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势道:险象环生的仕途命运 |
 |
|
 |
势道:险象环生的仕途命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06719555/9787806719558
·条形码:97878067195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实学鉴系列丛书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光华
内容简介 在邹纪孟先生看来,所谓命运,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与性格的综合作用使然。于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研读历史的心得,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援引诸多古代从政、致仕者宦海沉浮的案例近百则,不单有详尽的史实陈述,还都附有作者的评说,分析当事者的成败得失,力图揭开仕途命运的神秘面纱,为今日踏上仕途的人们,指点一条通达之路。
作者简介 邹纪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方文化研究所教授,主攻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官场问题,是研究中国历代官场和权术问题的专家,也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
邹纪孟教授积数十年学问之功力。潜心于对中国历代官场奥秘的探索,对中国历代官场的权力得丧之因、忠奸贤愚之辨、官际关系之道、荣辱升沉之由的研究,尤为致力。至今,围绕中国历代官场这一主题。邹纪孟教授已有数百万字的著述面世。
媒体推荐 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源于政治领域的"百家争权";而当政治领域变成一家独裁时,意识形态领域也就只能是一家独尊。无论是秦始皇的"以吏为师",抑或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都是"家天下"的必然产物。
没有了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独特的历史背景,而人为地来提倡"百家争鸣",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其量也就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小打小闹、彼此辩驳,而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家",更无所谓"争鸣"了。
"百家争鸣"只能是相应历史的产物,靠权力的意志推行,所"鸣"出来的,也只能是权力意志的心声。
编辑推荐 时势使然:“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人只有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去行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会身败名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是相应的历史产物。
庙堂之高:“庙堂”是权力的核心,集中着权力机构的上层人物,也是通往上层最具优势的立足点。但这里并不是遍地锦绣,而是陷阱密布、是非丛生。,只言固可以动君,片语也可以致祸。苏轼的“高处不胜寒”,代表了大多数人对“庙堂”的体验。
君臣相依:“君臣际遇”乃君臣关系融洽的写照,即君臣双方有共同的政治理念、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共同的追求,彼此间相互信任,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君臣际遇之最佳者,当数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
目录 天时篇
第一章时势使然/3
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3
唯一的百家争鸣/5
如果家有两顷地/7
两个成都才子的不同遭遇/9
前忠后乱司马懿/12
第二章改朝换代/16
历史转折关头的两难选择/16
垂钓老人的奇迹/17
时需英雄,使竖子成名/19
身披袈裟的谋士/21
钱谦益情有可原/24
第三章太平年月/29
历史的不同需要/29
功臣的末日/30
曹参的独特贡献/33
开元盛世第一相/36
两位能臣,一对冤家/40
第四章艰难时世/43
善政少而乱俗多/43
屹立的高峰/44
唐德宗过河拆桥/47
无力的劲草/51
第五章关键时刻/55
善于抓住历史机遇/55
皇权易手之际/55
后妃选立之时/58
国家多事之秋/60
帝王困危之中/63
第六章生不逢时/68
时代的牺牲者/68
背时的圣人/69
“超前”的才子/70
远志何以成小草/72
我是一粒铜豌豆/76
地利篇
第七章朝秦暮楚/81
人才流动的黄金岁月/81
人才为何西行/82
植根本土的巨匠/84
流落异域的才子/86
第八章龙兴之地/90
亲不亲,家乡人/90
萧何的先期投资/91
小同乡免遭大祸/93
功臣与贰臣/96
第九章门第出身/101
百丈松与径寸草/101
一个私生子的发迹/102
“王与马,共天下”/104
“斯人不出,如苍生何?”/106
第十章庙堂之高/109
高处不胜寒/109
一株扭曲的大树/IJ0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112
鱼儿离开了水/117
第十一章宫闱之近/121
不可或缺的蛀虫/12I
相声界的始祖/122
不服丈夫胜妇人/125
鸡倌成了宠儿/127
叉一个乳母/129
第十二章江湖之远/132
“何似在人闻!”/132
金陵王气黯然收/133
得之江湖,失之庙堂/l36
失之庙堂,得之江湖/139
失去权力便失去了一切/H2
第十三章山林之隐/147
人和篇
张十四章君臣相依/159
张十五章君臣相争/180
张十六章君强臣弱/191
第十七章君弱臣强/204
第十八章站队跟人/210
性格篇
第十九章忠/225
第二十章奸/242
第二十一章正/251
第二十二章邪/264
第二十三章智/277
第二十四章愚/288
第二十五章庸/297
后记/307
……
