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 | ![]() |
|
![]() |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 | ![]() |
编辑推荐
1948-2008,60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荣和卑劣,骄傲和耻辱,欢乐和喜,痛苦和泪,生命和血……60年一个生命的循环,和北大朝夕相处,亲历了北大的沧海桑田,对于那曾经塑造我、育我的成人,也塑造培育了千千万万北大儿女的“北大精神”,那宽广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层质素,我参透了吗?领悟了吗?我不敢肯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转折的各个关头,纵然再活千遍万遍,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内容推荐
本书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关于自己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作者从1948年进入北大生活开始写起,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
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还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后北大第一位女研究生朱家玉、北大中文系书记程贤策……这些都是时刻萦绕于作者心间的美丽之魂!他们都是北大抚育出来的优秀儿女,北大的精英!作者简介
乐黛云,1931年生。自小在贵阳长大,1948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至今。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目录
我的选择 我的怀念(代序)
初进北大
四院生活
我在北大中文系——1948
快乐的沙滩
附录 不能忘怀的友情
阶级斗争第一课
历史的错位
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
从北大外出远游
世纪末访意大利
从“不可风”到“可见”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我们的书斋
美丽的治贝子园
显示全部信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初进北大
1948年,我在贵阳的许多朋友,抗战胜利后,都纷纷回到“下江”。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级时,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群山封闭的高原之城。我一个人搭便车到重庆参加了高考。这是一辆运货的大卡车,我坐在许多大木箱之间颠簸,穿行在云雾和峭壁之间。久已闻名的什么七十拐、吊尸岩等名目吓得我一路心惊胆战!好学容易到了重庆沙坪坝原中央大学旧址,西南地区的考场就设在这里。大学生们早已放假回家。我们白天顶着三十九度的高温考试,晚上躺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喂早已饿扁了的臭虫。那时是各大学分别招生,我用了十天参加了三所大学的入学考试。
回贵阳后,得知的我中学已决定保送我免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不久,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陆续寄到。我当然是欢天喜地,家里却掀起了一场风波!父亲坚决反对我北上,理由是北京眼看就要被共产党围城,兵荒马乱,一个17岁的女孩子出去乱闯,无异于跳进火坑!他坚持我必须吊在家,要上学就上家门口的贵州大学。经过多次争吵、恳求,直到以死相威胁,父亲终于同意我离开山城,但只能到南京去上中央大学。他认为共产党顶多能占领长江以北,中国的局面最多就是南北分治,在南京,离家近,可以召之即回。我的意愿却是立即奔赴北京,去革命!母亲支持了我,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她的倔强的个性使她愿意支持我出去独闯天下,另一方面,她也希望我能在北方找回她失踪多年的姐姐。我们对父亲只说是去南京,母亲却另给了我十个银元,默许我到武汉后改道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