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弛放气变压吸附提浓技术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合成氨弛放气变压吸附提浓技术 |
 |
|
 |
合成氨弛放气变压吸附提浓技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2450033/9787502450038
·条形码:97875024500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合成氨弛放气变压吸附提浓技术》主要介绍了变压吸附提浓CO技术;建立了非等温变压吸附过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合成氨弛放气变压吸附提浓技术》为含CO工业尾气的大规模综合利用打下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合成氨弛放气变压吸附提浓技术》可供环境工程、化学工程、能源工程等相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编辑推荐 《合成氨弛放气变压吸附提浓技术》为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1 绪论
1.1 含CO工业尾气的产生与环境问题
1.2 含CO工业尾气治理与利用技术现状
1.3 变压吸附原理及技术
1.3.1 吸附的基础理论
1.3.2 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1.3.3 变压吸附技术进展
1.3.4 变压吸附技术的工业应用概况
1.3.5 变压吸附循环的性能表征
1.3.6 变压吸附提浓CO
1.4 CO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及选择
1.4.1 CO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4.2 吸附剂的选择
1.5 变压吸附数学模型及研究进展
1.5.1 常规变压吸附数学模型
1.5.2 其他变压吸附数学模型
1.6 本书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变压吸附提浓CO小试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气来源及其成分
2.1.2 实验原料与装置
2.1.3 实验装置控制系统
2.1.4 实验设计思路
2.1.5 实验研究方法
2.2 平衡吸附结果与模型关联
2.3 小试结果与分析
2.3.1 吸附剂活化处理
2.3.2 吸附穿透曲线
2.3.3 再生解吸曲线
2.3.4 吸附温度的影响
2.3.5 吸附阶段床层温度变化
2.3.6 均压次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7 吸附床均衡降压过程中顶部压力与时间的关系
2.3.8 吸附床抽真空过程中顶部压力与时间的关系
2.3.9 吸附床均衡升压过程中顶部压力与时间的关系
2.3.10 原料气浓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11 变压吸附循环过程床层温度的变化
2.3.12 产品气浓度和CO回收率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120m3/h变压吸附提浓CO中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装置
3.1.2 中试装置控制系统
3.1.3 实验设计思路
3.1.4 实验研究方法
3.2 中试装置操作规程
3.2.1 岗位任务及工艺原理
3.2.2 岗位职责
3.2.3 开车前的准备工作
3.2.4 正常开车
3.2.5 正常停车
3.2.6 临时停车
3.2.7 全系统长时间停车
3.2.8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3.2.9 干燥剂、净化剂再生及吸附剂升温活化方案
3.3 中试结果与分析
3.3.1 四塔工作时序优化
3.3.2 吸附剂活化情况研究
3.3.3 吸附穿透曲线
3.3.4 吸附时间的确定
3.3.5 均压次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6 流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7 原料气浓度波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8 实验操作的稳定性分析
3.3.9 吸附阶段床层温度分布
3.3.1 0变压吸附循环过程床层温度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非等温变压吸附过程数学模型
4.1 物理模型
4.2 非等温变压吸附数学模型
4.2.1 吸附阶段
4.2.2 压力均衡阶段
4.3 数值解法
4.3.1 半离散格式
4.3.2 代数微分方程组求解程序
4.3.3 数值计算
4.4 数学模型参数估算方法
4.4.1 传质系数
4.4.2 轴向扩散系数
4.4.3 轴向热分散系数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非等温变压吸附提浓Co过程数值模拟与分析
5.1 模型基础数据参数
5.1.1 气相物性数据参数
5.1.2 吸附剂和床层特性参数
5.1.3 吸附平衡及动力学参数
5.1.4 变换Langmuir模型
5.1.5 变压吸附操作工艺参数
5.2 数值模拟与分析
5.2.1 小试吸附穿透曲线模拟与分析
5.2.2 中试吸附穿透曲线的模拟与分析
5.2.3 均衡降压过程中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说明
……
序言 高浓度CO是碳一化工的重要原料。许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里均含有大量的CO,但一般工厂排放的尾气中所含CO的浓度较低,而且回收尾气中的CO需耗用较高成本,因此大部分尾气没有进行CO回收再利用。若能将这些尾气中的CO提浓后用于合成碳一化工产品,不仅可以避免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生产费用,而且能够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经济的分离提浓方法来回收利用工业尾气中的CO,使其成为碳一化工的廉价原料,已成为合理使用资源、减排温室气体、变废为宝的重要课题,这对碳一化工及羰基合成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从工业尾气中有效地综合利用cO,必须开发和应用高效的提浓CO方法。本书在分析含CO工业尾气治理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低能耗、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容易和维修方便的变压吸附技术提浓工业尾气中的CO,将所得的高浓度CO产品作为生产碳一化工的原料。
文摘 插图:

1 绪论
1.3 变压吸附原理及技术
1.3.1 吸附的基础理论
1.3.1.1 吸附定义
一切物质,不论其聚集状态如何,其分子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力。而在界面层的分子或原子则由于两侧体相中分子对它的作用力不同,而处于不均衡作用力之下,故将受到一个垂直于界面的合力,其结果将使界面层中某种或几种组分分子的浓度与体相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这就是吸附作用产生的原因。吸附作用(adsorption)(或简称“吸附”)的定义是:“两相界面(interface)层中一种或多种组分的浓度与它们在体相中的浓度不同的现象”或“两相界面上一种或多种组分在体相中的富集现象。根据接触相的不同,可以把吸附系统分为气/固、固/液、固/固、气/液和液/液五种。
所研究的属于气/固吸附系统。
已被吸附的原子或分子,通过一定操作返回到液相或气相中,称为解吸或脱附(desorption)。另外,原子或分子从一个相均匀地进入另一个相的内部(扩散),称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与吸附是不同的,当吸附与吸收同时进行时,称为吸着(sorption)。在两相界面处,被吸附的物质称为被吸附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吸附质(adsorbate);而称吸附相为吸附剂(adsorbent)。通常吸附发生在吸附剂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称为吸附中心(或吸附位)。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所放出的热,称为该物质在此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