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习仲勋传

2014-06-10 
一九三七年春夏之交,地处子午岭南麓下的新正县马家堡,由于中共关中特委和关中苏维埃   政府的进驻,使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顿时热闹了起来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习仲勋传 去商家看看
习仲勋传 去商家看看

习仲勋传:中纪委推荐党员干部阅读的56本书之一。一代政治家习仲勋的奋斗传奇首度面世!编撰历时20年,150幅珍贵照片首次呈现!(全两册)习仲勋传:中纪委推荐党员干部阅读的56本书之一。一代政治家习仲勋的奋斗传奇首度面世!编撰历时20年,150幅珍贵照片首次呈现!(全两册)习仲勋传:中纪委推荐党员干部阅读的56本书之一。一代政治家习仲勋的奋斗传奇首度面世!编撰历时20年,150幅珍贵照片首次呈现!(全两册)

  编辑推荐

  ★一代政治家习仲勋的奋斗传奇首度面世!

  ★最权威、最详实、最全面

  ★编撰历时20年、长达94万字、150幅珍贵照片内容推荐

  ★年仅20岁的习仲勋为何被陕甘边区的人民称为“群众领袖”?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是如何独当一面、如何协助贺龙、彭德怀等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而浴血奋战彪炳史册?

  ★毛泽东为何夸奖主持中央西北局工作的习仲勋“年轻有为”、“炉火纯青”?

  ★在担任国务院秘书长和副总理期间习仲勋是如何协助周总理工作的?

  ★在遭受诬陷和迫害期间习仲勋是如何坚持真理、坚信党和人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受命在广东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的?

  ★习仲勋在主持中央书记处常务工作期间是如何致力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

  ★习仲勋如何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关心民族宗教领袖、严格家教家风的?目录

  《习仲勋传》(上)

  第一章 志存高远

  家世沧桑

  童年梦

  少年纪学

  第二章 人生新历程

  “都村三杰”

  在县立第一高小

  “三师”学潮

  系狱

  历练中的抉择

  第三章 “兵运”两年间

  投笔从戎

  从见习官到特务长

  兵暴中的营委书记

  显示全部信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九章反磨擦斗争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日子里

  一九三七年春夏之交,地处子午岭南麓下的新正县马家堡,由于中共关中特委和关中苏维埃

  政府的进驻,使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顿时热闹了起来。

  马家堡位于旬邑县城以东二十公里处,东北两面筑有土城墙,西南两面环沟,由北向南呈缓

  坡形,是一个既易防守又利撤退的小村寨。马家堡以东一里许的职田镇,是国民党镇公所

  和地方武装驻地。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两村镇间时常有人员往返,双方相安无事

  。习仲勋同关中党政军机关一起在这里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七月,已是酷暑季节,但关中特区大部分山区因被乔木林覆盖,温带季风气候特征非常明显

  ,常常天上出现云朵,地面就有间断阵雨。当然,平常大多仍为晴朗的天气。七月上旬的一

  天,在数千里之外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消息传来,立即在习仲勋和关中广大军民的心中引

  起了强烈的震动。

  “腥风骤起卢沟畔,血雨横飞华夏天。”七月七日晚十时,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演习,以

  有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继而又无理要求中国卢沟桥宛平驻军撤出

  防地,遭到中国驻军拒绝,日军即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所部奋起抵抗

  。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开始。七月八日晚,中共中央发表通

  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国同胞团结起来,驱逐日寇出中国,为保

  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由此屡遭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怒潮。

  全国出现的抗战形势和中共中央抗日宣言的发表,使关中苏区的军民受到极大鼓舞。习仲勋

  紧急动员全区部队和群众,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加紧军政训练,大力发展生产,时刻准备奔

  赴抗日前线,杀敌报国。

  与此同时,在关中腹地泾阳县云阳镇的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内更是一派繁忙紧张景象

  。伟大的红军时代快要结束了,根据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出的为实现联合抗日的四条保证中的第二

