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贷款的形成与治理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常青藤贷款的形成与治理 |
 |
|
 |
常青藤贷款的形成与治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04949004
·条形码:97875049490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常青藤贷款的形成与治理》对于从事金融理论研究的学术工作者、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者和那些希望了解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的读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透过“常青藤”贷款这一微观现象,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对银行制度选择的影响。通过研究“常青藤”贷款这一典型现象,将有助于我们以一种系统性思维来审视微观层面的银行信贷经营行为、中观层面的国有银行制度选择与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取向之间的一致性和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指导我们从“以史为鉴”的哲学观点当中寻求中国银行业角逐全球金融竞争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编辑推荐 《常青藤贷款的形成与治理》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常青藤”贷款形成机理分析
第一节 经济体制变迁与银行制度选择
一、决定银行制度的几个关键变量
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经济体制转型与资金配置制度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财政统管模式
二、经济体制转型与银行统管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资金配置模式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软预算约束
一、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
二、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
三、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软预彝约束
四、中国国有银行软预算约束的形成机理
第四节 “常青藤”贷款的形成逻辑
一、流动资金贷款的经济本质
二、“常青藤”贷款的形成逻辑
第二章 “常青藤”贷款的历史渊源(1949-1984年)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统管资金体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银行职能
三、企业资金管理体制
四、资金供给制的弊端
第二节 国营企业体制转型开始
一、改革初期国民经济呈现新变化
二、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转型
第三节 财政体制改革
一、“利改税”改革
二、中央与地方分配制度改革
三、财政收支的变化
第四节 银行统管资金体制的确立
一、银行“统管”资金体制出台的背景
二、银行统管资金体制的确立
第五节“常青藤”贷款的雏形
一、贷款对财政资金的替代
二、流动资金贷款开始沉淀
第三章 “嘴青藤”贷款的形成(1985-1994年)
第一节 工商银行统管流动资金
一、工商银行统管流动资金
二、银行统管流动资金体制的成效
第二节 国营企业亏损问题显现
一、分配体制改革与财政收支的变动
二、国营企业亏损日益显现
第三节 “常青藤”贷款的形成
一、企业内源性融资严重不足
二、银行功能显著财政化
三、流动资金贷款显著异化
四、“三角债”加重银行政策性负担
五、企业资金供给格局的维系
第四章 “常青藤”贷款风险的暴露(1995-2000年)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生存危机与三年脱困改革
一、市场环境发生深刻改变
二、国有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三、三年“脱困”改革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常青藤”贷款快速累积
一、银行开始转型
二、银行贷款继续大量投向困难企业
三、银行承担了国有企业改制成本
四、国有企业已对银行贷款形成高度依赖
五、银行自身的问题加剧了“常青藤”贷款累积
第三节 “常青藤”贷款风险的暴露
一、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
二、“常青藤”贷款风险显性化
三、“常青藤”贷款规模巨大
第五章 “常青藤”贷款的治理背景、难点与战略
第一节 “常青藤”贷款的治理背景
一、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国有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常青藤”贷款的治理难点
一、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二、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常青藤”贷款的治理战略
一、治理目标的选择
二、生命周期理论与信贷经营原则
三、“常青藤”贷款治理的基本思路
第六章 “常青藤”贷款的治理实施(一)
第一节 严把新增贷款准入关
一、逐步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二、严格信贷准人标准
三、创新信贷产品体系
四、完善新增贷款质量专项稽核,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节 化解存量贷款风险
……
第七章 “常青藤”贷款的治理实施(二)
第八章 “常青藤”贷款的治理评价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表
图
……
序言 当时光的年轮转到公元2008年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在这激情澎湃的30年中,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彻底走出了落后、贫瘠甚至人民温饱都难以解决的艰难境地,日渐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国,已经且还在不断创造着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在引起这场奇迹性变革的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之下,中国银行业也同样经历着一场巨变,作为亲身经历这场巨变的金融工作者,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其中的艰辛与复杂,也无时无刻不被中国人的睿智与坚韧所感动。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将那段历史的一些回顾和思考著成此书,作为对祖国实施改革开放伟大壮举的一份献礼。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曾经历过一段痛苦而艰难的转型历程,从四大国有银行一度濒临技术性破产境地,到今天培育出一批资产质量优良、步入国际化发展轨道的现代商业银行群体,可以说这是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巨变。更进一步讲,发生在中国银行业的这种转变带有相当浓厚的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色彩和丰富的制度变迁理论内涵。在这场创造“中国奇迹”的经济体制转型变革中,中国银行业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及曾经出现的各类“特有”现象无不值得我们关注、反思和研究。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常青藤”贷款形成机理分析
所谓“常青藤”贷款,是指对那些到期后不能偿付本金,通过发放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方式,使得原贷款生命周期得以反复延续的一种形象比喻。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为了缓解国有企业的资金压力,国有银行曾频繁采取借新还旧、还旧借新等期限处理方式将最初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不断延长,由此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常青藤”贷款。“常青藤”贷款的存在,意味着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特殊的信贷资金长期让渡机制,并导致这些信贷资金不断沉淀下来,成为企业铺底性质的“资本化”借款。
以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来看,这显然是一种“悖理”现象,它违背了贷款的本质特征和信贷业务的基本经营原则。但这种“悖理”的贷款期限处理模式长期伴随国有银行的事实,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对国有银行制度的基本要求。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方面,国有银行制度有效地解决了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本形成面临的资金供给约束,弥补了因财政途径对企业资本形成总额的供给不足而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并在加快国有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确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安排是以延缓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为代价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改革和发展的,导致了国有银行不能按照市场原则及风险规避原则进行信贷运作,因而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也由此混合共生。
后记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沪、港两地成功上市,意味着工商银行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回顾从1984.年成立至今这二十五年问工商银行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笔者不由地感慨中国选择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英明与睿智。从最初流动资金供给制下的辅助角色,到转型期居于流动资金供给制的主导地位,再到后来不良贷款的大规模累积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前行的负累,直至今天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所经历的是一个复杂、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这也正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与逻辑相契合。
有人把国有银行制度称为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钥匙,也有人则将20世纪末中国银行业巨额不良贷款归咎于国有银行的行为不当。这些看似矛盾的结论,实际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着以偏概全的不足。作为有幸参与这一历史进程的银行从业者来说,写一本反映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著作是我们的一个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既想与大家分享多年来在银行业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也想深入思考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就是本书以“常青藤”贷款为题的写作初衷。
在转型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出现的众多典型现象中,大概再无像“常青藤”贷款这样更具有代表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