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解剖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正常人体解剖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
 |
|
 |
正常人体解剖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32384225
·条形码:97875323842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内容简介 《正常人体解剖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按照“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目标,本着强调“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突出“精一点、新一点和中一点”的宗旨,所谓“中一点”即注意突出中医药院校的特点。例如,教材“体表标志”节中阐明了针灸定穴有关骨性、肌性和皮肤标志等形态结构。《正常人体解剖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还编写了同教材配套的《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使上课内容与尸体标本、模型等密切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本教材另一特色是每章均有“导学”,把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均明确标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利于复习迎考,各院校可根据“导学”的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取舍。
《正常人体解剖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护理等专业使用。
编辑推荐 《正常人体解剖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护理等专业使用。
目录 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三、解剖学的分科
四、我国解剖学发展简史
五、解剖学姿势和常用解剖学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解剖学方位术语
(三)人体切面术语
(四)轴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二、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骨学
一、总论
(一)骨的形态
(二)骨的构造
(三)骨的理化特性
二、各论
(一)躯干骨
(二)上肢骨
(三)下肢骨
(四)颅骨
第三节 关节学
一、总论
(一)直接连结
(二)间接连结
二、各论
(一)躯干骨的连结
(二)上肢骨的连结
(三)下肢骨的连结
(四)颅骨的连结
第四节 肌学
一、总论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二)肌的起止
(三)肌的配布
(四)肌的辅助装置
二、各论
(一)躯干肌
(二)头颈肌
(三)上肢肌
[附]上肢的局部记载
(四)下肢肌
[附]下肢的局部记载
(五)运动四肢关节诸肌综述
(六)全身主要肌肉简表
第五节 体表标志
一、躯干部
(一)项背腰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胸腹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头颈部
(一)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皮肤标志
三、四肢部
(一)上肢标志
(二)下肢标志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三、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
(二)腹部分区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一)口腔的构造和分部
(二)口腔内结构
(三)大唾液腺
二、咽
(一)咽的形态和位置
(二)咽的分部和结构
三、食管
(一)食管的形态和分部
(二)食管的位置
(三)食管的狭窄
四、胃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二)胃的位置
(三)胃壁的构造
五、小肠
(一)十二指肠
(二)空肠和回肠
六、大肠
(一)盲肠和阑尾
(二)结肠
(三)直肠
(四)肛管
第三节 消化腺
一、肝
(一)肝的形态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三)肝的主要功能
(四)肝外胆道
二、胰
(一)胰的位置和形态
(二)胰的功能
第四节 腹膜
一、腹膜的概念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二)系膜
(三)腹膜陷凹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肺外呼吸道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三)鼻旁窦
二、咽
三、喉
(一)喉的位置
(二)喉的结构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第三节 肺
一、肺的位置
二、肺的形态和结构
第四节 胸膜和纵隔
一、胸膜
(一)胸膜的概念
(二)胸膜的分部
(三)肺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二、纵隔
(一)纵隔的位置
(二)纵隔的分部和内容
第四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肾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
(一)肾的形态
(二)肾的位置
二、肾的被膜
(一)纤维囊
(二)脂肪囊
(三)肾筋膜
三、肾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 输尿管
一、输尿管的位置和毗邻
二、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
第四节 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
二、膀胱的位置
三、膀胱壁的结构
第五节 尿道
第五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生殖系统的组成
二、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
一、男性内生殖器
(一)睾丸
(二)附睾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四)精囊
(五)前列腺
(六)尿道球腺
二、男性外生殖器
(一)阴囊
(二)阴茎
三、男尿道
第三节 女性生殖器
一、女性内生殖器
