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漂泊与岸(湖湘溯源笔记) |
 |
|
 |
漂泊与岸(湖湘溯源笔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页码:3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0652761/9787530652763
·条形码:97875306527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地域文化散文系列
内容简介 《漂泊与岸(湖湘溯源笔记)》讲述了:这几年陈启文的散文创作势头正劲,作品涉及的面宽,而且有思索在里面,从中可看出他的心灵空间很大,有内在张力,这在写散文的人是最需要的,但却是许多人都显匮乏的。……对历史的表现如果只是截取片断的复述,只是停留在有限的史料翻晒上,没有思索,没有审视,那么,历史只是历史,甚至什么都不是。历史需要唤醒,需要心灵的烛火照亮。它是过去,也是一种远景,对它的表现最终是要找到通往当下的道路。
作者简介 陈启文,男,1962年6月出生,湖南临湘人,大学毕业。曾供职于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1983年开始创作,迄今已在《花城》《十月》《芙蓉》《山花》《大家》《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人民文学》《青年文学》等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约500余万字。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河床》、中篇小说《仿佛有风》《太平土》《白得耀眼的时间》《逆着时光的乡井》和散文随笔精选集《季节深处》等,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散文海外版》选载,入选过百余种国内外文学选本和文学排行榜。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老舍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媒体推荐 陈启文的散文,感情淳厚.真切动人。……尤其是他的优秀的文化散文。游目骋怀,上通天地、下接心源,从历史人物的人生命运引发思考,开掘十分深刻,不仅仅现出理性的力量,而且具有着文采与情思。作品深沉大气,寓深刻涵义于形象的描绘中而不着痕迹,又展现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情感,充满活力,充满感人的生命力量。
——甘以雯(《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
这几年陈启文的散文创作势头正劲,作品涉及的面宽,而且有思索在里面,从中可看出他的心灵空间很大,有内在张力,这在写散文的人是最需要的,但却是许多人都显匮乏的。我被其深深打动。……对历史的表现如果只是截取片断的复述,只是停留在有限的史料翻晒上,没有思索,没有审视,那么,历史只是历史,甚至什么都不是。历史需要唤醒,需要心灵的烛火照亮。它是过去,也是一种远景,对它的表现最终是要找到通往当下的道路。
——李晓虹(《中国散文年选》主编)
编辑推荐 《漂泊与岸(湖湘溯源笔记)》内容包括:湘江口、石头里的水、随风远逝、迷濛之山、一个叫月岩的山洞、崖壁上的树影、俯首白云低、水墨里的村庄、天子坟、中游到中流击水、零陵或永州、狂草的怀素、冷水滩、风流水散的浯溪、白水渔翁、纸上的河流、一条抛锚的古船、石鼓山和回雁峰、一座深邃莫测的迷宫、义源当铺、空余高咏满江山、苍老的风景、白马湖年谱、失重的土地。
目录 引子 走近一条河
上游 梦里潇湘
湘江口
石头里的水
随风远逝
迷濛之山
一个叫月岩的山洞
崖壁上的树影
俯首白云低
水墨里的村庄
天子坟
中游 到中流击水
零陵或永州
狂草的怀素
冷水滩
风流水散的浯溪
白水渔翁
纸上的河流
一条抛锚的古船
石鼓山和回雁峰
一座深邃莫测的迷宫
义源当铺