  条:“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政府与军

  事委员会的指导”,红军在七月下旬开始按国民革命军序列改编。七月下旬,红军前总在云

  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红军改编的意义和当前的工作。红军前总决定关中特区选派一

  批兵员,补充改编后的贺龙一二○师,直接开赴华北前线杀敌。习仲勋接到通知后,立即布

  置在关中部队和游击队中进行兵员动员选调工作。经过层层动员,精心挑选,确定了五百

  名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的红军和游击队战士编成一个补充团,由特委宣传部部长郭炳坤带到富

  平县红二方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驻地。从八月下旬到九月底,八路军总部和所

  辖三个主力师四万余名八路军将士由陕西省泾阳、富平地区出发,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在此之前,习仲勋还就关中苏区的军事斗争和兵员选调问题专程拜会了即将出任八路军一

  二○师师长的贺龙,以致在五十年后印象仍极为深刻。他回忆说:

  我第一次见到贺总是在陕西泾阳县云阳镇。那时我任关中特委书记,还是一个青年,对贺龙

  这位“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民军领袖、南昌起义总指挥,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仰慕已久。我

  同他会面时,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关向应、甘泗淇也在那里。我们一见如故,十分亲切。

  贺总那堂堂的仪表、潇洒的气度、如火的豪情和爽朗诙谐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从那时起,我几度在贺总的领导下工作,有段时间曾随他之后共负一个方面和地区的领

  导之责。长期的相处,贺总的优良品德和作风使我深受教育。

  此时,中国政治时局不断朝着有利于全面抗日方向发展。九月二十二日,在全国抗日浪潮的

  推动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延搁两个多月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二十

  三日,蒋介石发表抗日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特区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二十五日,由陕

  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出发先期到达华北前线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

  伏击日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余辆。消息传到

  关中地区,习仲勋和广大军民无不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支援前线抗战到底的信心。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将改为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

  。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十月,习仲勋等在马家堡主持召开中共关中分区代表大会。

  到会代表五十多人,代表了关中分区七百多名党员。代表大会着重“检查过去党的工作

  ,讨论开展关中统一战线以及苏区转变为边区问题”。会议产生了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选

  举习仲勋、郭炳坤、张仲良、霍维德等同志为关中分委委员。习仲勋仍当选为书记。

  新的关中分委除管辖新正、新宁、赤水、淳耀四个县委外还领导着专做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工作的旬邑、淳化县两个八路军

  办事处。关中特区司令部改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习仲勋兼政治委员。

  习仲勋曾回忆说:“以后的工作主要是巩固内部,加强边区民主建设,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由于处在一个较为和平的环境里,习仲勋以主要精力领导关中分区自下而上的民主普选区、县、边区

  参议会和政府的领导人,动员青年群众参加八路军和边区抗日武装,大力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工作。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抗日救国要求,结成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还建立起了关中分区工会、分区青年救国联合会、分区妇女联合会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

  。中共关中分委还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中“大量地,十百倍地发展而

  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的指示,积极而慎重地在工人、雇工、青年学生和战士中吸收了一批党

  员,使分区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为了正确贯彻党的全面抗战的方针政策,维护关中分区民主政权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习

  仲勋还为做好周边地区国民党武装的统战工作花费了很大心血。他常常对干部们讲:对于边

  区周围的国民党民团要下大力气做好工作,要减少和阻止他们对边区侵袭骚扰,我们才能集

  中精力建设民主根据地。他亲自与正宁县民团的王大牙、寺村民团的萧恩多、彬县民团的李仰之、旬邑县民团的郭

  相堂、太峪镇民团的文干卿、宁县民团的庞铭胜、同官民团的夏玉山等民团头目,多次通信或

  谈话,进行宣传、分化、瓦解工作。在新的形势下,这些民团头目除少数顽固分子外,都为

  抗日工作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减少了边区的压力。旬邑县驻职田镇民团头目马宏德

  在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习仲勋的多方争取下,给关中分区送来长短枪二十五支,

  装备了分区部队。国民党驻武家堡保安团一个班长扛着一挺机枪投奔关中分区,习仲勋亲自

  同他谈话,并勉励说:“这样的好事你做得越多越好。你这是为中华民族做好事。”