(一)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四)阴道
(五)前庭大腺
二、女性外生殖器
(一)阴阜
(二)大阴唇
(三)小阴唇
(四)阴道前庭
(五)阴蒂
(六)前庭球
附 乳房、会阴
(一)乳房
(二)会阴
第六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二)淋巴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二、血液循环的径路
三、血管吻合及侧支循环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
一、心
(一)心的外形
(二)心的位置
(三)心的体表投影
(四)心的各腔
(五)心的构造
(六)心的传导系统
(七)心的血管
(八)心包
二、肺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
(二)静脉
三、体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
[附]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二)静脉
第三节 淋巴系统
一、淋巴管道
(一)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三)淋巴干
(四)淋巴导管
二、淋巴结
三、全身各部的主要淋巴结
(一)头颈部的淋巴结
(二)上肢的淋巴结
(三)胸部的淋巴结
(四)下肢的淋巴结
(五)盆部的淋巴结
(六)腹部的淋巴结
四、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五、脾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二、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内分泌器官
一、甲状腺
二、甲状旁腺
三、肾上腺
四、垂体
五、松果体
六、胸腺
第八章 感觉器
第一节 概述
一、感觉器的组成
二、感觉器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视器
一、眼球
(一)眼球壁
(二)眼球的内容物
二、眼副器
(一)眼睑
(二)结膜
(三)泪器
(四)眼球外肌
三、眼的血管
(一)动脉
(二)静脉
第三节 前庭蜗器
一、外耳
(一)耳郭
(二)外耳道
(三)鼓膜
二、中耳
(一)鼓室
(二)咽鼓管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三、内耳
(一)骨迷路
(二)膜迷路
附 声音传导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细胞
(二)神经胶质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五、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的功能
二、脊神经
(一)后支
(二)前支
附 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脑
(一)脑干
(二)小脑
(三)间脑
(四)端脑
二、脑神经
(一)嗅神经
(二)视神经
(三)动眼神经
(四)滑车神经
(五)三叉神经
(六)展神经
(七)面神经
[附]角膜反射
(八)前庭蜗神经
(九)舌咽神经
(十)迷走神经
(十一)副神经
(十二)舌下神经
第四节 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视觉传导通路
[附]瞳孔对光反射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二)锥体外系
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交感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二、内脏感觉神经
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硬膜
(一)硬脊膜
(二)硬脑膜
二、蛛网膜
三、软膜
第七节 脑室和脑脊液
一、脑室
(一)侧脑室
(二)第三脑室
(三)第四脑室
二、脑脊液
第八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动脉
(二)静脉
二、脊髓的血管
(一)动脉
(二)静脉
……
序言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让高等中医药院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材可供选用,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了本套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国家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九五”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內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廉”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
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一纲多本、形式多样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本套精编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教材。
文摘 插图:


5.腋动脉和肱动脉
(1)体表投影:上肢外展90°,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肱骨內、外上髁中点稍下引一线,为这两条动脉的投影线。背阔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2)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肱二头肌內侧沟可摸到肱动脉的搏动,将其压向肱骨,可使压迫点以下的上肢止血。
6.桡动脉
(1)体表投影:自肱骨內、外上髁中点稍下方至桡骨茎突的连线。
(2)摸脉点:在腕上方桡侧腕屈肌腱外侧,可摸到搏动,为主要摸脉点。中医在此切脉,以行脉诊,此处也是计数脉搏的地方。
7.尺动脉
(1)体表投影:自肱骨内上髁至豌豆骨桡侧缘连一线,该线的下2/3段为尺动脉下段的投影。自肱骨内、外上髁中点稍下方,向内下方引一条线至上述连线的上、中l/3交接点,为尺动脉上段的投影。
(2)止血部位:在腕横纹两端同时向深部压迫,可压住桡、尺动脉,使手部止血。
8.指掌侧固有动脉
止血部位:在手指根部两侧压向指骨,可使手指止血。
9.股动脉
(1)体表投影:大腿外展外旋,自腹股沟中点至股骨内侧髁上方连一线,该线的上2/3为股动脉的投影。
(2)摸脉点和止血部位: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搏动。把股动脉压向耻骨上支,可使下肢止血。
10.腘动脉
止血部位:在胭窝中加垫,屈膝包扎,可压迫胭动脉,使小腿和足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