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 [平装] | ![]() |
|
![]() |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 [平装] | ![]() |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编辑推荐:衰老攻占你,生活俘虏你,只有旅行,把你还给自己。旅行不是逃离现状,而是珍视时光,直面世界,找回自己。一个人的旅行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是一种孤独的享受,是一种对时间和生命的致敬,是一种不须寻找意义的意义。《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第一本提倡享受旅行的书,带我们纵身跳入唯美梦幻的欧洲之海,享受一个人的旅行。这里有最美的欧洲:雨中的柏林、夜色中的阿姆斯特丹、大雪下的布拉格、圣光下的罗马……这里有多彩的人生:酒吧里的个性歌手、独立书店里的安静店主、时装展上的狂狷设计师、自行车组织里的热情车手……这里有不老的青春:嬉皮街区的型人街拍、青年旅社的不期而遇、大海里的纵情畅游、雪夜里的彻夜狂欢……除了青春,还有什么催促我们用尽力气去给生活绘重彩;除了旅行,还有什么能用这生命织缎锦。享受吧,灵魂老去前,跟着张朴去童话的旅途出走一次!
这是一本青春心灵笔记,没有重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暧昧、豁达和坚持,这些都让我肃然起敬——除了我们拼命捍卫的个人理想和情感,还有什么最值得在青春的旅途时刻浓墨重彩?
——翟頔 专栏作家、策展人 这是一段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因为朝夕相处所以能够深入城市的脉络,是普通的居民也是时时观察的外来者,这双重身份让张朴笔端的每一座城市都显得那么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于是他独自行走的孤独时光也变成了一种生活化的享受。
——杜鹃
独立策划人 年轻的心不甘心只看过一个地方的夏天。热爱时装与旅行的朋友请一定不要错过,张朴与您分享的这一趟美妙旅行......那些旅途中的人和事与动人的风景都是这个世界的轮廓,时装是另一个。触摸它们,其实是生活的梦想。
——上官喆 青年新锐时装设计师、品牌SANKUANZ主理设计师 他用文化、时尚、艺术以及自我情绪的多元视角记录随行,字里行间其实完全是写作的姿态。相较于用文字聊以排遣北欧生活的单调寂寞,我更倾向于相信那是他对于文字的完全热爱。而这,也是这本书最值得一读的地方吧。
——文林 《外滩画报》生活版资深编辑
张朴,双鱼座男子,时装生活分子,城市风物收集者,专栏写手。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在伦敦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部实习工作。30岁前,足迹踏遍伦敦、巴黎、安特卫普等欧洲时装名城。出国前,获得电影学硕士学位;做过娱乐记者,采访明星无数;做过杂志时装编辑,专栏涉及旅行、电影、音乐、城市文化、时尚。留学北欧期间,游历欧洲各国,并作为特邀记者,为国内时尚生活杂志和报纸撰写专栏文章、拍摄街头型人作品。
Chapter 01
挪威 青春末尾 永恒之夏 16
Chapter 02
奥斯陆 木纹镌刻的流年岁月 40
Chapter 03
斯德哥尔摩 美丽男人的城池 64
Chapter 04
哥本哈根 夏日背影 一段爵士柔情 76
Chapter 05
柏林 冻雨愁煞人 心墙犹在 90
Chapter 06
阿姆斯特丹 一种梵高式的芬名 104
Chapter 07
伦敦 感情潮水 暗地生长的快乐 114
Chapter 08
巴黎 不期而遇 浓过电影的三层爱恋 134
Chapter 09
尼斯与戛纳 有多少海可以重来 152
Chapter 10
安特卫普 时光散尽 往事集体上演 162
Chapter 11
克里特 “希望你也在这里” 178
Chapter 12
布拉格 两个作家和两部电影 194
Chapter 13
巴塞罗那 别让思念变成了伤怀 206
Chapter 14
威尼斯与罗马 关于意大利宏伟多情的两面 220
自序
孤独上路 可以滥情而彪悍
这本书基本上记录了我在北欧留学时,游历欧洲各地的心路、所见和与我打交道的人事。在我看来,旅行往往是一个人的事情,如若加入同伴、家人、伴侣,旅行到底不会是自己的,而变成一种被过多责任和负担烦扰的行程:你要考虑同伴的喜好、他或者她的心情;孩子在旅行中可能变得烦躁不堪;情侣为了寻找莫名其妙的浪漫可能闹得两败俱伤;如果是和父母旅行,代沟始终在原地不动,并且定时发作。我的旅行算是一种个人化、私人化的旅行,它们不依赖旅行书上的介绍,不会因为非要见一次名胜古迹而让我自寻烦恼。我的旅行关于时装、文化、不期而遇、艳遇,与内心最隐秘的情绪相得益彰。
