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法(第8版)(兰利著) | ![]() |
|
![]() |
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法(第8版)(兰利著) | ![]() |
《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法(第8版)》是美国运输与物流学会的注册物流师(CTL)认证考试指定用书,并为美国许多大学用做教材。
作者:(美国) 兰利 (Langley.C.J.)
C.JohnLangley.Jr,
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著名专家。佐治亚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教授,供应链高级项目主任。曾任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主席,并获得突出贡献奖。他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供应链战略、供应链关系与物流服务外包。
JohnJ.Coyle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荣誉教授和供应链研究中心的企业关系主任。
他曾于1990年至1996年担任《企业物流杂志》的编辑。目前他是《企业物流杂志》、《供应链研究》和《实体配送和物流国际期刊》的审编委员会成员之一。1991年,Coyle博士获得美国物流协会最高荣誉奖。
序言
作者介绍
第一部分
第1章 供应链管理: 综述
第2章 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阅读材料
第二部分
第4章 供应链关系
第5章 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财务分析
第6章 供应链技术——管理信息流
阅读材料
第三部分
第7章 需求管理与客户服务
第8章 运输系统
第10章 库存决策
第11章 仓储决策
阅读材料
第四部分
第12章 网络设计与设施选址
第13章 采购与供应管理
第14章 运营——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
第15章 管理供应链中的反向物流
阅读材料
案例
ZingPC
世纪之交,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呈现最显著的两大趋势——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激烈挑战。无论是无远弗界的因特网,还是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都标示着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也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
教育,特别是管理教育总是扮演着学习与合作的先行者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了探寻中国国情与国际上一切优秀的管理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完美结合,为了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的“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管理者,我国的教育机构与美国、欧洲、澳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的著名管理学院和顶尖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2000年,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并于10月举行了第一次会议,2001年4月又举行了第二次会议。这个顾问委员会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跨国公司和中国几家顶尖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其阵容之大、层次之高,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所商学院。在这样高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管理教育国际合作中,教师和学生与国外的交流机会大幅度增加,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到全球性的教育、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时代变革中,我们的管理教育工作者和经济管理学习者,更加真切地体验到这个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更主动地探寻和把握着世界经济发展和跨国企业运作的脉搏。
插图:
The other demonst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focusing upon the supply chain camefrom the Supply Chain Council, which published a comparison for 1996 and 1997 of"best-in-class" companies (top 10 percent) and the median companies that were report-ing their metrics to the council. As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1-6, in 1996, the supplychain-related costs of the best-in-class (BIC) companies were 7.0 percent of total sales,while the median company experienced 13.1 percent. In other words, the best-in-classcompanies spent 7.0 cents of every sales/revenue dollar for supply chain-related costs,while the median company spent 13.1 cents of every sales dollar on supply chain-relatedcosts. In 1997, the respective numbers were 6.3 percent and 11.6 percent for best-in-classcompanies versus the median company. If we take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these numbersfor a hypothetical company with $100 million in sales in 1997, being best in class wouldmean an additional $5.3 million of gross profit to an organization, which frequentlywould be the equivalent profit from an additional $80-$100 million of sales.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