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我的前半生(全本)(精装) |
 |
|
 |
我的前半生(全本)(精装)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页码:50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750143851X
·条形码:978750143851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自传,作者从自己的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满清皇帝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历史。他的写作即是个人的历史书写,也由于他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作者简介 溥仪墓爱新觉罗·溥仪(1906.2.7-1967.10.17),清朝皇帝,清宣统(末)皇帝,通称宣统皇帝,或末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英文名henry,满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淳贤亲王)之孙、载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1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编辑推荐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册页上,《我的前半生》(全本)他是从[真龙天子]被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他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和脱胎换骨的新生。因此,其作品世所瞩目,畅销不衰。
目录 出版说明
中国人的骄傲
第一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
二、登场
三、“元首”的“尊严”
四、李顿调查团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冈安直
七、我的恐惧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十、“后”与“妃”的命运
十一、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七、第三次崩溃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善与恶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五十三年大事记
附录一
1.关于光绪“病重”的两封信
2.“进膳单”
3.四执库更换穿戴表
4.张勋复辟奏折
5.金梁的奏折
6.《顺天时报》上的新闻
7.“清室内务府”致民国内务部函
8.“清室内务府”致各国公使函
9.溥伟致罗振玉函
10.罗振玉祭王国维文
11.关于去日本的函电
12.康有为致庄士敦函
13.康有为致吴佩孚函
14.吴佩孚复康有为函
15.徐勤报告“中华帝国宪政党”情况
16.徐良致庄士敦函
17.“中俄讨赤军事协定”全文
18.谢米诺夫求助函
19.“俄皇秘密代表”的一封信
20.胡嗣瑗的辩论辞
21.致军阀胡毓坤、毕庶澄等人的“手谕”
22.刘凤池信件选录
附录二
玲姑娘:“福贵人” ——她自己写的回忆录摘要
新的一章
附录三
从我的经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十周年
……
序言 爱新觉罗·溥仪撰写《我的前半生》的起始时间,据他自己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准备,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战犯管理所(即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油印成册。
1960年1月,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群众出版社把油印本印成灰色封面的铅印本(俗称“灰皮本”)。之后,群众出版社又与溥仪磋商,确定了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构思、梳爬剔抉、提炼成文的思路。于是有了1962年6月“另起炉灶”的一稿本,约50万字。一稿本成稿后,作者征求并吸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作了一些修改,并补充了“五十三年大事记”等有关内容材料,于1962年10月印出二稿本。全国政协、中宣部、统战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及当时历史界、文学界许多专家学者、著名人士,如于桑、王宗一、中伯纯、刘大年、刘复之、老舍、吕振羽、张治中、李侃、邵循正、吴晗、何斡之、杨东莼、金城、郭沫若、侯外庐、阎宝航、凌云、翁独健、梅汝墩、傅作义、廖沫沙、廖承志、翦伯赞、黎澍(按姓氏笔画排序)等,审阅书稿后,对二稿本给予评价或提出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作者根据这些意见,对书稿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对后半部分进行了较多剪裁或变动,最终形成了1964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的前半生》(以下简称“定本”)。
2004年3月,群众出版社在整理《我的前半生》档案材料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稿本和二稿本。为了将《我的前半生》完整地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对所有版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论证,决定编辑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以下简称“全本”)。
这次出版的“全本”,恢复了许多“定本”没有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二稿本原有的序言“中国人的骄傲”,第六章“伪满十四年”第一节“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第七章“在苏联的五年”第四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十章“一切都在变”第四节“离婚”;“定本”中被简略或删削的某些叙述,如关于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三野公馆”的描写,李鸿章记录清末一场大水灾情况的奏折,溥仪的打油诗以及占卜的卦辞,张宗昌生活简吏,婉容亲生婴儿被扔进锅炉烧化,等等。
与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相比,这次出版的“全本”,多出十五六万字,内容更完整,史实更丰富,文学性更强,并订正了“定本”引文的少量失误,基本上保留了二稿本的原貌。同时,增加了二稿本所没有的编者脚注(以“编者注”字样与未加此字样的作者原注相区别)。编者脚注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揭示:一、标出书稿未被删改的地方;二、指出书稿中的一些史实差误;三、对书稿中的某些内容加以说明;四、个别脚注反映1979年“定本”重印之后某些专家的修改意见。
在编辑“全本”的过程中,围绕本书的定名及相关问题,我们请教了王旭峰、邓伟志、白烨、刘世德、汪朝光、李洪岩、李炳银、何西来、高兴国、陶飞亚、董乃斌、彭卫、雷达、蓝英年(按姓氏笔画排序)等专家学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6年9月
文摘 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九O六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我的祖父奕寰,是道光皇帝文宁的第七子,清朝的第一代醇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活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年号光绪)。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他是第二代也是末一代的醇亲王。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光绪,兼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活的姨兄弟)。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二月初二,我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才开始的。但是,叙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从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说起,事情就更清楚些。
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咸丰十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奕寰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的地方。这是第一座醇王府。后来,载活做了皇帝,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的地方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起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改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养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了醇王,拨出了十六万两银子重加修缮。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螳人惯称为“北府”的那个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后,我父亲做了监国摄政王,这比以前更加了一层搬家的理由。由此,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决定给我父亲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这第三座府邸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即南海)的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在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引起了风暴,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也就和清朝历史一起告终。
在清朝最后的最黑暗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给醇王府造成了荣华富贵,醇王一家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
我祖父的亲生母是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光绪十六年。翻开皇室家谱“玉牒”来看,醇贤亲王奕寰在他哥哥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除了他十岁时咸丰登极被封为醇郡王之外,就没有得到什么可说的“恩典”,可是在咸丰帝死后那半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号刚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