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在离开我生活过的挪威一年之余,我开始庆幸自己当初选择来到挪威的奥斯陆,因为这里是如此与众不同。如若去到一个被旅行书写得乱七八糟的地方旅行,被先入为主的很多设定的路线左右,你不可能拥有“奇遇”的惊喜,那些生命中的不期而遇、不告而别、彼岸花式的喟叹、兜兜转的乐趣将全无。我自己的奥斯陆生活,全在一种未知的迷雾里,被我一一打理出清晰可爱的纹理。我在奥斯陆静心学习,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和时装的缘分,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神奇和后知后觉。是的,我的奥斯陆,大多是文艺斑斓的乐章,如法国导演侯麦电影中的那些夏日光线,渐次分明,层次叠加,和生活对话,和大海对望,在森林中踱步,纵身跳入湖水中。有时候,那些我在挪威的生活变成了絮语,散落在时空中,且听风吟,往往被记忆起来,内心湿润。
至于那些在欧洲各地的游走,它们被编排成和时装有关的很多有趣话题。在不同文化撞击中看到一个自己,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这是激励我一直上路的最重要的因由。我亦觉得有人讲过那句,“时装带我到了更多的地方,时装让我遇到了更多的人”,这句话在我的伦敦、巴黎、安特卫普甚至是哥本哈根,显得举轻若重。它弥合了很多无法解释的宿命式的相遇,那些人物、照面、景色,一件衫、一次回望、一个酒吧的风情、一回爱恋,情意自然是泛滥的,心绪是五味杂陈般涤荡着很多安然与自持。自然,这不是一本关于时装的专业论著,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旅行见闻实录。这本书正如我所讲,是忠于自我的一次回忆和梳理,我的意图不在于通过文字营造太多经典的意象。它是关于一些时装和生活的,在文化的穿行中,遇到一个更加真诚的自己。
此刻,我想到2010年4月,冰岛火山爆发,我被搁浅在了希腊雅典,无法飞回北欧的心情。我百感交集,想到了远在中国的父母。当时我的口袋里欧元所剩无几,在航空公司为我们暂时安排的酒店里,无法拨打国际长途电话,我要走出酒店,走上很长的路,去一处公共电话亭拨一通长途电话。我去报摊买了那种可以拨打国际长途的电话卡,孤身路途中的惶恐和无助袭来。不过,偶然的事故却让因火山爆发滞留的游客彼此有了认识和交谈。最后,我幸运地加入了4个挪威人的行列,我们准备从希腊驾车,一路开车回挪威去!我们5人先回到Irene和Jan这对挪威夫妇在希腊Vasilitsi的家,把租来的车退掉,再开着他们另外租来的车去帕特雷,坐当晚的游艇去意大利的威尼斯,再从威尼斯驾车回到丹麦。从雅典开车到Irene和Jan在希腊的家,沿途经过了很多山峦起伏的地段,从山上看海,蔚蓝无比,中世纪前的很多遗址在山间和海边若隐若现。坐在车上,我的挪威语不好,很多时候只能听他们叽里呱啦。
我们一路狂奔驾驶到希腊的帕特雷港口,中途还遇到了小车祸,Irene和Jan驾着他们的车,一个拐弯翻车在了路旁的沟渠里,所幸没有伤亡,大家平安,得到很多希腊人的帮助,他们都有着金子般火热的心。当我们以当晚最后5 位乘客的身份登上了帕特雷开往威尼斯的船,每个人的心情都畅快十足!我们抵达威尼斯,就这么一路开车,从意大利北部,经过了奥地利、德国的慕尼黑,到汉堡、汉诺威,抵达丹麦港口Hirtshals,再在那里乘船回到挪威的Larvik,最后从Larvik坐火车回到奥斯陆……这真是一次激荡人心的彪悍穿越。从南到北,我在车上望见奥地利山峦的积雪、德国的森林和小溪流淌的一种清澈。当我们在德国的夜色中穿行,加油站里有一种如美国公路电影里才有的孤清。清晨已经在北欧的丹麦,因为寒冷提醒着我们。我在加油站要了一杯热巧克力,希腊的炽热瞬间成了远去的风光……
自然,这些经历,镌刻在了我的生命里,以至于我在不同的场合会偶然想起它们,觉得绵远酣畅。这场关于整个欧洲学习和游历的悠长假期,让我无惧,心存感激。期间,我为国内的很多杂志、报纸写专栏,拍照片。那些片段美好的煽情时刻,在这本书里被重新整合,以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呈现。它们基于我在这场游荡中每一次认真的抒写、拍摄,如今被我再串接起来,像我每一次到了一个城市,买来的杂志、书籍、影像,拿到的免费明信片、海报、时装册子一般,是一种精神慰藉,无事反复翻着,场景自然可以鲜活起来,希望这些文字一样有着这般鬼斧神工!