  习仲勋还特别注意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安排一些地方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任职,发挥他们在抗

  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此间先后将赤水县的士绅景田玉安排到县政府任财政科长,新正县雷

  庄的老中医张治平、旬邑县的萧芝葆被聘为关中分区参议员。蒋家坪村有一位叫

  蒋德宽的财主,有抗日热情,但一些同志说这些人靠不住。习仲勋分析说:“事物是发展的

  ,人的思想也是变化的。我们要具体人具体分析,不同事不同对待。蒋德宽虽然是地主,但

  他支持儿子当红军,又在物质上积极帮助我们抗日,像这样的地主就应当团结争取他们。”

  习仲勋和关中分委的同志经常深入到各个村落,走家串户,调查了解社会现状和群众情绪,深入细致地开展抗

  日宣传工作。一次,他同分委秘书长杨再泉到一个村庄看望群众,当他得知该村有位叫

  穆润身的在国民党军队任职时,便主动到穆家登门造访。他诚恳地对穆的父亲说:“国共两

  党的仇恨,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就一笔勾销了。你儿子在国民党军队任职,我们是共产

  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只要我们一致对外,共同抗日, 我们就是好朋友。如果你儿子回家,

  我们还欢迎他,也保证他来去自由。家中有什么困难,我们也尽量帮助解决。”一席话使这位老人深为感动,

  表示一定要为抗日出力。这一时期,习仲勋还结交了如刘岗、李树兵、张德英、刘孝宽、张

  臣武、何永福、赵德华、焦家训等数十名民主进步人士,他们在抗日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发

  挥了作用,做了有益工作,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习仲勋后来在回忆在抗战初期的关中工作时曾说过,那是一段较为平静的日子,“一个比较

  和平的环境,工作是按中央和边区党委的指示,循序去做的”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国

  共两党统一战线中的阶级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平静和平团结抗日的气氛很快蒙上了阴云,继

  之而来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这一斗争在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

  更是愈演愈烈。

  旬邑事件前后

  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现象,是一定历

  史条件下国共两党斗争的特殊形式。这种矛盾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就存在着并不同程度地

  表现出来。早在西安事变之前,陕甘宁根据地红军就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四面包围之中。七七

  事变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开赴华北敌后作战,边区仅留少数留守部队,军事力量与

  周边国民党驻扎军队对比处于明显劣势。加之日军已侵占黄河东岸的南起风陵渡、北至大同

  一线,不时炮击西岸河

  防阵地,威胁陕甘宁边区安全。八路军留守兵团和边区保安部队,既要固守千里河防,阻止

  日军西犯,又要对付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包围侵扰。因而从抗战一开始,陕甘宁边区就一直

  处于险恶环境和强敌围困威胁之下。

  关中分区位于陕甘宁边区最南端,是反磨擦斗争的风口浪尖。从延安到关中,要通过中部

  、店头一带很长的一段狭窄地带,陕甘宁边区军民形象地比之为“葫芦把”,把关中分区戏称“宝葫芦”。

  国民党顽固派对这个“宝葫芦”早已垂涎三尺,把它作为首取军事目标,进而侵吞整个边区。

  为此目的他们对关中分区武装的和非武装的破坏活动从未停止。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

  以习仲勋为书记的关中分委担负着领导分区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政治的、经济的、

  军事的斗争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关中分区兵力较少,开始只有保安独立一营、二营及几个县大

  队。后因磨擦不断升级,才调保安独立三营到关中分区。而他们面对的是胡宗南二十万正规

  军。兵力对比之悬殊、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习仲勋在一九四三年曾讲过当时“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形势:阶级敌人是不放弃反共斗争的,随着全国的反共高潮出现,关中周围的友方

