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红色遗嘱 |
 |
|
 |
红色遗嘱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7210033696
·条形码:97872100336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红色系列书系
内容简介 在硝烟散尽的和平年代,我们难以忘记曾经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正义,含笑面对死亡。在阴森的牢房里、在流血的刑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些革命先烈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正气浩然、慷慨悲壮的遗书遗篇。本书精选了90余篇既有披肝沥胆的情感交流,又有感天动地的侠骨柔肠的激情饱满、催人泪下的遗作。这些遗作,既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好教材。
掀开无法尘封的历史,追忆革命先辈之绝作,恢弘多姿的红色经典,堪称书信体散文精品。
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或者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或者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临终时刻,他们抛却生死荣辱,忘记世俗纷扰,把对亲人的牵挂,与家人的诀别,对黑暗社会的愤慨和对光明前程的憧憬,种种激情付诸笔端,交与后人。这些红色遗嘱是“我手写我心”的光耀典范。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好教材。而且,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所以他们笔下的遗文、遗墨就呈现出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激情饱满、催人泪下的特点,堪称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读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艺术美的熏陶。
本书收录了90余篇红色遗嘱。为了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每篇遗嘱拟了标题,背景提示和阅读点评及遗嘱背后的故事等。配上部分遗嘱原件的影印图片和那个年代珍藏下来的相关照片,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和眼见为实的感觉。
编辑推荐 在硝烟散尽的和平年代,我们难以忘记曾经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正义,含笑面对死亡。在阴森的牢房里、在流血的刑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些革命先烈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正气浩然、慷慨悲壮的遗书遗篇。本书精选了90余篇既有披肝沥胆的情感交流,又有感天动地的侠骨柔肠的激情饱满、催人泪下的遗作。这些遗作,既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好教材。
目录 一、永恒的信念
1.革命何须怕断头——杨超临刑前的就义诗/3
2.革命精神不可灭——周文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诗/5
3.太阳不久出来,黑暗终归消灭——徐玮写给好友周赞明的遗书/7
4.求仁得仁,抑又何怨——邓雅声写给恩师熊竹生的信/9
5.翻身有期,热血继起——缪忠写给幼子的遗嘱/13
……
文摘 书摘
杨超,生于1904年12月,河南省新县人。幼时,随父迁居江西省德安县。1921年考入南昌心远中学,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1923年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后被派往德安开展工作,恢复党组织,动员群众,宣传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领导德安人民进行了坚决的反蒋斗争。同年7月25日,组织召开中共德安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贯彻省委精神,讨论应变策略,采取紧急措施,从而使革命力量未受到严重破坏。12月23日,出席党的武汉会议后返回江西,途中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不幸被捕。面对凶恶的敌人,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忠于党的崇高气节。12月27日,与其
他3位革命志士一起被敌人押往南昌下沙窝刑场。这是他临刑前,高声朗诵的就义诗: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这首就义诗,体现了共产党人杨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这两句诗是杨超一生革命活动的真实写照,更是他被捕后的壮志宣言。被捕后,国民党德安当局为了请功,将他押往南昌卫戍司令部军法处。一路上,杨超泰然自若,并向押送他的国民党士兵进行宣传,揭露国民党屠杀工农的罪行,指出国民党军官对士兵的压迫。到了南昌火车站,杨超一下车就向群众宣传国民党的恶行。群众都说:“杨超胆真大,到这时候还宣传共产党。”正因为他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将人民的解放事业放在首位,才会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首诗的后两句则是引用历史上的一个典故。春秋时,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杀害。子胥逃到吴国,取得吴王信任,率兵打到楚国京城,掘楚平王墓鞭尸报仇。杨超用这个典故表示,革命者的鲜血不会白流,后继者一定会向反动派讨还血债!
这首诗只有四句,但感情充沛,字字铿锵,充满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悲壮气氛,字里行间进发出一个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心,这种革命情,一直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为了人民的解放与幸福奋勇前行!
朗诵完这首就义诗,杨超和其他3名共产党人一起被敌人枪杀于南昌德胜门外下沙窝。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