当然,这本书算是一个总结,它让我觉得人生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孤独的自赏时段,而且想做的事情要趁早,别耽误了心情,别让时光被无端浪费掉。下一次,我会在地球的另一端等你……
〔感谢我在挪威最好的朋友Ferdinand Diener、ChristianBindesbøll,感谢我在奥斯陆大学传媒系的导师Helge Rønning 教授,感谢希腊克里特的朋友Konstantinos Malliotakis,感谢那次和文林在巴黎的散步,感谢张璐琦每次在伦敦的陪伴,感谢香港的Joy Ng 、Wendy Lee 和我在奥斯陆、斯德哥尔摩一起完成了时装潮人街拍。〕
Chapter 12 布拉格——两个作家和两部电影
关于布拉格的记忆:大学的外国文学课上,老师讲米兰o昆德拉,布拉格是米兰o昆德拉的出生地,而布拉格对于我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到了电影分析课,观摩《布拉格之恋》,得知是根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但彼时的观感诚如把米兰o昆德拉和《布拉格之恋》分离开来。自然,我是喜欢那种电影里的诗意和一种残破的近乎执拗的情绪的,这种情绪被年轻的轻狂心态牵扯着。在我看来,《布拉格之恋》中,布拉格是一个衬托,是一个内涵,这个内涵被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演绎出一种外延。这一切的演绎都和布拉格无关。我甚至单纯地觉得由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 Lewis)扮演的这个托马斯绝非投射了米兰?昆德拉这个布拉格人的影子!
在这部电影里,情窦初开的人是在当年刚刚步入影坛的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她有种小鹿乱撞般的情态,她和托马斯的性爱总是被明显的粗重的呼吸声填满,似乎是火山在喷涌。托马斯生命里的两个女人,一个叫萨宾那,一个叫特雷莎。萨宾那代表了一种破坏力及强大的行动力,以及一种渴望被掌控的命运;至于特雷莎,在米兰?昆德拉看来,这是生命中有关理想和理性的层面,只要这个层面强大起来,生命不可避免地会显得沉重和步履维艰。托马斯的生性轻浮,是一个生命之轻。如果轻浮只是和肉体结合,一切似乎平凡庸俗,托马斯的挣扎在于,灵与肉,轻浮只是一个掩饰,掩饰了内心巨大的孤独。
在我游历了整个布拉格后,时隔10年,再看《布拉格之恋》,我被丹尼尔?戴?刘易斯当年那张风流倜傥又满腹情操的脸深深吸引。这个美国演员怎么会长一张这么欧洲的脸庞?而他亦出演了不同背景的欧洲人:爱尔兰人、英国后裔、意大利导演,不胜枚举。丹尼尔?刘易斯有一种优美而性感的胴体美,那些在和不同的女人做爱时从身体上爆发出的肌肉纹理、凸胀的筋脉,都渗透着一种雕塑的凝聚力度。这种力度似乎就是雕塑本身,可以在时光荏苒的风景中永存,在尘封的岁月里弥新。在《布拉格之恋》中,丹尼尔?刘易斯扮演的托马斯那种看似80年代的头型,在一个白种人身上显然不会被认为是过时的,不过时的还有“布拉格”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文艺外延。
我在电影里赞叹和欣赏着这种男性美。当他和萨宾那在镜子面前热情交合,我看到了一种无可替代的性感。我喜欢他的胸部线条、细长的腿,甚至是带胡茬的脸庞。我几乎能闻到他身上的气味,触摸到他手脚的一种冰凉。他戴着经典的雷朋玳瑁色太阳镜,开着车,蜿蜒在捷克、瑞士。虽然这些关乎造型、情态的外在装饰和整个米兰?昆德拉被放逐时的布拉格搭不上界,却是如磁石一般吸引我来到布拉格的美好因由。在由米兰?昆德拉语句锻造的电影语言里,我想起一场大雪后,我走在布拉格灰色且雾蒙蒙的街头,这座有着恢宏建筑的城市给予我的暗调和冰冷。
真情实感,按字索骥
