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古籍鉴赏与收藏 [平装] | ![]() |
|
![]() |
古籍鉴赏与收藏 [平装] | ![]() |
《古籍鉴赏与收藏》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俗语云:“乱世藏黄金,盛世收古玩。”极言古玩文物收藏与世道乱治关系之深也。当今社会,万方乐奏,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乃和谐之盛世也。故收藏之事,水涨船高,于世人已成热门之举。本丛书分门别类,撷取精华,计有:古籍、古家具、古陶瓷、古钱币、书画、玉器、青铜器、邮票八种,除讲解收藏知识、鉴赏历代精品外,还教以鉴别真伪之法、介绍收藏市场前景等等,使初涉收藏之门者能从中获益匪浅。
陈鸿彝,本名陈洪宜,男,江苏泰州人,1941年生。1966年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执教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文学系,曾任中文系主任,校图书馆馆长及《现代世界警察》杂志、《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主编,现任该校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古典文学与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为古代散文与古代治安史。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华交通史话》(中华书局)、《中国治安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治安筒史》(群众出版社)、《古籍典故》(太自文艺出版社)、《点击帝国兴衰》(百家出版社)等。
第一章 从金石到简书
第一节 文字的来历:从刻符到契字
第二节 组字成文:从甲骨文到金文
第三节 太史庋藏:国家文献收藏的揭幕
第四节 周秦之书:简书与帛书
第五节 一蒙恬笔与中国墨
第六节 简帛的编卷与收藏
第二章 汉魏竹帛与晋唐写本
第一节 秦代书籍的制作、收藏与毁禁
第二节 秦汉的文字改革
第三节 汉代的文籍抢救工程
第四节 纸书取代简帛
第五节 汉魏六朝的书手与书市
第六节 传统目录学的产生
第七节 六朝的藏书、禁书与毁书
第八节 隋唐卷轴与收藏
第九节 敦煌奇迹的发现
第三章 发达的印刷业与图书收藏.
第一节 从雕版印画到雕版印书
第二节 五代的监本书
第三节 宋代的出版业
第四节 金元出版业与宋元毁版
第五节 宋元版本收藏的体制化
第六节 版本学与金石学的刨立
第七节 明代出版业与公私收藏
第八节 清代官书出版与四库收藏
第九节 清代的个人收藏与文字狱
第十节 明清的书日著录及其他
第十一节 近代书藏:在忧患时局中跋涉
第十二节 不畏烽烟救国宝
第十三节 对历代书藏利弊的反思
第十四节 中国历朝的出书量
第四章 中国古籍的版本构成
第一节 版本学的对象
第二节 金石竹帛:古籍版本的初始形态
第三节 版式: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第四节 字体:文本录入的灵魂
第五节 避讳种种
第六节 注疏品评:帮你和古人对话
第七节 校勘:版本价值的保证
第八节 断句与题跋
第九节装帧 工艺美学的运用
第五章 古籍版本的识别与欣赏
第一节 对古籍版本的总体把握
第二节 从外形式谈版本的认知
第三节 从内形式谈版本的认知
第四节 历代写本的鉴赏
第五节 历代雕印本的鉴赏
第六节 历代非雕印本的鉴赏
第七节 经典版本的美学要素
第六章 古籍收藏与市场前景
第一节 版本收藏需要时代眼光
第二节 版本价值与古籍市场
第三节 古籍的保护与管理
第四节 古籍造伪与版本制假
第五节 法律保障下的私人收藏与营销
第六节 传统版本的市场走向
附录
一、历代著名藏书家所撰藏书目(举例)
二、古籍版本研究参考书目
收藏一词,本为收聚蓄藏之谓也。古时泛指财物收藏,近世乃专指文物收藏。故收藏家之称,专属收藏书籍、字画、金石、古玩之人所称谓也。
俗语云:乱世藏黄金,盛世收古玩。极言古玩文物收藏与世道乱治关系之深也。当今社会,万方乐奏,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乃和谐之盛世也。故收藏之事,水涨船高,于世人已成热门之举。然收藏一项,博大精深,乃专门之学问,非行家里手不能游弋其中矣。
故此,余与黄道京、吴秉辉二位,乃约集国内收藏界名家高手,精心编撰出版《收藏家丛书》。其中,分门别类,撷取精华,计有:古籍、古家具、古陶瓷、古钱币、书画、玉器、青铜器、邮票八种,除讲解收藏知识、鉴赏历代精品外,还教以鉴别真伪之法、介绍收藏市场前景等等,使初涉收藏之门者能从中获益匪浅。
收藏乃高雅文化之事,大可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小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于国于民皆有其利,故值得向世人提倡。然《收藏家丛书》之问世,或可有助于收藏事业之发展,故愿为读者推荐。寥寥数语,是以为序。
第十节 明清的书目著录及其他
入关伊始的满清统治者,希望汉族知识分子能埋头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学者们便相率致力于古代文献的考据、整理与辑佚。乾隆曾网罗三百多名学者开设四库馆,复兴汉学,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乾嘉学派。在古籍版本的考订、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版本学尤重精校精刊,而由于历代书厄不断,加之传抄传刻中的讹误又难以避免,对古籍的校勘就成为必做而难做的事,尤难再找到正本、原本作依据。乾嘉之学恰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方法论。清人对古音韵、训诂、考据、辞章的研究,为版本的辨伪、正误、补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至此,先秦诸子、汉唐典籍、宋元名篇,才有了在原创祖本早已佚失的情况下恢复旧观的可能?
清人的版本学,专以宋元旧刊、名人手抄为属意的对象。钱曾的《述古堂书目》,季振宜的《沧苇书目》,徐乾学的碱《传是楼书目》,凡宋刊元椠都开列专目,开展版本研究。到乾嘉时期,人们对某书某版出于何时,刻于何地,行款如何,墨色如何,纸张如何,字形字体如何都论及。如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该楼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瞿氏几代人积藏宋元明刊之珍本于其内。该书目登录之书有一千三百余种,其中宋刻一百六十一种,金刻三种,元刻一百零五种,余为明刻、旧抄、名校本等,每书均著录书名、作者、卷数、版本、行款、原书题跋等,是版本学的要籍。同时,又有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志》,陆心源的《宋楼藏书志》,以及晚清缪荃孙的《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廷内府编的《天禄琳琅书目》等,都将书的版次(宋版、明版、元版、影宋抄)之类作了区分类别,并列叙收藏家的名字、印章、题跋等等,至此,版本学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