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 |
 |
|
 |
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122064263/9787122064264
·条形码:97871220642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分绪论、“场”“流”分析的基本概念、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过程、外场强化萃取过程、萃取反萃取交替过程、膜萃取过程、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萃取与发酵耦合过程、酶膜反应过程及亲和膜过程、其他萃取强化过程等十章,系统阐述了耦合技术及新型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过程特征、各类体系的分离工艺和应用实例。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戴猷元秦炜张瑾编著随着现代过程工业的发展,对分离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发展耦合技术,实现萃取过程强化,已经成为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
《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编辑推荐 《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场”“流”分析的基本概念
2.1 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
2.2 “场”“流”分析
2.2.1 “流”和“场”的定义及特征
2.2.2 “场”“流”分析的基本概念
2.3 常用分离过程的“场”“流”分析
2.4 耦合技术及过程强化
2.4.1 过程耦合技术
2.4.2 化学作用对分离过程的强化
2.4.3 附加外场对分离过程的强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过程
3.1 有机物的溶解特性及萃取过程影响因素
3.1.1 物质溶解过程的一般描述
3.1.2 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
3.1.3 有机物萃取的影响因素
3.2 络合萃取过程的特征
3.2.1 分离对象的特性
3.2.2 络合剂的特性
3.2.3 稀释剂的选择
3.2.4 络合萃取过程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
3.3 络合萃取过程的相平衡及机理分析
3.3.1 络合萃取过程的相平衡描述
3.3.2 络合萃取的作用机制分析
3.3.3 络合萃取的两种历程
3.4 常用的络合萃取剂
3.5 络合萃取剂的再生方法
3.5.1 温度摆动效应
3.5.2 pH值摆动效应
3.5.3 稀释剂组成摆动效应
3.5.4 挥发性有机碱的pH摆动效应
3.6 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6.1 磷氧类萃取剂对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6.2 胺类萃取剂对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7 酚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7.1 中性磷氧类络合萃取剂萃取酚类稀溶液
3.7.2 胺类络合萃取剂萃取酚类稀溶液
3.7.3 影响酚类稀溶液络合萃取的两个重要因素
3.8 有机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8.1 苯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8.2 脂肪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9 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9.1 羧酸、磷酸酯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9.2 酚类有机物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9.3 金属有机盐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9.4 醇类稀溶液络合萃取的盐效应
3.10 两性官能团有机物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10.1 氨基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10.2 对氨基酚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10.3 氨基苯甲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10.4 氨基苯磺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11 络合萃取技术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3.11.1 络合萃取分离双组分有机酸的基本原理
3.11.2 乳酸一乙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3.11.3 丙酸一乙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3.11.4 乙醛酸一草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3.11.5 乙醛酸一乙醇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3.11.6 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工艺的选择
3.12 络合萃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12.1 乙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3.12.2 苯甲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3.12.3 H酸、DSD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3.12.4 含酚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3.12.5 苯胺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3.12.6 硝基苯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3.12.7 其他有机物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4章 外场强化萃取过程
4.1 概述
4.2 萃取过程中附加外场的几种形式
4.3 电萃取过程
4.3.1 电萃取过程的强化机理研究
4.3.2 电萃取设备的研究
4.4 电萃取设备内的流动及传质性能
4.4.1 电萃取设备内的两相流动特性研究
4.4.2 电萃取设备内的传质特性及设计
4.5 电泳萃取过程
4.5.1 电泳萃取分离的机理
4.5.2 电泳萃取设备
4.6 超声场强化萃取过程
4.6.1 功率超声和超声空化
4.6.2 超声强化分离过程的四个效应
4.6.3 超声强化萃取分离过程的研究实例
4.7 微波辅助萃取过程
4.7.1 微波辅助萃取过程的特点
4.7.2 微波辅助萃取过程的应用
4.8 外场强化萃取过程的发展前景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5章 萃取反萃取交替过程
5.1 概述
5.2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和多级逆流反萃取过程
5.3 萃取反萃取交替过程
5.4 两种萃取反萃取交替过程的比较
5.5 萃取反萃取交替过程的应用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6章 膜萃取过程
6.1 概述
6.2 膜萃取过程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
6.2.1 膜萃取过程的研究方法
6.2.2 膜萃取过程的传质模型
6.3 膜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6.3.1 两相压差△P的影响
6.3.2 两相流量的影响
6.3.3 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
6.3.4 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
6.4 中空纤维膜萃取的过程设计
6.4.1 各分传质系数关联式
6.4.2 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
