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机械 >

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

2012-01-0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 去商家看看
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 去商家看看

 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7504561797
·条形码:97875045617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行动导向教材

内容简介 《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江苏、陕西、山东、湖南、河南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及有关学校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适应各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思想,编写了机械类专业行动导向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广为吸纳国内外较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精髓,也十分注意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不同专业对教学模式的制约等多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力求使这套教材更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编辑推荐 《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行动导向教材之一。
目录
课题一零件的测量(1)
§1-1认识测量 (1)
§1-2常用长度量具之一游标卡尺(2)
§1-3常用长度量具之二千分尺(6)
§1-4万能角度尺(10)

课题二图样基本知识(14)
§2-1认识制图的基本规定(15)
§2-2尺寸注法(21)

课题三投影基本知识(28)
§3-1认识投影法(28)
§3-2三视图的形成(29)
§3-3点的投影(33)
§3-4直线段的投影(38)
§3-5平面的投影(41)

课题四基本几何体(45)
§4-1认识基本几何体(45)
§4-2平面立体的三视图(46)
§4-3曲面立体的三视图(51)
§4-4基本几何体的尺寸标注(57)
§4-5平面切割几何体的画法(59)
§4-6基本几何体相交的表面交线(68)

课题五轴测图(75)
§5-1 认识轴测图(75)
§5-2 正等轴测图及其画法(76)
§5-3 斜二测的画法(82)

课题六组合体视图(85)
§6-1组合体的分析方法(85)
§6-2组合体视图的画法(88)
§6-3组合体的尺寸标注(90)
§6-4读组合体视图(93)
§6-5补视图和补缺线(98)

课题七机件的基本表示法(102)
§7-1视图 (102)
§7-2剖视图的形成(106)
§7-3剖视图的种类(110)
§7-4剖切面的种类(115)
§7-5断面图(119)
§7-6其他表示法(123)
§7-7第三角画法(128)

课题八常用机件的特殊表示法(131)
§8-1螺纹(131)
§8-2螺纹连接件(140)
§8-3齿轮(146)
§8-4键连接和销连接(155)
§8-5滚动轴承(160)
§8-6弹簧(163)

课题九零件图(167)
§9-1零件图的内容(168)
§9-2视图表达方案(168)
§9-3尺寸标注(171)
§9-4极限及配合(181)
§9-5表面粗糙度(210)
§9-6形位公差(219)
§9-7形位公差特征项目(224)

课题十零件图的识读与完工零件的检测(236)
§10-1零件图的识读(236)
§10-2轴套类零件的测量(247)
§10-3轴类零件形位误差的检测(250)
§10-4箱体类零件形位误差的检测(252)
§10-5零件的测绘(258)

课题十一装配图(264)
§11-1 装配图概述(264)
§11-2 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266)
§11-3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269)
§11-4 装配体的工艺结构(272)
§11-5 识读装配图(274)
§11-6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278)

课题十二 焊接图(281)
§12-1 焊缝的表达方法(282)
§12-2 焊缝的标注方法(285)