序言 对于政治人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有各种比喻性的称呼,如政坛、政治舞台、官场、宦海、仕途等,写书人取了最后一个喻义。几千年来在这条路途上前仆后继的跋涉者,何止千万!有的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步一个台阶,顺利到达终点,但这样的幸运儿为数极少;更多的人则历经坎坷,大起大伏,跌跌撞撞,鼻青脸肿,满身伤痕;还有不少人,虽尽力挣扎,却终于跌入陷阱,摔下悬崖,落得个粉身碎骨。以写书人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作家为例:屈原自沉汨罗;司马迁身体被残;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死后多年也未能翻案;曹雪芹更是终生布衣,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凄凉境况中消磨岁月……而另一些人,如李林甫、秦桧之流,虽志行贪鄙、心地险恶、祸国殃民,却一辈子高官显贵、大红大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古希腊一位哲人有句名言:"性格就是命运。"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全面,难道真如一位现代诗人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难道卓越人物的悲剧命运竟然是性格注定或咎由自取?不,这既不符合现实,更不公平,它完全否认了客观的、外在的因素对命运的巨大作用,这会为悲剧制造者逃脱责任提供借口。一粒优良的种子,如果没有适合的光照、土壤、水分、肥料和精心的培育,未必能结出鲜美的果实。相比之下,倒是马克思的认识更为深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命运,当然也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其覆盖面相当广泛。写书人通过对众多历史和现实人物生平遭际的考察、剖析,深切地意识到,决定人物命运的除了性格外,天时、地利、人和是几种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天时+地利+人和+性格=命运。至于各因素的具体含义,则因人物社会角色性质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仕途时而坦坦荡荡,时而险象环生。本书所展现的,便是跋涉在这条路途上的人的不同命运及造成这种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文摘 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 (1)
天时篇
所谓"天时",重点在一个"时"字,即一个国家、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对此,古人也有用"天"这个概念来表述的,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的"天",指的就是"天时"。人离不开天时,就如同人离不开地球和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寒暑冷暖一样。对于从政者来说,天时实在是决定其得失成败、荣辱祸福的第一要素。
关于天时对从政者的重要,古人早就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易传?系辞下》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荀子?宥坐篇》也说:"今有其人,不遇于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即"藏器于身")、再高的德行(即"虽贤"),也要"待时而动"、"以俟其时",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个意思,还有一种人所共知的说法-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不光是造英雄,也造坏蛋、造庸人,任何政治人物都是时势的产物。与此同时,这些政治人物也在造就着时势。
第一章 时势使然
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
人和历史,大致表现为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二是人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三是人逆历史的潮流而动。
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人只有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去行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会身败名裂。有一句话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所谓的"世界潮流",其实就是历史潮流,只不过是从纵向来说罢了。可见,能否顺应历史潮流,不仅关系到能否建功立业,还关系到生死存亡。所谓"历史潮流",指的当是这种规律吧!
可是,这种规律究竟是什么样的,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历史不是道路设计师手下的蓝图,起点在哪里、途经哪几个车站、止于何处,可以规定得一目了然。历史不会听从任何人的指挥,它有自己的走向和路径。苏轼在论及文章的做法时,有一句名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历史的发展大约也是这样:它并没有固定的目标,但却不断地在发展着,"行于所当行";一旦它的发展受到遏制,也会"止于所不可不止",出现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但它绝不会就此不前,它最终会以"砰崖转石万壑雷"的巨大力量,冲破一切障碍,寻找新的出路。各司其职的历史人物 (2)
那么,历史的发展是盲目的吗?不,它虽然没有固定的目标,却有明确的走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前半句"人往高处走",
……
后记 写书人原来是一名站讲台、磨粉笔,以讲授古代诗词曲赋为业的教书人,既不曾研究过古代的历史,与现实的政界也绝少接触,甚至连结识“七品”以上官员的荣幸都很少有。那么,为什么竞干起这种“纸上谈官”的营生呢?
究其初衷,还是和教书有点关系。徜徉于古代文学那辉煌瑰丽的殿堂之际,有一个问题一直令写书人大惑不解:为什么许许多多创作了精美绝伦锦绣文章的作者,仕途生涯却多是黯淡无光,甚至是一片黑暗呢?忠贞高洁如屈原,自沉汨罗;博大精深如司马迁,身体被残;才华卓越如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死后多年也未能翻案;参透人生如曹雪芹,更是终身布衣,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凄凉境况中消磨岁月……杜甫在一篇忆李白的诗中曾沉痛地写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难道文章竟是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原因?岂止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孔子被称为中国儒家思想之父,一生却颠沛流离;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崛起为战国七雄之首,最后却惨遭车裂;岳飞收复了故土,却冤死风波亭;张居正起颓振衰,给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带来一线生机,身后却被鞭尸抄家;袁崇焕保卫了北京,却被寸磔菜市口……这样的名单,我们可以开出长长的一大串。而另一些人,如李林甫、秦桧之流,一辈子却高官显贵,大红大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