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健康 >

教师嗓音健康与训练 [平装]

2014-01-01 
编辑推荐《教师嗓音健康与训练》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在编排上做了一些模块化设计,书中的多数章节是可以自由组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教师嗓音健康与训练 [平装] 去商家看看
教师嗓音健康与训练 [平装] 去商家看看

教师嗓音健康与训练 [平装]

编辑推荐

《教师嗓音健康与训练》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在编排上做了一些模块化设计,书中的多数章节是可以自由组合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灵活安排学习内容。一些练习也可以因人而异地进行灵活整合与调换,在时间上也可以灵活掌握,一天三五分钟不少、十来分钟更好。只要练习者感觉到自己的嗓音不断有改善,训练有效果就行。

作者简介

付畇,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音乐系,现任教于成都师范学院(原四川教育学院)音乐系,主要承担声乐专业课程和音乐公选课程的教学。曾有过二十年的中等师范学校音乐课教学经历,对于歌唱嗓音和教师嗓音问题有着长期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已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并受邀至多所院校和单位开设嗓音健康与训练的专题讲座。教师嗓音问题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作者通过此书试图提倡一种新的理念——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嗓音健康寄托在求医问药上,对嗓音的主动保护与训练才是解决教师嗓音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录

第一章 嗓音常识
第一节 嗓音变化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 嗓音发声器
第三节 嗓音调控的机理
第四节 嗓音与听觉
第二章 嗓音发声的基本知识与训练
第一节 呼吸与训练
第二节 嗓音发声与训练-
第三节 嗓音共鸣器与训练
第四节 咬字行腔与训练
第五节 综合练习五步走
第三章 嗓音拓展训练
第一节 呼与吸
第二节 音域及共鸣
第三节 咽音练声法
第四节 嗓音形象的塑造
第五节 吟诵练习
第六节 肢体语言
第七节 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化处理
第八节 教你来唱歌
第九节 送你一套嗓音操
第四章 教师嗓音健康与保健
第一节 影响教师嗓音健康的主要因素与应对措施
第二节 教师嗓音常见病
第三节 教师嗓音常见病的治疗
第四节 教师嗓音的保健
第五节 教师不良嗓音的矫正
第六节 嗓音保健
第七节 中医手法按摩与推拿
第八节 少年儿童嗓音特点与保护
附录一 练嗓诵读材料
附录二 练嗓吟诵曲
附录三 练嗓歌曲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肺为两叶,由含弹性纤维的上皮组织构成。肺泡状如海绵,有明显的弹性和伸缩性。肺上部是气管连接口腔。吸气时肺的容积扩大,此时,肺里气压为负压,空气被吸人;呼气时肺的容积缩小,此时,肺里气压高于大气压,空气被压排出来。肺本身没有动作能力,呼吸过程是因为胸腔容积的改变而引起的,而胸腔容积的收缩动作直接取决于呼吸肌群带动横膈膜的收缩。
胸腔由包围在肺的外部的12对弓形肋骨围成。肋骨前接胸骨,后连脊柱,肋骨之间由内外肋间肌密封,形成一个桶状的胸廓。其外部有许多包裹和连接,这些肋间肌群的收缩放松,改变着胸廓变化,左右着空气的吸人和呼出。(冯葆富,1981:22-28)
横膈膜是肺下部的一层具有弹性的韧带,用以隔开胸腹腔。它是呼吸的重要感觉部位,一些歌唱家甚至认为横膈膜是歌唱呼吸的动力之源。但医学界一般认为横膈膜没有主动动作能力,它主要是靠深入其间的呼吸肌群的拉动来影响胸腹腔空间的变化。横膈膜的特殊位置使之成为嗓音训练的重要感觉部位,呼吸训练的一些重要感觉与训练原则也缘于此。
2.呼吸原理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基础。肺部的空气由气管呼出,通过声门带动声带及咽喉腔内空气柱产生声源,经过喉咽腔、口腔的共鸣使声音放大,这就是发声的简单过程。
呼与吸从本质上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理动作过程,分别由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通过横膈膜与胸廓来协调控制。肺本身只是在呼、吸肌肉群的操控下不断地被动收缩、放松。这种不断抗衡的过程就是呼吸运动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呼、吸肌肉群的运动力是不对等的,呼气肌肉群天生要强大得多。解剖学的结论是,呼气肌肉群数量占呼吸肌群总量的70%左右,而吸气肌肉群数量仅占呼吸肌群总量的30%左右。例如,当我们爬多层楼梯时,会感觉气不够用而喘不上气来。如果你仔细体味就会明白,此时是吸气困难而非呼气困难,好不容易吸进的空气会被呼气肌肉群在瞬间就压排出去,从而造成了人体肺部缺氧,导致人气喘吁吁。类似的现象都足以表明:呼吸训练的重点在于吸气肌肉群的强化训练,因此,教师嗓音的呼吸训练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加强吸气肌肉群的训练,使之逐步增强功能,并不断提升与呼气肌肉群的抗衡力度与抗衡时间,从而基本达到呼、吸时间的相对平衡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逐步构建起适合教师嗓音呼吸的基本协调机制,在保持良好嗓音音质的前提下,达到语言的流畅表达。
如何达到此种状态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吸着气说话,吸着气唱歌”。一般情况下,言语交流时的呼吸运动已经形成自动化的调节机制,不需要刻意调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语表达从音域、音区及音量角度看,已经大大超出日常的语言交流范围。由此需要不断地在真声区与假声区两个音区间频繁调整发声状态,声带动作的协调难度大大增加。时间一长,嗓音进入疲劳状态,此时参与发声的肌群动作慢慢就会失调、失衡,导致声带以及相关喉内肌的损伤概率大大增加。因此,需要有意识地调节与训练,以养成适应新的发声状态的高级神经中枢系统的协调机制。
建立适应新的发声状态的协调机制是一个动作内化的过程,简单地讲就是寻找与建立“吸气说话”的感觉。吸气说话的感觉是在横膈膜部位来体现的。横膈膜平静时像一口倒扣的锅,随着吸气的加深才会被拉动一下沉一变平。所以,控制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持横膈膜部位的吸气(支撑)感觉。这在教师嗓音训练和歌唱训练中都十分重要。

喜欢教师嗓音健康与训练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