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字塔原理 | ![]() |
|
![]() |
金字塔原理 | ![]() |
作 者:(美)明托 著,汪洱,高愉 译
出 版 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1
版 次:1页 数:302字 数:290000印刷时间:2010-8-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44248174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金字塔原理》介绍了一种处理写作中逻辑不清晰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够教会人们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有效与人沟通,如何简明扼要地进行写作。采用金字塔方法,能避免逻辑混乱或不清晰。
本书作者芭芭拉·明托,是麦肯锡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她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很快得到麦肯锡高层的赏识,负责提高麦肯锡公司员工的写作能力,致力于探索条理清晰的文章所必需的思维结构。本书在1973年首次出版,当即引起轰动,畅销欧美市场近40年不衰,书中传授的方式与技巧,被公认为即便对于最有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
金字塔原理能帮助你解决哪些问题
掌握如何用金字塔原理思考、沟通、管理下属和解决问题;提高逻辑性、条理性;掌握表达规范动作;沟通准确高效,效果好、效率高
思考:用全脑思维,提高结构化思维能力,思考全、准、快
? 书面表达、公文写作:挖掘读者的关注点、兴趣点、需求点、利益点;用金字塔搭建逻辑清晰的框架结构;归类分组、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让人看得懂、愿意看、记得住;缩短写作时间,减少修改次数
口头表达:讲话、讲课,用金字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让听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
? 管理下属:分配任务,用金字塔原理,思考周到全面严谨,不重叠无遗漏
? 培训师开发课程和讲课:能快速搭建框架结构、组织素材,逻辑清晰,通俗易懂
用《金字塔原理》理念和方法培训全员的
世界知名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石化、中海油、中国银行、中国黄金、中航工业、上汽集团、深发展、IBM、惠普、通用、强生、波音、可口可乐、麦当劳、埃克森美孚、松下、LG、西门子、花旗、沃尔马、宝洁、拜尔、宝马……
世界知名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内容简介
?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 金字塔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利益点、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想清内容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 金字塔帮助达到沟通效果: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能接受、记得住。
? 搭建金字塔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疑问回答/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演绎归纳,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作者简介
芭芭拉?明托
毕业于哈佛大学,麦肯锡公司第一位女咨询顾问。
传授金字塔原理40年,帮助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人士写作商务文章、复杂报告和演示文稿,曾为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企业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讲授金字塔原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金字塔原理”认为如果有人希望通过阅读你的文章了解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那么他面临的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譬如只有两页纸,文章中也会包括大约100个句子。读者必须阅读每一句话、理解每一句话,并且将每一句话互相关联,融会贯通。如果你的文章结构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展开,那么读者肯定会发现你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这一结论反映了作者芭芭拉·明托对思维工作方式的一些基本发现: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到金字塔结构的不同分组中,以便于理解。
任何预先归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组都更加易于理解。
这说明任何书面文书都应有意地将其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
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控制你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做到清晰写作的唯一最重要的行为,而最清楚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读者(或听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联。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逐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量体裁衣自动从中寻找某种共同点,将你表达的思想进行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但是,由于人们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少能够对你表达的思想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退一步说,即使人们能够作出与你完全相同的解读,你也使他们的阅读增加了难度,因为他们必须自己找出这种未被说明的逻辑关系。
读者在摄入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摄入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为了保证读者找到的结构就是你希望他采纳的结构,你必须提前把这种结构告诉他们——这样他们就知道要寻找哪个共同点。否则,读者很可能会发现某种非你所望的逻辑关系,甚至还可能根本发现不了任何逻辑关系,这样既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