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 何诚斌·著 | ![]() |
|
![]() |
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 何诚斌·著 | ![]() |
基本信息
作 者:何诚斌 编著
出 版 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7-1
版 次:1页 数:273字 数:276000印刷时间:2012-7-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07426021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佛所说的思想理念,都是从人心出发,然后又回归人心。“万法唯心”,人心支配人性,意识决定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佛在修心养性、道德规范、家庭伦理、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何诚斌编著的《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帮助读者从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觉悟、自我改变等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内容简介
《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简介:如今,人们通过对禅宗的认识和掌握,达到了修身养性、自利利他的目的,并对人生观、世界观发挥出积极作用。企业家乔布斯、稻盛和夫等,都对佛教有着深刻的研究和体验。 二十一世纪,佛教在解决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觉悟、自我改变和加强人类自身建设上,必然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何诚斌编著的《佛说人性与心灵感悟》即是帮助人类解决自身建设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有因必有果
种下善因,结出善果
不求回报,自有回报
心怀“喜舍”,助人为乐
注意言行造成的后果
不可有害人之心
出了问题向自己找原因
自省为什么“吃苦果”
第二章 众生皆平等
众生平等,没有差别
不歧视弱势群体
不鄙视普通劳动者
依附别人,得不到平等
尊重女性的权利
每个人的人格平等
第三章 报恩彰显善心
父母之恩重如山
伉俪相敬,美满幸福
铭记老师的培育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善待人生知遇之恩
对待生活也要感恩
第四章 惜福赢得永福
把握现有的幸福
拥有绵长的幸福
绝不暴殄天物
节俭是为未来造福
控制营养更健康
世间是万物共有的
第五章 忍辱转为同情
人的一生离不开“忍”
忍辱是胜人的一种力量
“慈忍”避灾息祸
不必处处占人上风
忍耐中寻找翻身机会
忍小节,成大事
第六章 执著产生烦恼
放下心中的包袱
学会给自己松绑
懂得必要的忘记
放弃是为了成功
摆好自己的位置
随缘任运的平常心
第七章 解脱心灵枷锁
精神自由最快乐
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疾病缠身心放宽
老年人要有乐观的心态
不能陷人精神的空虚
不让抑郁伴随自己
第八章 万事讲缘分
对任何事都要随缘
得失由缘莫计较
相识是一种缘分
把握男女情缘
善待与人合作的缘分
赢得“贵人缘”
第九章 贪欲引来苦恼
追求正当的需要
淡泊少欲比纵情嗜欲好
不可膨胀发财的欲望
不因物欲起盗心
对女色要戒邪淫
仕途升迁戒钻营
不能为“名”而累
口腹适量,不做饕餮之徒
第十章 慈悲创造和谐
慈悲是无私真爱
对残疾人大慈大悲
怜悯和帮助苦难者
对老人多些体贴照顾
对临终者予以关怀
热爱和平,反对暴力
第十一章 发愿实现目标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
发圆满愿,远离烦恼
发愿之后须实行
发有能力实现的愿
但愿别人得到好处
为他人祈福光明
第十二章 保持内心清净
不受他人言论左右
不受他人行为影响
不被自己欺骗
清楚行动的方向
乱说坏话自污身心
嫉妒会自损心智
不受虚荣心的折磨
心安才能免受干扰
第十三章 用诚心忏悔
忏悔的态度要诚恳
要有忏悔的勇气
为人为己忏悔
避免悔过再犯错
忏悔是对灵魂的一种交待
接受别人的忏悔
不在忏悔中摧残自己
第十四章 真心看待真实
一切发自内心
来不得半点虚假
真学没有学不会的
向别人真诚请教
不掺假的传授与帮助
以己之“真”度他人
第十五章 精进不懈
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从小事开始努力
惰性是成功的障碍
用力做有信心的事情
让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培养积极的意志
想好了就不要等待
第十六章 境界不断超越
追求心灵的高度
给予精神一定位置
如何做到“不动心”
境界高,格局大
给自己一块快乐净土
保持身心宁静和谐
经常检查一下自己
第十七章 自性显现悟性
灵光一闪的“顿悟”
慢慢明白的“渐悟”
在生活中悟出道理
不昧于无见之物
在观察中提高悟性
打破常规,拓展思路
内心单纯“悟”得更快
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
第十八章 可说与不可说
不说是一种大智慧
心传胜于言传
沉默当更有说服力
可说的事要认真思考
说的时候不能说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有因必有果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 种下善因,结出善果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杂阿含经》 “有因,必有果。”佛教简单明了地阐述了因果的本质。宇宙间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既有同时的依存关系,又有异时的依存关系,从而构成各种因缘。 什么是同时依存的因果关系?例如以师父为主,那么师父就是因,弟子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弟子为主,那么弟子就是因,师父就是果。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 什么是异时依存的因果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从时间上来说,由于无数的异时因果连续的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无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罗网,相互交错。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续不断的“因果规律”。 佛教说“因果报应”,凡事你种什么样的因,就结出什么样的果,每个人在世间犹如农夫一般,都有一亩田,你种下什么,就会结出什么。若是种了恶因,就会结出恶果。在佛经中,有一则故事: 中印度懦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
相关阅读: http://www.reader8.net/book/zhe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