飞机飞临布拉格上空,一场冬季大雪下过,白茫茫一片,不见人影,不具备生灵缭绕姿态。布拉格飞机场的冷清、捷克人的怀疑目光,让我瞬间从北欧童话里醒过来。我走出布拉格机场,这里没有欧洲大城市的忙碌气息,机场大巴是老式的如同北京20世纪80年代的公交车样式,两节车体,很有20世纪80年代“国营”味道。巴士穿过机场到市区公路,由于下雪,加上有雾,布拉格被一种奇怪的神秘笼罩,让我觉得瞬间被拉回上一个世纪。走进布拉格的地铁,有着老式苏俄风格的地铁站,装置和气场都带着一种上世纪的味道,确乎可以在当年的电影《布拉格之恋》里找到线索。除此之外,布拉格给我的第一印象还包括在任何场合都能遇到的韩国学生和游客。据说,韩国的旅行社,因韩剧《布拉格之恋》大热,将布拉格旅行作为重点推荐项目。我认为电视剧《布拉格之恋》在韩国人心中铸造的一种童话般剔透的诱人味道,太过超越现实的藩篱和历史的枷锁,我的“布拉格之恋”意不在此。
文字之中已做了那么多否定,真情实感又在何方?我放好行李,兴致所至,随即站在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边,远眺布拉格城堡,一种被时光凝固了的美丽确实打动人心。有那么一刻,我被这种欧洲中世纪的美丽震颤。我的旅行往往和我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相关,对于一座名城的爱恋,抛开功利的跟风,有着个人的印记,心路点滴,有一些影子,再回味,会生出情意缱绻。
在开始按字索骥前,我的布拉格之行的总体感觉是,布拉格在历史的厚重间,筑造起层层的围墙。这些围墙,让人觉得疏离、冷傲、悲怆。而我的按字索骥的“字”,指的是和这座城市相关的两个人的文字:他们一个是卡夫卡——把自己毕生大部分时间都耗尽在这座小城的作家;另一位是文章开始就说到的米兰?昆德拉。在我写下这两个作家名字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这个数字时代的创作空间里,还有谁在记忆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这种抒写似乎很俗气,酸得很?但于我,那却是对布拉格的一种真情实感……
卡夫卡的布拉格太忧郁
“我喜欢作坊里的工作。刨花的气味,锯子的吟唱,锤子的敲打声,这一切都让我着迷……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卡夫卡《城堡》
我不是能很清晰地记忆卡夫卡的字,关于卡夫卡,我记忆深刻的却是1991年史蒂文o索德伯格拍摄的那一部《卡夫卡》。这部电影,在惊悚的程度上有点希区柯克的意味,在科幻的层面上又是很库布里克的,它的复杂和现代性让人看到卡夫卡小说里的那种离奇和无处遁逃的悲怆。杰瑞米o艾恩斯(Jeremy Irons)扮演的卡夫卡有着孱弱的身体,在黑白的布拉格影像里展露了一个病态凄迷的世界。我从看《蝴蝶君》的时代开始喜欢杰瑞米o艾恩斯,一直到《偷香》。2011年他在完成了新片后,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的英国性格,那是一种有点隐性的性格。想到一句Damien Rice乐团的歌词,“我的身体被冰冷的水包围”,这大概可以用来形容电影《卡夫卡》。和《布拉格之恋》中丹尼尔o戴o刘易斯饰演的捷克人相比,杰瑞米?艾恩斯在《卡夫卡》里扮演的卡夫卡真像是一个真实的布拉格版的卡夫卡。
我不知道卡夫卡的《城堡》有多少灵感来自布拉格著名的景点布拉格城堡,但从我引用的这段话里,我读到一种劳作的快乐感觉,这是在灰黑色的卡夫卡小说里难得见到的愉快——带着人生的芬芳,似乎是春天刚刚到来的那种甜蜜和绵远。布拉格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畔的小山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布拉格城堡长570米,平均宽约13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这座城堡包括波希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王宫,后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的历届总统也都在此办公。城堡内保存着波希米亚王国的王冠,还收藏有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的绘画作品4000余幅。而在整个城堡建筑里,最为打动我的当属圣维特主教堂。这座全哥特式的教堂兴建于14 世纪查理四世时代,直到1929年才完全建成,它不仅是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教堂。查理四世将它建成全城最为显赫的一座建筑,这也是中欧地区的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以其金色大门、飞扶壁和独特的波希米亚风格室内装饰而著称,两座尖塔高达97米。
