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美丽与哀愁:凌叔华的古韵梦影

2012-06-1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美丽与哀愁:凌叔华的古韵梦影 去商家看看
美丽与哀愁:凌叔华的古韵梦影 去商家看看

 美丽与哀愁:凌叔华的古韵梦影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06032678
·条形码:97875060326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凌叔华确实可以称为“高门巨族的精魂”其祖父凌朝庚乃广东番禺巨富;其父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授一品顶戴,民国以后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要职。凌叔华儿时即师从宫廷师缪素筠;稍长又从辜鸿铭学习英语;待到妙龄,又面见印度诗人泰戈尔,嫁给大才子陈西莹,与徐志摩、胡适等人成为密友;中年之时,又与苏雪林、袁昌英并称“珞珈三杰”……凌叔华作画则萧然淡简,神韵独具;写文则清逸朴实,古韵犹存。这个冰雪聪明却又心灵纯真的民国女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编辑推荐 鲁迅以“高门巨族的精魂”评凌叔华:“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即使问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沈从文以“走出了一条新路”评凌叔华:“以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及的一个世界里,发现一切,温柔地写到那各样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女作家中另走出了一条新路。……使习见的事,习见的人,无时无地不发生纠纷,凝静地观察,平淡地写去,显示人物“心灵的悲剧”或“心灵的战争”,在中国女作家中,叔华却写了另外一种创作。”
苏雪林以“秀韵天成”评凌叔华:“凌叔华是立于谢冰心、丁玲作风以外的一个女作家。……我们叔华女士文字淡雅幽丽,秀韵天成。似乎与“力量”一字合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调子是平静的。别人的力量要说是像银河倾斜雷轰电激瀑布,她的便只是一股潜行地底的温泉,不使人听见潺潺之声,看见清冷之色,而所到之处,地面上草渐青,树渐绿,鸟语花香,春光流转,万象都皆为之昭苏。”
英国桂冠女诗人韦斯特(Victoria Saukville West)以“成功”评凌叔华:“她成功了。她以艺术家的灵魂和诗人的敏感呈现出一个被人遗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对美好生活的冥思细想是不言自明的……她的文笔自然天成,毫无矫饰,却有一点惆怅。因为她毕竟生活在流亡之中,而且那个古老文明的广袤荒凉之地似乎非常遥远。”
目录
绪论 最后的闺秀
一、人淡如菊
二、画里清芬
三、文中真趣
四、心问山水
五、至诚之谊
六、走近凌叔华

第一章 生于名门 受惠书香
一、一个在墙壁上信手涂鸦的女孩
二、因缘习画转宜多师
三、名门之优与父母器重
四、见识名流鸿儒,获得英文启蒙
五、义父母的情缘艺结

第二章 初示文才 “立定”主意
一、“秋水”流韵
二、“立定”主意
三、幸会泰戈尔
四、结识徐志摩
五、投契陈西滢

第三章 《女儿》慨叹 《酒后》奇文
一、第一篇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
二、《酒后》问世声名鹊起
三、“闺秀”之谓“新月”圣手
四、关于“中国的曼殊斐尔”

第四章 节外生枝 关乎“闲话”
一、“图案”风波
二、“抄袭”事件
三、关乎“闲话”

第五章 南下武汉 经历“后方”
一、“珞珈三杰”
二、主编“现代”
三、感受“后方”

第六章 “古韵”悠然 真情生魅
一、“古韵”因缘
二、旧院“古歌”
三、童趣似金

第七章 山庐梦影 文心画趣
一、心中之山
二、文中之山
三、绘画与山
四、一种启迪

第八章 以文识友 以画会友
一、“手足”之谊
二、“八宝箱”之谜
三、文友之识
四、“画会”之忆

第九章 客居英伦家国情深
一、专注绘画
二、海外讲学
三、家国情怀

附录一 叔华死得幸福(萧乾)
附录二 悼凌叔华(文洁若)

凌叔华年表
编后记
……
文摘 第二章 初示文才“立定”主意
三、幸会泰戈尔
1924年5月,对于凌叔华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因为作为文学青年的她.有幸见到并接待了在世界文坛都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泰戈尔从13岁开始写诗,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锲而不舍,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他一生谱写了2000首歌曲;画了2000幅画;出版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还有大量文学、哲学、宗教方面的研究论文。他的成就之惊人,古今中外罕有其匹。他的《收获集》、《园丁集》、《飞鸟集》、《叶盘集》、《新月集》、《游思集》、《吉檀迦利》、《爱者之贻》、《渡口》等许多作品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十分关心中国。1881年,他20岁时写过一篇题为《死亡的贸易》的论文,文章严厉谴责英国侵略者所进行的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而对中国人民表示深深的同情。1924年,泰戈尔有缘实现长期梦寐以求的愿望——访问中国。是年,他已63岁。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是应北京讲学社之邀而成行的。北京讲学社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其主要人员均为社会名流,如蔡元培、梁启超、林长民等。讲学社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邀请国外学术界著名人士来华讲学,进行文化交流。此次邀请泰戈尔之事,讲学社委托诗人徐志摩去做。1924年4月,泰戈尔一行抵达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到沪迎接。继而作为陪同兼翻译,徐志摩随泰戈尔先后走访了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日本、香港等地。
从4月2313至5月20日,泰戈尔在北京停留近一个月,其间,在徐志摩的全程陪同下,参加了各种欢迎活动,作了多场讲演。这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凌叔华,已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在北京文坛初露锋芒,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因此被学校推选为学生代表前去欢迎泰戈尔先生,这便使她有缘见到这位举世闻名的文坛泰斗。
后记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的大力帮助。小滢女士定居英国,她在短暂而宝贵的归国时间里,帮助我们仔细审阅了书稿,并和编辑进行了面谈。小滢女士对书稿的部分史实进行了修正。对有争议的话题提供了可信的答案.并订正了年表中的一些错误。她的审阅使本书更加翔实、准确、权威。在此,向小滢女士深表谢意!此外,小滢女士还授权本书使用其父母相关的照片及绘画作品。’并介绍文洁若女士给编辑认识。文洁若女士已八十高寿,身体依然健朗,人也健谈,她和先生萧乾都是凌叔华的老朋友,和凌叔华的家庭非常熟悉。本书附录了萧乾的《叔华死得幸福》和文洁若的《悼凌叔华》两文。两位文坛巨子平淡而亲切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凌叔华的真实生活回忆,更让我们了解到了凌叔华有一个孝顺优雅的女儿——陈小滢,弥补了本书的一个遗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