空余高咏满江山
苍老的风景
白马湖年谱
失重的土地
一支蜡烛,在自己的光焰里睡着了
无处寻觅
从裴休墓到密印寺
山魂
到中流击水
黄家大院
假如时光倒流一百年
下游 望断江湖
从铜官到窑头
一个人从这里走远
山前松柏自春秋
永生之河
境界
三江口
水是一条会漏的路(后记)
……
文摘 插图:

湘江口
那是五月的一个雨天,我已经走到了一条河的上游。到处都是滔滔不绝的声音,但看不见河流。
哪里是河的源头呢,我茫然四顾。
出发前,也许更早之前,我就被那个名字迷住了,湘江口。我知道那是一条河流的源头。我从北方的那片大泽一路寻来,路越走越窄。这是通往瑶山的路。在无边无沿的蛮荒之中满眼都是混乱的群山。山是青的。在这山花尽数泯灭的季节,大山呈现出来的只有一个颜色,然而等你走近了,走得很近了才发现,那种苍茫的青色不是树林,而是石头。
为了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而来,然而我已经走不出这无边无际的大山了。或许所有的边地都有一种蛊惑人的魅力,这样的魅力我在远离湘江的湘西也曾感受过,那里到现在还流行着放蛊的传说。那是人类至今无法探悉的最神秘最美丽也最可怕的传说。我不知道,在我置身的这无边无际的湘南边地的瑶山,是否也存在着某种蛊惑人的魅力。现在我确信自己迷路了。哪怕找到一条很小的溪流,我也有一个方向。我听见了水响,我朝着那声音奔去,那清脆的响声又从我的身后传来,而那是我刚刚离开的地方。我疲惫而无奈地转回了原地。远近,依然是深怀诡谲的大山。我疲惫而无奈地转回了原地。
我坐了下来。很快,我的黑夜降临了。
忽然,青色的崖壁亮了一下。我下意识地抬头望去,那是光。后来回想起来,我十分感激那个夜晚竟然黑得那么深。不然我是不会注意到那遥远的一星灯火的。我终于看见了我渴望已久也寻觅已久的东西,我很激动,但又很害怕,那在空无一物的夜空忽然出现的灯火,远远的,你看见了,你会以为那是几千年前的一点火光。然而那已是我生命唯一的指引。我浑身发抖地朝那看上去比另一个世界还要遥远的一点火光走去。慢慢地,我平静下来。在宁静的矮林里头冒出一座吊脚楼的轮廓,老屋四周的树木都长像与天地万物连在一起了。但我还是看见了,这树影和吊脚楼的暗影后边又冒出了更多的灯火,揭示了一个隐秘人间的存在。
就这样,我走进了一个瑶人的山寨,我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又看见了树木,溪流,人,又嗅到了热烘烘地扑过来的牲口粪味。
那一刻我感觉就像世界又回来了。
不用我敲门,狗已经把信了。瑶山人听见狗吠就知道有远客上门。一位瑶族大娘用手护着一点儿摇曳的灯光走出来,她替我撵走了狗,然后把半掩的门打得更开了。她没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她也根本就不问我是干什么的,就向一个陌生人,
……
后记 水是一条会漏的路。
我一直在走。身不由己地,被河流带动着的脚步,一个劲儿地走。从潇水源头的湘江口,古老的瑶村,一路走过来,这条河,最终将要把我带向何处?
从最初的毫无目标的漂泊开始,到现在,每天我都在奔向一个明确的目标。
从初夏到深秋,我知道,我已走到了一条河流的尽头,走到洞庭湖三江口,走进了这片水草和芦苇丛生的东洞庭湖湿地。脚下,一条长河仿佛也流累了,但仍有浪花。几滴溅起的水花,长久地停留在空中,许久不愿降落。
我的脑子里不再是一片空白,它现在装满了纷繁丛生的记忆。
又想这条河,上苍怎么就对她如此慷慨?为什么要赐予她如此难以理喻又难以言说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我的思维仿佛一直在过于幽深的地方打转,这也是我写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作品。严格地说,它不是一部单篇作品的结集,是一条河流成全了它,造就了它,让它成了一部构成了体系的完整的作品。我必须承认,最初,它只是我在这次徒步穿越之旅中随手记下的一些碎片。随后数年,我一直处于生活的动荡与人生的漂泊中,从湘北故乡到湘西的张家界,再到.广州,最终,我又回到了这条河流最终注入的洞庭湖畔,重新拿起了一搁十年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