如果你想实地缅怀卡夫卡,分享他幼年时的记忆,在城堡区有一条著名的“黄金小巷”千万不能错过。狭窄的“黄金小巷”两侧均为小巧房舍,昔日曾是为国王炼金的术士们的聚居之处,现在则改为出产手工艺品的店铺。卡夫卡故居位于该巷22号。22号卡夫卡,蓝色的小屋,小屋略微“变形”的外观涤荡出卡夫卡儿时那种被限制的快乐,这种被压抑的快乐经常矛盾般地出现在卡夫卡的小说中。
米兰?昆德拉的放逐很仓皇“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其实,在布拉格行走,因为它小巧,山路围绕,行走自然有一种兜转的乐趣。在布拉格,我看到了保存完整的石板路,在老城一带,中世纪的石板路仍在使用,现代车辆和行人依然在石板路上并行不悖。
早年,米兰?昆德拉说了很多箴言,这些箴言有着举重若轻的意味。我想到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一句话:“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 所以即便是再大的伤害,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只要你仔细阅读捷克的历史,你会发现,原来美丽和悲悯往往蕴涵着巨大的牺牲。站在布拉格的老城广场,古钟依然准确报时。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里唠叨过关于这个古钟的故事:“古钟建于十五世纪。传说由于这钟精美得举世无双,当时的市政当局怕工艺外泄,居然狠心刺瞎了那位机械工艺师的双眼。人类最原始的保密法则居然用如此野蛮的方式来执行,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皇帝为了保守陵墓秘密不惜把建陵工人全部屠杀的暴行。可见这钟声尽管可以傲视坦克的轰鸣,它自己也蕴涵着太多的血泪。”
布拉格的老城广场见证了很多布拉格的血雨腥风。广场中央是胡斯塑像,广场南方是胡斯主持过的伯利恒教堂。胡斯是宗教改革的先驱者、布拉格大学校长,1415年以“异端”的罪名被以火刑处死,这是我们小时候在历史课本里就读到过的。此外,广场上还有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它也是中欧最好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广场的另一面有泰恩教堂(俗称“魔鬼教堂”,黑色墙面),是布拉格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双子塔的大小是不一致的,一个看起来更坚固,代表着家庭内坚强的男性一方。
在老城,值得一去的还有犹太区。捷克地处欧洲腹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阴霾一直是捷克历史里挥之不去的调式。“二战”期间,纳粹占领捷克,在布拉格大肆屠杀犹太人,暗无天日。在犹太区的老犹太人公墓建于1478 年,是欧洲幸存的最古老的犹太公墓。后来埋葬的人需要埋在其他人的上方,因为实在是太拥挤了。这里大概有12 层,超过12000个墓碑。还是米兰o昆德拉的话:“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即便是在被放逐的岁月,昆德拉对于生命、文学的感悟也没有减少。