附录关于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新规定(291)
……
序言 为适应各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思想,编写了机械类专业行动导向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广为吸纳国内外较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精髓,也十分注意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不同专业对教学模式的制约等多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力求使这套教材更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机器作为普通机械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是老师讲授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更是日后学生在工作中的产品和工具。因此,根据行动导向法的基本思想,在处理理论知识体系时,我们紧扣"机器"这一中心,按照以下四条主线将机械专业传统的七门理论知识课的教学内容重组整合,形成四个新的教学模块:
1.从“机器是如何表达的?”出发,形成机械制图与技术测量教学模块
这一教学模块较好地解决了原机械制图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内容重复、枯燥的缺点,实现了制图技能和测量技能的有机结合,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材从了解机器零件的大小入手,先讲授技术测量,然后从机器零件的表达入手引出图样的基本知识,按照图样的形成(投影知识)一图样的表达(视图)一图样的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围)的基本主线组织内容。在介绍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画法时,增加典型零件的测量知识;在介绍基本零件识读时,结合其结构特点把形位公差基本测量方法有机地融合进去。
2.从“机器(零件)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出发,形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模块
这一教学模决实际上是对原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和工程力学课程的整合,并从机械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精简了工程力学的内容,并降低了难度,从材料的强度校核角度组织材料力学的有关知识,并将其与金属材料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教材编写基本思路是:机械零件性能的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零件材料性能的千差万别造成的,从而引出材料性能;材料的性能差异在于其内在结构不同,从而引出材料的组织结构;材料选用前必须进行强度校核,从而把材料力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入进来;接下去是各种常用金属材料的类别、牌号和使用范围的介绍:同时介绍改善材料性能的方法——钢的热处理知识。
3.从“机器是怎样组成和如何传动与控制的?”出发,形成机械零件与传动、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模块
从行动导向的基本思想出发,“机器是如何组成的?”“机器是如何传动与控制的?”应分别形成机构与零件、侍动与控制两个教学模块。但从教学的操作性方面考虑,对于传动与控i制这门课程,师资必须同时具备机、电两个专业的知识才能讲和从专业方面考虑,把机构零件和机械传动分开讲授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以上两个考虑,最终将上述理论知隘!识整合为机械零件与传动、机床电气控制两个教学模块。教材编写思路如下:
机械零件与传动在编写模式上有较大的创新:教材结构力求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按零件——机构——传动展开。在呈现方式上,教材用丰富的生产生活实例和大量的实物图片引.入知识,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栏目,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机床电气控制则以对机床设备的电气控制为任务,把电工学知识分割为机床动力系统、普通机床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单元电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几个部分,教学内容史实用,更具有职业特色,结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单元
本次开发的职业能力教学模块包括4个工种,分别是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锐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每个工种模块均由若干教学单元及子单元组成。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单元是将行动导向法引入教学和教材改革的关键。我们根据行动导向的基本思想作了以下尝试:
1.从外部看,力求使全部教学单元构成职业能力教学体系
所谓职业能力教学体系,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解决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的问题。即要根据国家有关工种的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以此作为教学单元的基本材料,从而保证教学内容切合国家职业标准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是要解决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即要彻底打破学科体系,以职业能力组织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职业能力教学体系。每个教学单元或子单元的教学目标均表现为培养学生某一项职业能力,其他知识的安排取舍均服从上述教学目标。
三是要处理好教学单元之间的关系。教学单元之间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约束,如各个教学单产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梯度的联系、理论知识在各个单元中的分布均衡,性、教学单元容量与组织教学相配等。
2.从内部看,力求使每个教学单元构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的载体
在具体设计行动导向教学单元时,我们按照以下环节组织教学内容:
环节一:零件图通过给出待实施任务的零件图,模拟再现生产过程的真实要求,交待具体的项目和任务。
环节二:工艺分析围绕具体的项目(加工任务)对零件的技术要求、加工内容、工艺特点、加工步骤展开必要的分析讨论,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从读图、分析技术要求到自行拟定具体的加工方案,再付诸实施的工作习惯。
环节三:相关工艺知识针对本课题初次涉及的专业知识、工艺知识、检测方法、工装夹具、专业计算等内容,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详细的介绍。
环节四:工艺过程针对本课题的具体内容、加工调整方法、加工步骤,教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实操图片、表格、连环图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详细介绍,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操作练习。
环节五:操作提示(特别提示、质量提示)针对操作要点、易出现的问题、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易出现的质量问题,通过文本框的形式穿插在教材的工艺过程之中,及时进行提示.使学生在阅读和实施课题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环节六:知识链接(专题论述)对与本课题相似、相关的一些工艺内容、知识点进行补充介绍,以拓展知识面、开扩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综合的能力。
环节七:技术指导针对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技术问题,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介绍,化解教学中的难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环节八:作业测评围绕课题内容列出详细、具体的测许内容和测评标准,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估,便于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工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以上环节的设直上不难看出,教学单元内在结构上围绕技能培养这一核心,并充分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二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承载。
本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江苏、陕西、山东、湖南、河南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及有关学校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摘 插图:


1.视图上每条线的含义
视图上的每条线可能有3种含义,即:
(1)表面交线的投影。
(2)有积聚性面的投影。
(3)曲面外形素线的投影。
2.视图上每个封闭线框的含义
视图上的每个封闭线框可以是物体上不同位置平面和曲面的投影,即:
(1)平面的投影。
(2)曲面的投影。
(3)曲面和其相切平面的投影。
(4)表示一个通孔。
3.视图上任何相邻的封闭线框,必定是物体上相交的或错开的两个面的投影。
下面以如图6-14所示的压块为例,说明用线面分析法读图的方法。
从图6-14a所表明的三视图中,初步可以想象出该形体是由长方体经过切割而形成的。对每个面的形状、相对位置以及面与面交线的分析,可知A面为梯形正垂面,如图6-14b所示。B面为七边形铅垂面,如图6-14c所示。C面为梯形水平面、D面为矩形正平面,如图6-14d所示。所以该形体是由长方体被正垂面切去左上角,被两个铅垂面切去左端前、后两个角,被水平面和正平面切去前、后两条的形体,并在中间偏右的方向钻一个台阶孔,最后想象出它的形状,如图6-14e所示。
三、读图的步骤
1.初步了解
根据形体的一组视图和尺寸,初步了解它的大概形状,并按形体分析法分析它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它们的组合形式以及表面连接处的关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