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 [平装] | ![]() |
|
![]() |
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 [平装] | ![]() |
《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是在作者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微电网的并网、控制和保护技术和参与的北方地区的Mw级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系统集成技术与示范工程子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微电网并网技术的研究,包括微电网运行对接入配电网的影响研究:微电网机组并网技术与方式,微电网协调、运行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包括计及分布式电源配电网随机潮流的稳态分析研究、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暂态仿真模型研究和微电网协调控制可行性研究:微电网运行保护技术的研究,《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主要供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参考之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
张建华,华北电力大学输配电系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电气工程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电工程学会计算机专委会委员;IEE资深会员(IEE Fellow)。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电网规划、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接入、电网安全评价和应急管理等,目前为863计划微型电网的并网、控制和保护技术等多个项目的负责人。
黄伟,华北电力大学输配电系统所副所长、教授;2003~2004年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迪肯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电网规划、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并网运行技术、配电管理和配电自动化技术等,主持并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曾获省/局级科技技术进步奖4项;主编出版的《电能计量技术》、《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等多部教材,并获得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称号。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微电网的提出
1.2 微电网定义
1.3 微电网的重要意义
1.4 微电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5 微电网中的关键技术及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章 微电网的元件和结构
2.1 微电网的总体结构
2.2 微电网的元件
2.3 微型电源及其特性
2.4 微电网接线形式
2.5 微电网的负荷
2.6 微电网的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电网模型与建模
3.1 微型电源的原理与建模
3.2 微电网并网技术
3.3 变换器特性及工作原理
3.4 微电网负荷模型和特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电网运行方式和控制方法
4.1 微电网的运行方式
4.2 微电网控制方法
4.3 微型电源及储能的控制方法
4.4 微电网稳定性控制
4.5 微电网电能质量优化控制
4.6 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控制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Agent系统及其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5.1 Agent和MAS的基本知识
5.2 多Agent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电网保护技术
6.1 微电网保护概述
6.2 短路故障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微电网仿真实例分析
7.1 微电网建模仿真与分析
7.2 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计算与分析
7.3 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的仿真分析
7.4 多代理技术的仿真与分析
7.5 微电网保护仿真与分析
第8章 微电网未来发展方向
8.1 微电网的发展
8.2 微电网智能化
参考文献
版权页:
插图:
最初由分布式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而产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Erman和Lesser等人基于“黑板系统”模型,通过随机激活多个知识源来寻求问题的解。知识源通过在一个共同的“黑板”区域进行信息和知识的存取和修改,并有一个控制器来解决不同知识源同时访问黑板时产生的冲突,各个知识源可以独立地进行计算、分析等活动。然而,由于“黑板系统”模型中的“知识源”结构简单,共享信息访问效率低,各知识源之间不易实现交互协调,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Lenat等人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专家群”来求解问题的想法。与此同时,Hewitt的并行编程和开放式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并发展了用于不同“专家”间交互的通信语言,改善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协作性,提高了求解问题的效率和系统的适应性,这就是多Agent技术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的需要,多Agent技术正式形成并进入工程应用。
喜欢微电网运行控制与保护技术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