布拉格的色彩在春夏两季是鲜艳的,这种鲜艳自然适合谈情说爱。到了春天和夏天,被阳光晒一晒,波西米亚的繁盛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中世纪的欧洲君王大都自命不凡,为了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统治布拉格的数代帝王先后按照自己的口味扩大或者改建城堡:喜欢炫耀的查理四世曾经把城堡改建成卢浮宫的模样;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一世嫌布拉格是座“丑陋不堪的城市”,一心要重建布拉格,为了“节省拆迁费用”,竟指使手下在老城放火。经历了“二战”的洗礼、苏联沙文主义的控制,如今的布拉格在历史的纵深处透露出一种希望,是顽强而坚韧的……
莫扎特的音乐故乡在这里
我在布拉格见到很多音乐五线谱的装饰品,很多商铺售卖的明信片里到处都是音乐家莫扎特的身影。我简直无法想象,布拉格人早就把这个奥地利的音乐家视为自家人!要说到莫扎特和布拉格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786年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布拉格上演,场场爆满,轰动欧洲。当年,身在维也纳的莫扎特也被布拉格人的热情打动了,他来到布拉格,亲眼目睹了剧院观众为他欢呼的感人场面。那是莫扎特第一次来到布拉格,布拉格人的热情令他激情澎湃,他随即决定为布拉格人写一部歌剧。
莫扎特没有让布拉格人失望。1787年10月,他重返布拉格,住在挚友、捷克音乐家杜谢克在布拉格郊外的山间别墅。杜谢克激赏莫扎特的音乐天才,莫扎特也敬佩杜谢克的艺术造诣。漫步在布拉格的金秋,看山间小路落叶缤纷,听伏尔塔瓦河柔波流淌,莫扎特才思如泉涌,描写贵族奢靡生活的巨作《唐璜》很快出世。10月29日,莫扎特把这部作品献给了布拉格。他在迪尔剧院(今布拉格国家剧院)亲自指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为此,国家剧院在大门左侧墙壁上嵌了纪念碑,碑文曰:“1787年10月首演莫扎特歌剧《唐璜》。”夜晚,经过国家剧院,金碧辉煌的雕塑散发出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味。
如今,历史的尘土依然随着静静流淌的伏尔塔瓦河翻腾出一种久远的深邃况味来。在布拉格,你可以每天重复做同样一件事:在伏尔塔瓦河边散步,远望对面的城堡。从查理大桥步行,从河的此岸到彼岸,似乎是在跨越历史的长河。查理桥始建于1357年9月7日,这个日子是当年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四世听从星象家的占卜决定的。查理四世早年留学巴黎,博学多才,尤其在语言方面天赋过人,他娶了一位法兰西公主回来登基,立志要让帝国繁荣强大。他建造了布拉格许许多多的宫殿城堡,是个典型的建筑型帝王。诗人里尔克极为佩服他,说布拉格之所以拥有史诗般壮丽的建筑,应该归功于这位皇帝。大桥全部30座圣人雕像中的右面第八座就是英俊有为的查理四世。不过,这座桥上的很多雕塑都带着挣扎的苦难面孔。
来布拉格最好的时节是5月到9月,满山绿色间是红色的布拉格屋顶。我的布拉格之行在欧洲最冷的1月。1月的伏尔塔瓦河上却有很多白色的天鹅不惧严寒,在岸边,只要你手中有食,主动向它们示好,它们就能很快和你打成一片。
根据CC版的DVD《布拉格之恋》的花絮得知,当年这部戏没有在布拉格实地拍摄,而是借了法国小镇的景,那些背景里的布拉格都是布景师们的移花接木,但是却很好地传递了那种危机四伏的逃亡感。所以此时此地,我觉得米兰?昆德拉那部作品的名字才具有穿越时空的意味——“生活在别处”。遥想,第一次看《布拉格之恋》时是看得肤浅和任意,看到了一种愁苦,却看不到一种文化历史里的挣扎。在布拉格实地探寻,1月被雪覆盖的城市,哼唱出一种暗语般的调子,就好比属于我们一代人的很多情感,无法和生于下一个时代或者是上一个时代的人沟通。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青春,曾经被高谈阔论的小说、诗歌、光影都被定格了,我们和一部小说、电影中已经远去的布拉格一样,过往和老去会让这些我们为之着迷的风景更加纯粹……
喜欢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