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 | ![]() |
|
![]() |
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 | ![]() |
编辑推荐
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
民初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近代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20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影响中国至深至远的民主爱国人士
乡村建设运动的伟大实践者
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
他的文章出入儒释二家
鞭辟入里
影响深远内容推荐
梁漱溟(1893-1988)的一生像迷一样传奇。他年少便名满京华,却断然辞去北大教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为救国他九死一生出入抗日前线,虽以文化创造为务,却又多次周旋于党争政协;身陷噩运时,仍惊世骇俗之论,以文章名世,奠新儒学之基,却拒不接受学者、哲学家之衔。梁漱溟一生多不可思议之处,却自认只为解决人生问题而活,简单明确,并无任何玄虚。他就这样纯粹地活着,成全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世界。作者简介
梁卫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人,中学教师,独立思考始于九十年代,但却受惠于八十年代的思想文化启蒙思潮。曾在《天涯》、《书评周刊》、《佛山文艺》、《学习博览》、《南方周末》、《扬子晚报》、《中国产经新闻报》、《读写月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思想随笔,有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行世。目录
序言:迷雾重重的传奇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最好的教育
一、影响一生的少年教育
二、走出独特的人生
三、朋友一生一起走
四、从小树立人生向上的目标
五、度过迷惘的少年时期
六、二十四的成熟青年
第二章 北大七年
一、人生的三次思想转变
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三、在北大的九年美好生活
第三章 曹州办学与乡村建设
一、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显示全部信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最好的教育
一、影响一生的少年教育
1917年后的北大,得蔡元培先生气度恢弘之治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广罗天下人才。一时之间,精英荟萃,群星璀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开创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最为伟大的文化创造时代。这些我们后人仰之弥高的大师先贤,概括起来说,无非两类人:一类是留学欧美、日本的海归,比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新派人物;另一类则是国学根基深厚的老派人物,比如林纾、辜鸿铭等。这些人有的刚到北大时宝剑藏锋,平平无奇,实则学贯中西,不久即在时代的召唤下光芒万丈;有的则早已是盛名远播,堪为某个领域的一代宗师。
而梁漱溟1917年初到北大任教时,年仅二十四岁,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既非海归学子、胸罗万有;虽则后来他以国学大师名世,但二十四岁之前,他也并非天纵之才、国学宏博。恰恰相反,梁漱溟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而且,居然没有读过那一代人都读过的私塾。他七岁入福建人陈荣办的中西小学堂,学的是中英双语,中文的教材不是四书五经,而是白话版的《地球韵言》,内容顾名思义即可了然。八岁因闹义和团,英文不能学了。九岁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十岁改入蒙养学堂,十二三岁时,在家里读书,教书先生叫刘讷,十三岁下半年到十四岁上半年,进江苏小学堂。这是梁漱溟的全部小学经历,这些小学都是当时的新式学校,老师都是有新思想的人,所以梁漱溟虽然终身为儒学鼓与呼,实则他在求学阶段根本就没有读过那代人从小就必读的四书五经。加之整个小学又读得断断续续,可以说既不可能受到基本的西方学术训练,也不可能打下坚实的国学根底。
此后是五年半的中学生活,进的学校是顺天中学堂,从顺天中学堂毕业后,他就直接走入了社会,并没有想过读大学或出国。后来有人因为梁漱溟以中学学历而入北大教书之神奇便以常人思维想当然地编了一个励志性的故事,说梁漱溟中学毕业后报考北大落榜因而大受刺激发奋图强一定要进北大教书,最终凭借自己的自习完成了心愿。结果被梁漱溟毫不领情地否认了。
考诸梁漱溟的最高学历,不过类似于当今的一介高中毕业生,他之能到北大任教,完全得益于他此前写的一篇文章《究元决疑论》得蒙蔡元培肯定——多年后,梁漱溟自认这是一篇不好的习作。然而,梁漱溟在蔡元培和陈独秀的支持下,走上了北大的讲台,他这一教就是七年,在这七年内,他创作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一时之间,成为闻名全国的学术明星,相比北大的那些教授硕师毫不愧色。梁漱溟的这段经历,在当时看来,其实平平无奇,因为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一切均有可能。蔡元培、陈独秀力邀梁漱溟是磊落诚恳、自自然然,梁漱溟接受虽先有所虑也并不见诚惶诚恐,至于当时的北大学子则是见怪不怪,而在被科层制和文凭学历彻底驯化的我等后人眼中,却不能不说是匪夷所思的传奇,再加上梁漱溟本人多次撰文演讲提到自己是自学成才,越发为这段经历增添了神异色彩。
然而,我得说,梁漱溟能到北大教书,此后又能借助这个平台自我成全,成为一代宗师,实则得益于他曾经所享有的比他同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说是更为理想的教育——培养自学能力的教育。他一生的学术、思想、人生践履,无不深深扎根于这培养自学能力的理想教育之中。
首先,梁漱溟有一个伟大的父亲。“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梁漱溟回忆他的父亲时说:“吾父是一秉性笃实底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的人。他作学问没有过人的才思;他作事情更不以才略见长。他与母亲一样天生的忠厚;只他用心周匝细密,又磨炼于寒苦生活之中,好像比较能干许多。他心里相当精明,但很少见之于行事。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因其非天资高明底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为有豪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他最看重事功,而不免忽视学问。前人所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话,正好点出我父一副心肝。——我最初的思想和作人,受父亲影响,亦就是这么一路(尚侠、认真、不超脱)。”
显然,在梁漱溟眼中,他的父亲梁济并不是一个天赋极好的人,甚至可以说才思匮乏。他认为他父亲给他的主要是人格示范式的教育。他后来多次检讨自己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或说事功倾向,都将之归为他父亲的不良影响。实际上,梁济给予梁漱溟的教育当然远不止于人格示范,至于所谓实用主义不良倾向的影响云云,其实更有生在此山中的迷误嫌疑,考诸梁漱溟的一生,应当作辩证的分析,后文将专此讨论,此不多言。
梁济给予梁漱溟以最珍贵最稀罕的人生大礼是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