6.4.3 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
6.4.4 螺旋管式中空纤维膜器的传质特性
6.4.5 中空纤维膜萃取器的串联和并联
6.5 膜萃取过程的应用前景
6.5.1 膜萃取过程防止溶剂污染的优势
6.5.2 有机物萃取
6.5.3 金属萃取
6.5.4 膜萃取过程付诸实施的关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7章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
7.1 概述
7.2 同级萃取反萃取过程的优势
7.3 同级萃取反萃取过程的实现形式
7.3.1 液膜技术概述
7.3.2 乳状液膜过程
7.3.3 支撑液膜过程
7.3.4 封闭液膜过程
7.4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传质机理及促进传递
7.4.1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传质机理的类型
7.4.2 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推动力
7.4.3 两种促进迁移
7.5 乳状液膜体系
7.5.1 乳状液膜体系的组成
7.5.2 乳状液膜分离工艺及影响因素
7.6 支撑液膜体系
7.6.1 支撑液膜的载体
7.6.2 支撑液膜体系的稳定性问题
7.7 封闭液膜体系
7.7.1 封闭液膜过程的特点
7.7.2 封闭液膜的传质模型
7.7.3 中空纤维封闭液膜的强化
7.8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应用研究
7.8.1 乳状液膜对烃类混合物的分离及其他气体分离
7.8.2 乳状液膜对含酚废水的处理
7.8.3 乳状液膜对含氨废水的处理
7.8.4 乳状液膜对含氰废水的处理
7.8.5 乳状液膜对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
7.8.6 乳状液膜对湿法冶金中浸出液的分离
7.8.7 乳状液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
7.8.8 支撑液膜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8章 萃取与发酵耦合过程
第9章 酶膜反应过程及亲和膜过程
第10章 其他萃取强化过程
……
序言 液液萃取过程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生产能力大、设备投资少、运行安全、便于规模化连续操作等优点,一直受到工业界和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现代过程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分离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多样化产品的分离、高纯物质的提取、产品的深加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治理严格标准的执行,大大促进了分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面对新的分离要求,作为“成熟”的单元操作——萃取分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传统的萃取单元操作的基础上,萃取分离与其他单元操作过程的耦合、萃取分离与反应过程的耦合、利用化学作用或附加外场强化萃取分离过程,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萃取分离过程。发展耦合技术,实现萃取过程强化,已经成为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书分绪论、“场”“流”分析的基本概念、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过程、外场强化萃取过程、萃取反萃取交替过程、膜萃取过程、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萃取与发酵耦合过程、酶膜反应过程及亲和膜过程、其他萃取强化过程等十章,系统阐述了耦合技术及新型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过程特征、各类体系的分离工艺和应用实例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及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的一般性参考文献为汪家鼎、陈家镛主编的《溶剂萃取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本书还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对于作者们的工作成果,编著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此外,书中的许多内容是编著者和编著者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多年从事的研究工作及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工作一直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支持。另外,感谢骆广生教授、王玉军副教授在第四章 、第六章 编写中的工作。
目前,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的研究工作正在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和完善。本书力求对耦合技术与萃取过程强化进行系统的阐述,希望推进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和切磋。由于编著者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实践的限制,书中难免有不全面乃至错误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的赐教和斧正。
文摘 插图:

多样化产品分离、高纯物质提取的任务中有许多属于极性有机物(包括稀溶液体系、难分离体系和热敏性物质体系)分离的范畴。通常使用的物理萃取方法,其平衡过程服从“相似相溶”原理,溶质与溶剂问的相互作用基本上属于范德华力的范畴。如果利用化学作用适当调控“场”的相对强度,形成“化学萃取”机制,可以强化萃取分离过程。络合萃取分离技术就是这样一种化学反应萃取技术,它对极性有机物稀溶液的分离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络合萃取过程中,萃取相中的络合剂与待分离溶质发生反应形成络合物,并使其转移到萃取相内,达到分离的目的。然后,再利用络合萃取的摆动效应使反应逆向进行,使萃取溶剂再生、循环使用,溶质则得以回收。近年来,络合萃取分离技术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它已成为化工分离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按照“场”和“流”分析的观点,利用附加外场调控“场”的相对强度或增加新的“场”作用,可以实现过程的强化。将传统的分离技术与外场结合,可以形成一些适应现代分离要求的新型分离技术。例如,在传统分离过程中使用机械能或热能来强化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场、光、超声场、磁场、微波等外场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将这些外场应用到化工分离过程中已经成为可能。萃取过程的传质强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某种外力的作用,产生较大的传质比表面积,提高传质速率;另一种则是利用外力在液滴内部或液滴周围产生高强度的湍动,从而增大滴内或滴外的传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外场的加入对于这两种途径的实现都有相当的推动作用。外场强化萃取技术,其附加外场有许多种,如离心力场、电场、超声场、磁场、微波等,其中研究最多是离心力场、电场和超声场。离心萃取设备是借助于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力场实现液液两相的接触传质和相分离的,这一强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强化萃取过程的电场主要有静电场、交变电场和直流电场三种,将电能加到液液萃取体系中,能提高扩散速率,强化两相分散及澄清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分离效率的目的。超声场强化萃取过程则是利用超声场的“超声空化”等特殊性质来促进传质,提高传质速率,超声强化萃取(浸取),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开始展现出其应用前景。
改变“流”和“场”的组合方式可以实现过程强化。萃取反萃交替过程与萃取过程或反萃过程相比较,操作中均包括料液相及萃取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