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

2012-01-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 去商家看看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 去商家看看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11135078/9787811135077
·条形码:97878111350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南大学伦理学研究书系·公共伦理

内容简介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主要研究了公共政策人性范式的伦理批判、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实现公共政策伦理的政策安排、公共政策伦理实现中的程序正义等重要问题。
编辑推荐 利益问题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利益博弈时期。公共政策作为对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其实质是利益的配置问题。《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主要研究了公共政策人性范式的伦理批判、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实现公共政策伦理的政策安排、公共政策伦理实现中的程序正义等重要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中外公共政策伦理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第二章 公共政策人性范式的伦理分析
第一节 圣王与暴君:传统“政治人”批判
第二节 公共政策中经济人范式批判
第三节 公共人的三个向度

第三章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
第一节 公共政策伦理标准的哲学论争
第二节 存在论视域中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关系
第三节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核心

第四章 实现公共政策伦理基础的政策安排
第一节 利益均衡
第二节 政策平等
第三节 政策效益

第五章 程序正义:公共政策伦理基础实现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公共政策程序正义及其价值
第二节 程序正义的制度性保障
第三节 公共政策程序正义的主体性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伦理学作为经典的人文学科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功能。
伦理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皈依,使人格高尚起来。
伦理学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不过,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框定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生存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却是伦理学更为重要的使命。
伦理学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理想的守护,对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起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这样一种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人文精神力量,将有助于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于人类,从而避免它们异化为人类的对立物去支配或奴役人类自身。
在人类经济高度发展、科技急速飞跃的今天,人类在精神上守护这样一种理想,在文化上保持这样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文摘 它与政治统治,或者说与政治专制相联系的,是适应私人政治而采取的策略,表达的是君主私人的意志与利益要求。公共政策则是应公共管理或者社会治理而生的,是民主政府应对公共问题而作出的策略性选择,其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其本质在于公共性之中。公共政策表达的是公共利益的要求,是公共意志的产物。所以,政策完全不同于权术。
首先,公共政策与权术所要解决的任务完全不一样。权术所要解决的任务是如何维持与巩固君主专制秩序,保护君主垄断性权力。正如嘉庆皇帝所自称:“即朕亲政以来,……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①在权力支配经济的古代社会,权力越大,则其所带来的私人利益也就越为丰厚。所以,在资源相对稀缺的社会,最高统治者更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公共权力变成实现私人利益的手段,因而不惜任何手段将权力紧紧地攥在其个人手中,唯恐权力落到大臣之手,更不愿意让民众拥有任何的权利。儒家学者要求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宣扬以德治国。但是,他们所宣扬的德是适应专制统治的德,对他们而言德就是对君主与上级的绝对服从,是适应专制统治之德。因而德治最终目标不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而是为了君主的利益。君主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专制之需要,一方面要民众完全臣服于其统治,遵守封建道德;另一方面,为了使其独裁统治合法化,他要将自己打扮成道德的楷模,给其统治披上神圣的外衣。韩非更是直率地说出了权术的目的,君主所以要学会权术,就是要驾御臣子,将权力控制在君主一人之手。君主不可有任何仁慈之心,治理国家应当务法不务德,甚至为了维护君主的威信,可以不择手段,玩弄阴谋。
后记 本书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稍作修改而成的。2005年岳麓山枫叶正红时候,便开始进入博士论文写作阶段,论文最后完成却在2007年岳麓山山花烂漫之时。算算前前后后也有一年多时间。虽然从形式上说,算是“任务完成”,但内心深处我还是感觉有很多不如初衷之处,其实“早熟”之痕迹颇多。
记得刚读博士不久,与导师一起参加中国伦理学年会。当时会议在江西井冈山召开。一次会议用餐与北大的魏英敏教授同桌。闲聊时,老教授问我小伙子你是哪里人?我笑着对魏老说,我家就在井冈山下。魏老听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伙子,你可要好好学习,为父老乡亲说些话。魏老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我生在江西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有着淳朴的民风,也有着一些在我生命之中不能忘却的记忆。1991年我有幸考人大学,这对那个小山村而言是一个特大的喜讯。因为,那里以前还没有人考取过大学。还记得上学那天,父老乡亲不约而同地拿来鞭炮,送我踏上了求学之路,那时鞭炮差不多放了一里路。父老乡亲对我的那份厚爱与期望,一直珍藏在我心灵深处,也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过去那么多年了,都无法回报父老乡亲这份深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