  对我们也不例外,开始限制我们在友区的群众工作,驱逐我各县办事处,继之向我进行破坏

  暗杀工作。一九三八年国民党的反共斗争更加积极了。

  事实正是如此,胡宗南借口西安事变前关中一带是东北军的防地,应再由国民党军队驻守为

  由,不断向关中分区袭扰挑衅。据粗略统计,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年六月,国民

  党军武装进攻关中分区达六十四起。在此之前的一九三八年五月间,首先发生了国民党旬邑

  县县长公开枪杀我方工作人员张科科事件。在关中的周边一带土匪武装也活动频繁,对分区

  社会秩序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十月十八日,习仲勋致函郭洪涛转陕甘边区党委,就关中近年匪情向边区作出报告。这是

  现存档案中最早以习仲勋名义写给上级党委的文字报告。报告称:

  关中近来匪的活动又呈活跃,这虽不在苏区内,而已危及苏区边境。一、如中宜之双柳树一

  带,突窜来股匪扰害,有人、枪三十余,后又他窜,今尚不详其窜往何处;二、宁县匪也于

  本月十日前突由山后之槐树庄窜来一股,人二十余,枪十九支,遂经当地自卫军竭力追剿,

  匪又窜匿山林;三、在方镇附近之宋村据悉亦匿有匪众数十人,多带短枪,常散居,且设有

  无线电台等物。四、又如在礼泉境之董三四等,近不仅在泾河畔一带扰乱,并有计划的派人

  到苏区活动,企图再组织更大的叛乱。除驱旬之际曾破获一机关外,其他均多不敢动作。特别在苏区,近来自卫军的更加活跃,

  而苏区人民近受匪的扰害,还算没有。我们现在已拟定剿匪计划,动员和我们关系好的友军

  及各县基干自卫军及保安队,作严密清剿,特别是深入中宜以西之大山里,作彻底搜查,以

  绝匪患。

  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民党顽固派对关中分区的武装进犯更加猖狂,军事磨擦迭起。

  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相持,国民党顽固派也将其政策重点由消极

  抗日逐渐转向反共反人民上来。一九三九年一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公然提出了“溶共”

  、“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会后设立“防共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反

  共的具体办法。各地的反共磨擦活动日益严重。在陕甘宁边区,继陇东分区的镇原、宁县事

  件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关中分区又制造了震惊国人的旬邑事件。

  一九三九年初,因河防吃紧,八路军原先设在黄河边上的荣校(残废院)奉命转移到陕西旬

  邑县城南的土桥镇。一月下旬,国民党旬邑县县长张中堂及国民党彬县专员张明经调集保安

  队二三千人,武装围攻八路军荣校。习仲勋得到消息后,及时指示荣校撤离土桥,退驻旬邑

  县城以北数十里处的看花宫,从而避免了可能遭受的伤亡。五月二十五日,八路军荣校一工

  作人员出城采购,突然遭该县保安队枪杀。荣校伤残人员闻讯,群情激愤,遂派代表前往国

  民党县政府请愿,该县长未问事情曲直,反而指挥保安队开枪镇压,当场打死伤残人员代表九名。

  随后张中堂又率领大队人马,向驻旬邑县城的关中分区保安独立一营进攻。同时还调集邻近几个县的保安大队配合国民党保六团一营日夜围攻关

  中分区部队。关中分区部队与之激战七天八夜,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出县城。旬邑县城被顽

  军占据。出城时,有十七名重残人员掉队被俘,后全部惨遭顽固派军队杀害。

  习仲勋密切关注着发生在眼前的这场斗争。五月下旬,正在延安向西北局汇报工作的习仲勋

  得知国民党顽固派以优势兵力向驻守旬邑县城的关中分区独立一营发动进攻时,心急如焚,

  日夜兼程赶回马家堡驻地,即派分委宣传部长郭炳坤、组织部长张凤岐进入旬邑县城,以加

  强该营的组织指挥和政治工作。郭、张还未及进入城内,关中分区独立一营已迫于兵力悬殊,撤

  离县城。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