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遵经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望诊遵经 |
 |
|
 |
望诊遵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2317541/9787802317543
·条形码:97878023175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安医学名著丛书
内容简介 《望诊遵经》内容简介:众多的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卓有建树。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的理论创见及用药轻灵、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代表性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已成为当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汪机首倡“新感温病”学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了“伏气”、“新感”两说,为明清时期开展温病学术争鸣、提高温病的治疗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简介:
王键,1956年出生于安徽歙县新安王氏医学世家,现为安徽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科与技术带头人、新安医学研究省级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新安医学的继承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参编了《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主编了《新安医学精华丛书》、《新安医家名著丛书》,发表了一系列新安医学研究的学术论文。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理事长、内经分会副理事长、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编辑推荐 《望诊遵经》:新安医学名著丛书。
目录 望诊(上)
诊法常以平旦
望色常宜定静
明堂周身部位
明堂六部提纲
面貌分应脏腑
五官分应五脏
五色分应五脏
相气十法提纲
望法阴阳总纲
五色相应提纲
五色主病提纲
部色主病提纲
四时望法相参
四时气色主病
昼夜阴晴相参
五方望法相参
气质望法相参
老少望法相参
居养望法相参
变色望法相参
望色先知平人
色以润泽为本
五色交错合参
五色十法合参
五色六部合参
气色部位合参
气色门户合参
色病宜忌合参
气色声音合参
气色脉象合参
气色病症合参
推广望色大意
主病条目大意
青色主病条目
赤色主病条目
黄色主病条目
白色主病条目
黑色主病条目
主病条目附识
望诊(下)
目分脏腑部位
眼目形容提纲
眼目气色提纲
睑色望法提纲
面目望法相参
眼目形容条目
眼目气色条目
望舌诊法提纲
诊舌形容条目
诊舌气色条目
诊舌苔垢条目
诊舌津液条目
诊口形容提纲
诊口形容条目
诊唇望法提纲
诊唇形容条目
诊唇气色条目
四白望法提纲
牙齿望法提纲
牙齿望法条目
诊鼻望法提纲
诊鼻形容条目
诊耳望法提纲
眼眉望法提纲
髭须望法提纲
发髲望法提纲
诊头望法提纲
面形分属五脏
面容分属五脏
诊腹望法提纲
诊背望法提纲
诊手望法提纲
诊足望法提纲
毫毛望法提纲
腠理望法提纲
尺肤望法提纲
诊皮望法提纲
诊肉望法提纲
络脉望法提纲
络脉主病提纲
诊筋望法提纲
诊骨望法提纲
爪甲望法提纲
诊乳望法提纲
脐府望法提纲
肾囊望法提纲
阴茎望法提纲
诊汗望法提纲
诊血望法提纲
诊痰望法提纲
大便望法提纲
诊溺望法提纲
月经诊法提纲
形体周身部位
身形望法提纲
身容望法提纲
形容望法大纲
行止动静提纲
诊坐望法提纲
诊卧望法提纲
身容四法提纲
意态望法提纲
后跋
……
序言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其区域优势明显,流派色彩浓厚,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新安一隅,地灵人杰,新安医学以名家众多著称于世。据考证,自宋迄清,见于史料记载的新安医家达800余人,其中在医学史上有影响的医家达600多人。明清两代更是新安医学的鼎盛时期,此间数百年,人才辈出,名家迭见,新安一地也因此被当代中医界誉为孕育中医名家的“硅谷”。
众多的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卓有建树。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的理论创见及用药轻灵、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代表性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已成为当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汪机首倡“新感温病”学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了“伏气”、“新感”两说,为明清时期开展温病学术争鸣、提高温病的治疗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明代的方有执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揭开伤寒学派内部各家争鸣的序幕。
文摘 望诊(上)
诊法常以平旦
《灵》《素》谈医妙入神,穷源探本在清晨,时平可辨邪和正,法定能分假与真,有疾音容俱转变,无疴色脉自调匀,常经万世皆师范,诊视须当永奉遵。原夫昧爽方兴,天道之阴阳中正,黎明甫启,人身之志气清灵,观形以验温凉,平能合度,察色而瞻动静,法不离经,斯时也。九候无差,五音悉准,有过易窥,有偏易诊,辨三因之虚实,气色分明,察五脏之盛衰,精神平允,见微知著。固能判断吉凶,原始反终,更足周知生殒,盖观日以揣摩,亦援天而指引,繇是参病情,稽诊法,指下融通,心中浃洽,脉息共形容合论,推究无穷,声音与气色交参,变通不乏,譬若权衡正直,观俯仰而较锱铢,亦如尺度均同。计毫厘以分阔狭,况乎因人洁矩,候气平章,不似日中之温暖,不同夜半之清凉,营卫会于脉口,气色见于明堂,有证皆显,无隐弗彰,经络均匀,按法真堪处变,规模宏远,持平可以为常。尔乃观其所由,视其所以,或端本以澄源,或因此而识彼,寒多热少,分脏腑之盈亏,暮重朝轻,析阴阳之表里,故察人情,观日晷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即权而诊视,不执其经,然触类以引申,难逾厥旨,若夫金乌返照,玉兔腾精,病因时而进退,气随日以流行,有平脉时脉,有正声变声,诊或违夫昼夜,治即昧于重轻,是则望闻问切之方,皆失其正,补泻迎随之法,得其平,于是圣人,著作《内经》,申明平旦,合四诊而同观,会三才以参看,有为有守,广宇内之栽培,无党无偏,协时中之条贯,是以德迈羲农,功高霄汉,宜其达四海以讴歌,历千秋而灿烂,不然何以为医学之范围,妙化育而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