带来了中原文化,推进了海南岛的文明进程。同时,由于海南岛远离大陆政治中心,被视为天涯海角,因此它成为历代朝廷要犯,特别是政治犯的流放地。
海口市如今仍存有五公祠、苏公祠等,五公祠是为纪念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苏公祠则为纪念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而建。这些人都是被谪居到海南岛的,他们未必都对海南岛作出过什么贡献,但他们或是名臣或是文豪,海南人景仰他们,把他们供奉于庙中视为神灵崇拜。这就是文化的辐射与传承,海南岛也在这种不经意的浸染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元代海南岛又称为琼州路,其建制仿宋代辖3州13县。明朝海南岛称琼州府,清代又将琼州府改称琼州道,清末又划分为3州13县。“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万居东陲。”
文昌的历史与海南岛一样可追溯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其初立县时称紫贝,尔后三易其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改为文昌县,意为“偃武修文”。文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朝出过与海瑞齐名的丘浚,近现代史上更是产生过一批政治、经济、文化巨星。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等宋氏家族成员人们耳熟能详,文昌还是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将领陈策等196位将军的故乡,被称为“将军之乡”。而在文化界,陈序经是其杰出代表。
陈序经曾在文昌县城公仔桥上自拍过一张故乡的风景照,照片是黑白底色,以县城为背景,画面上有静静流淌的文昌河,还有驶向远方的船帆。他将这张照片镶嵌在玻璃镜框中,不论走到哪里,一直随身携带。陈序经一生走南闯北,历经欧风美雨,但故乡在他心中永远是一道抹不去的美丽风景。
陈序经晚年事业困顿之际,思乡聊以慰藉心灵,他曾作《珠崖篇——思乡随笔》,一抒积郁多年的乡情,书中对故乡的山川河流、人情风物作出细致描述。《珠崖篇》手稿完成于1966年,也即陈序经去世的前一年,这份手稿长期由他的女儿陈云仙保存。2003年,为纪念陈序经诞辰100周年,此书正式由长征出版社出版。陈序经在此书开篇即写道:“我年少赴叻(按:指新加坡,中国侨民称新加坡为石叻、叻埠),长而求学,离乡四十载,去乡愈久愈远而思乡之情愈为殷切,岂年纪愈深而愈增益之耶?”
海南岛有300多万华侨,分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文昌即有120多万华侨。
陈序经在《珠崖篇》中,曾用大量笔墨描写海南的侨胞。他写道:“海南人出洋最多的地方是文昌。文昌的好多乡村可以说没有一家无洋人,自己所在的瑶岛村就是这样,其实每家在海外的人数多于在家的好几倍,海南岛出洋的至少130万人(按:指当时),而在马来西亚长期居住的侨民就不下60万,其次是暹罗、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地。”1935年,陈序经先后周游东南亚各国,见到许多地方的海南侨胞,在和侨民交谈中,他得知单是文昌来的华侨就有30多万人。当时海南文昌本地常住人口也不过30多万,所以他说“海外的文昌人和岛内的文昌人一样多”。
海南人为何频频下南洋,陈序经分析道:海南岛在地理上接近越南半岛,又是中国最南部的地区,在海道交通上是与东南亚各地最为接近的地方,加之抗战时期海南岛被日本占领,许多人便匆忙地逃往海外。
陈序经说:“那个年代,出洋的海南人大多穷苦不堪,是因为在乡间或当地谋生不易,为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出洋的。那时出洋的旅费多是向别人借用,到了南洋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就是找到了也要做上一年半载才能还清这笔旅费。此外,还要每年寄钱回家当家用。这样地循环下去,东南亚的海南人,在经济上既难以发展,在人口上也难于增长。”他还说道,“大概到上世纪20年代,海南人才开始打破了不准带妇女到东南亚的禁例,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海外出生的小孩多了,海南人的整体经济状况开始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