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逻辑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集体行动的逻辑 |
 |
|
 |
集体行动的逻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1995年04月
·ISBN:7208019711
·条形码:97872080197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译库
·外文书名: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内容简介 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作者简介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兴衰探源》(1982)和《权力与繁荣》(2000)。
编辑推荐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集体行动的逻辑》适合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各类研究人员使用。
目录 译者的话
1971年序
导论
1 集团和组织理论
1.组织的目的
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
3.传统的集团理论
4.小集团
5.“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
6.集团的分类
2 集团规模和集团
1.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2.传统理念的问题
3.社会激励和理性行为
3 工会和经济自由
1.工会中的强制
2.工会增长:理论和实践
3.潜在集团中的封闭式工公(closedshop)和经济自由
4.潜在集团中的政府干预和经济自由
4 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
1.学家的国家理论
2.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理论
3.马克思理论的逻辑
5 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
1.压力集团的哲学观
2.制度经济学和压力集团——约翰·R.康芒斯
3.现代压力集团理论——本特利,杜鲁门,拉瑟姆
4.集团理论的逻辑
6 “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1.大型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
2.劳工游说疏通团体
3.脑力职业者游说疏通团体
4.“特殊利益”理论和商界游说疏通团体
5.政府对政治压力的促进
6.农场合作社和农场游说疏通团体
7.“非经济”游说疏通团体
8.“被遗忘的集团”一一忍气吞声的集团
附录(1971年新增)
英汉人名对照表
英汉人名对照表
……
序言 由于本书的精装本和平装本正同时重印,若考虑对本书进行修改,这确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对书中的观点进行改进,并将我完成本书写作后所想到的若干见解增加进去,以及对其他学者的有关研究作一考察,这完全是可能的。但是哦决定不作任何诸如此类的大修大改。即使重写本书,我的观点也不会有丝毫变化。对于本书的新版本我所要增加进去的若干见解已见诸一些论文。若要对其他学者的著述作充分的讨论,那就会使篇幅太冗长了。因此,我所要做的是增加一个短小精悍的附录。附录为任何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指南,该指南包括我就本书的主题所写的一些论文以及对广泛引起人们兴趣的、如何进一步研究的想法所作的一些讨论,这些想法是评论家们针对本书有感而发的。该附录在正文的后面。
虽说记忆力最强的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也会慢慢变得健忘,但我没任何理由不对那些提供批评建议和帮助我完成本书的人表示我的衷心谢意。对我帮助最大的人是哈佛大学的托马斯·谢林。不仅他而且其他的评论者都不必为书中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凡此.种种,责任都在我。本书的草稿是我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爱德华·班菲尔德和奥托·埃克斯坦曾对它提出了最有助益的批评建议。在论文定·稿过程中,我从萨缪尔·比尔、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卡尔·凯森和塔尔科特·帕森斯那里获益匪浅。为了出版,我开始对论文进行修改,这时我得到了艾伦·霍尔姆斯、戴尔·乔根森、约翰·凯恩、道格拉斯·基尔、理查德·莱斯特和乔治·冯·福斯坦伯格的异乎寻常的帮助。还有,在出书过程中,威廉·鲍莫尔、戴维·贝利、阿瑟·贝纳维尔、詹姆斯·布坎南、爱德华·克莱本、奥尔德里奇·法恩根、路易斯·.福尔特、杰拉尔德·加维、穆罕默德·格斯苏斯、w.E.汉密尔顿、沃尔弗拉姆·汉里德尔、斯坦利·凯利、罗兰·麦凯恩、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罗伯特·赖卡特、杰罗米·罗森伯格、克雷格·斯塔布尔宾、戈登·图洛克、艾伦·威廉姆斯和理查德·泽克豪泽提出了重大的和建设性的建议。
文摘 一些评论家也许会争辩说,理性的人确实会支持一个为其利益服务的大组织,如游说组织,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支持的话,其他人也不会这样做,这样组织就会失败,他也就得不到组织应该可以提供的利益。这一论点,需要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来进行类比。因为甩同样的理由可以辩称,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价格永远不会低于垄断集团制定的水平,因为如果_家企业增加产量,其他企业也会同样这么做,价格就会下跌;但每家企业都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就不会引起产量增加以致价格剧跌的连锁反应。事实上,在一个竞争市场中情况并非如此;在一个大集团中情况也不是这样的。当涉及到的企业的数量很大时,没有人会注意到因一家企业的产量增加而对价格产生的影响,所以没有人会因此而改变计划。与之类似,在一个大组织中,少了一个资助者并不会显著地增加其他任一资助者的负担,所以一个理性的人不会相信如果他从一个组织中退出的话,他能够驱使其他人也这么做。
个人通过经济组织试图获得他们通过在市场中的活动而得到的同样的东西。前面的论点至少与经济组织有着一些联系。例如,工人依靠工会组织获得他们通过个人努力在市场中得到的同样东西——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条件,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如果工人在工会中没有遇到他们在市场中遇到的同样问题的话,那实在将会是很奇怪的,因为他们在两处的努力多少带有相同的意图。
不管意图有多么相似,评论家可能会反驳说,在组织中的态度与在市场中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