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政治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2卷)(1603-1840)(赵德宇著)

2012-11-02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2卷)(1603-1840)(赵德宇著) 去商家看看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2卷)(1603-1840)(赵德宇著) 去商家看看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2卷)(1603-1840)(赵德宇著)

编辑推荐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2卷)(1603-1840)》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赵德宇,男,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日本文化史及日本晚期封建社会转型研究,曾在日本立教大学、早稻田大学研究交流。发表《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化史》等专著。
向卿,男,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历史学博士。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著有《日本近代民族主义》。
郭丽,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高教所讲师。著有《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儒学家的中国观
一、江户时代初期儒者的中国认识:“理”的普遍性与儒者的中国憧憬
1.藤原惺窝的中国认识
2.林罗山的中国认识
3.中江藤树的中国认识
4.明末遗臣与日本儒者的中国认识
二、海禁时代儒者的中国认识:“中华”的概念化与华夷秩序观的分裂
1.中华崇拜思想
2.日本型华夷思想
第二章国学家的中国观
一、国学孕育阶段的中国认识:神儒佛三教一致下的中国观
1.复古思潮与国学的萌芽
2.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户田茂睡
3.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契冲
二、国学确立阶段的中国认识:国学话语体系的创建与儒佛的排斥
1.荷田春满的中国认识
2.贺茂真渊的中国认识
三、国学大成与发展阶段的中国认识:神道的普遍性与儒佛的特殊性
1.本居宣长的中国认识
2.平田笃胤的中国认识
四、对国学者中国认识的思考
第三章兰学与中国认识
一、兰学素描
1.学统源流
2.科学认识论
3.兰学的职业化
二、兰医技术型
1.杉田玄白:从弃汉到存汉
2.前野良泽:慕兰存汉
3.大槻玄泽:汉兰折中
三、经世致用型
1.山片蟠桃:对中国文化的扬弃
2.本多利明:基于地理环境论的中国认识
四、融汇中西型-和魂洋才论
1.佐久间象山:中西文化互补论
2.横井小楠:“三代”政治样本观
3.流连于中华文化的情结
五、佐藤信渊的兴日侵华论
第四章幕末遣欧美使节的中国见闻
一、香港、上海识见
1.香港见闻
2.上海印象
二、海外华人与中国事情
1.邂逅海外华人
2.关注中国事情
三、幕末使节中国见闻的特点
1.评价严苛
2.视角偏颇
结语

文摘

版权页:



无论如何,“泰伯皇祖说”作为儒者崇华心态的极端表现,反映了日本人长期以中国文明为标准、以中国为师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日本儒者来说,只有中国才出尧舜、孔孟等圣人,才是圣人之国,无疑就是日本的“师国”。例如,作为海西朱子学派的巨擘,贝原益轩(1630-1714)就认为是圣学才导致了日本的文明开化,才帮助日本摆脱了“娶姐妹、尚异教、信怪诞”等夷狄之风俗,因而公开尊奉中国为“师国”,说:“本邦风气淳美,可为善国也,称为君子国,不亦宜乎。然上世草昧之时,礼法未备,无衣冠之制,被发左衽、娶姊妹姨侄为婚之类,不可枚举。迨中叶屡通聘于中华,有所视效,而变其旧俗者多矣。其载国史者,可看也。然则本邦古来虽独立不臣服于中华,然资用于中华之风教者多矣,可谓师国。不可不知其所本可贵,不可轻慢。”对益轩来说,儒教便是学问的全部,尊圣人及圣人之教也就成为自觉的情感,“孔子之后,传圣人之教,而学到至处者,特孟子一人而已矣。……故孟子之后,程朱之功甚高矣,而朱子之功最大矣。然则孔孟之后,惟此二子诚可以为知道之人,学者之所当为宗师也”。基于这种思维,他还依据如儒教的原理对神道和武道进行解释,表现出儒主神从的思想倾向。关于神道,他依据“天地之间,道一而已”的道理,认为“神道则天道,则人道也”,极力批驳了当时“(学神者)以谓儒教是外国之事,非我邦之道,不可行也。学儒者以我邦神教之法有殊于中国者,并诽其道,称之为异端之说,更互相为讥议喧逐”的观点,提倡“神儒并行而不相悖,不亦善乎”。可以说,作为与罗山、白石相颉颃的有影响力的儒者,贝原益轩的中国认识反映了海禁时代儒者中国观的典型,因而又构成了主流的慕华意识形态的重要环节。
与尊崇中国及儒教的心理相应,室鸠巢、三宅尚斋、太宰春台、中井履轩、山片蟠桃等或坚持用儒教的原理解释神道,或以儒道反神道,反对神道作为独立宗教或日本精神象征的特殊价值和地位。室鸠巢(1658-1734)是德川时代朱子学最忠实的信徒之一,曾誓言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学”终其一生,故其学问体系被认为“一步也没有超出朱子学者一般的思维类型”。他认为,所谓“道”即圣人之道:“天地之道即尧舜之道,尧舜之道即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即程朱之道。舍程朱之道则不可至孔孟之道,舍孔孟之道则不可至尧舜之道,舍尧舜之道则不可至天地之道。”

相关阅读:

阿弥陀经: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王党辉著)

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精通Qt4编程(第2版)(蔡志明著)

LabVIEW入门与实战开发100例(岂兴明著)

烟雾和骨头的女儿(莱尼.泰勒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