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韩非子传奇 |
 |
|
 |
韩非子传奇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6034751/9787506034753
·条形码:97875060347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韩非子传奇》写的是韩国公子韩非一生的悲剧。 虽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却因为是"传奇",也有一的趣味性。大家在读这《韩非子传奇》的时候,可以不把它看作一本传记、一本小说,而把它视作是作者献给大家的另一种歌唱,韩非一生带给大家的启迪。面对大中小学传播历史文化。不是戏说,不是胡编,半是品评,半是传记。根据正史,参照野史,正史为干,野史为枝。各家之见,兼收并蓄,既像演义,也似传奇。夹叙夹议,娓娓道来,独特文风,具有新意。一书在手,海阔天空,聊天讲古,增加知识。又品又说,生动有趣,茶余饭后,文化休憩。
作者简介 吴越,原名吴佩珏。男,1932年5月12日出生,浙江省缙云县人。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参加中国青年文艺研究会,任嘉兴分会会长,主编《青年文艺》周刊。1949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大三分校新闻系,毕业后在重庆军管会任接管工作员、西南空军司令部通信参谋及文化干事等职。1952年7月转业到地方,任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教育干事。1954年7月调北京,先后任《光明日报 文字改革》专刊编辑、文字改革出版社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后先后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宝文堂书店副编审。1992年年底离休,出任中国科协《金秋科苑》月刊总编辑。是民盟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
编辑推荐 《韩非子传奇》可以打破人们对于久远的历史的隔膜,虽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却因为是“传奇”,也有一定的趣味性。
目录 序言
前言
引子 先从韩国的历史说起
第一章 路遇李斯
驿道上的好猎手
逍遥客店的野味
李斯客店显斯文
李斯的“仓鼠”哲学
李斯杀狗的壮举
第二章 兰陵拜师
荀子主张人性恶
糊涂官判糊涂案
李斯告状审荀卿
韩非拜师当小吏
拜别荀卿回家乡
老师饯行频叮咛
师兄弟逍遥别离
第三章 韩非回国
回家路上的争论
李斯回到自己家
韩国的水利工程
古代算盘什么样?
菱儿进了韩非府
韩王内殿歌舞酣
吕关根闪亮登场
众朝臣罢黜法家
第四章 疲秦之策
郑国韩府谈水利
菱儿韩府当管家
水工改行当间谍
二管家成二夫人
吕关根挺身而出
李斯离家去成阳
郑国姜文去秦国
第五章 咸阳游说
话说赢政吕不韦
李斯投秦门难进
郑国游说吕不韦
李斯咸阳卖大字
关中渠李斯促成
第六章 李斯出仕
救蝗灾李斯献策
秦始皇赏识李斯
姚贾到韩国游说
五国联军的解体
第七章 重组联军
韩非母亲的高见
王太后后官训子
韩非参加了廷议
反问计挖取姚贾
反反复复小人心
第八章 谏逐客书
秦王逐客的起因
李斯谏秦王逐客
秦王监审间谍案
第九章 韩非人秦
赢政读书赞韩非
李斯出使赴韩国
秦始皇兵邀韩非
韩非子临危受命
第十章 韩非入秦
成阳城外迎韩非
李斯家宴请师兄
秦始皇召见韩非
第十一章 韩非之死
姚贾心虚求李斯
姚贾御前辩是非
迎宾馆姜文探亲
姚贾李斯告韩非
云阳狱中韩非亡
秦始皇后悔不迭
第十二章 韩信逃亡
成阳城众官送丧
古关隘菱儿逃难
吕关根再次告密
古驿道生死决斗
附录一
附录二
……
序言 《韩非子传奇》这部书稿,吴爷爷一个月前就已经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里。我用一个通宵浏览了第一遍,忍不住又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掩卷而思,生出不少感慨。
真正意义上接触先秦诸子,是在三年前步入济南外国语学校之后。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的课程,每天我们抱着又大又厚的《四书》摇头晃脑地诵读。为了应付考试,囫囵吞枣。前几天再次拿起那本书,书中的内容早已忘记。不由得感叹:古典太久远了,我们对古典知道得太少了,几乎到了没人给我们翻译,我们看古典就跟看外文差不多的地步。而且,似乎也昭示了我们教育的失败。《春秋》以及先秦诸子不用说了,就连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算起)文章,只要是文言文,我们一概似懂非懂。放在过去,四书五经是每个孩子的启蒙教育,如今却落到《三字经》也要请著名教授到“百家讲坛”上去讲了。现在的学生整天沉迷在当今最流行的青春校园小说中,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少年作家成了大家追崇的偶像。校园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爱情,让一大片追求浪漫的女孩子为之沉醉,纷纷效仿。也许是市场效应让校园小说走上了畅销书的前列,而经典的名家名作却无人问津。这种巨大的落差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学生每遇到一篇古文,都需要老师的仔细讲解也很难精通的地步。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现在被选入课本的古文竟然是抒情伦理的浮浅的美文,至于后来读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句子,竟一下子为之倾倒,并叹赏不已。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哀。
而这本《韩非子传奇》,正可以打破人们对于久远的历史的隔膜,虽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却因为是“传奇”,也有一定的趣味性。我希望大家在读这本集子的时候,可以不把它看作一本传记、一本小说,而把它视作是作者献给你们的另一种歌唱,韩非一生带给你们的启迪。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路遇李斯
驿道上的好猎手
楚国,曾经是战国七雄中领土最广阔的诸侯国之一。早先,它虽然只占有今天的湖北、湖南及其周边地区,但却是中华大地的“中原”,是个最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后来领土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和广西,依旧是中华大地中最最富庶的土地。
秋季的中原,一派丰收景象。特别是黄昏时分,天边的一抹彩霞,旷野的一片金黄,山丘上翠绿的松柏,偶尔出现一处似火的枫树,那美丽的秋天景色,岂是任何一个山水名家所能随意点染的?
在我们的眼前,是一条长长的驿道。战国时代,大邑与大邑之间,大都已经修筑了“驿道”。这是当年的“公路”,不是山区的平原地带,一般可以容纳两辆马车并排通过。在都城附近,甚至还有“驰道”。这可是“御道”,能容纳国王乘坐的“五马王辇”快速奔跑一一可以说,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了。
宽阔的驿道上,有许多车马行人来往:既有怒马奔驰的快车,也有慢条斯理的牛车;既有行色匆匆的旅客,也有优哉游哉的归农。
斜阳下,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中等身材,面目清秀,身穿葛衣,脚下麻鞋,打着绑腿,背着一个包袱和一张弓,腰间别着两只兔子和一只獾。一面大踏步地往前走,一面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驿道两旁。
一条高大的黄犬,在他前后左右欢蹦乱跳。
这个年轻人,身上穿的是葛衣。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皮像麻一样,富于纤维,可以用来织布,但是颜色、质量都不如麻布。战国时代,还没有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人中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填充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纺纱织布的棉花。宋代以前,我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战国时代的百姓,没有棉布的衣服可穿,一般春夏秋季都穿麻和葛,到了冬季,才穿褐(he赫)。“褐”,指的是粗布或粗布衣服。《诗经·豳(bin斌)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最早是用葛和兽毛混纺的,后来通常指大麻和兽毛的粗加工品,是古代贫贱人穿的冬季衣服。
鸾铃响处,一辆黑色高大的“三套车”,蹄声嚼格,从青年的后面小跑着驶来。——韩非来也!
中国古代坐人的车子用几匹马拉,不是根据车子的重量,而是根据坐车人的身份。即:“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马匹的排列,从出土文物看,即便是“天子六驾”,六匹马也是并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