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健康 >

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

2011-12-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 去商家看看
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 去商家看看

 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2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508723761
·条形码:97875087237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老龄科研丛书

内容简介 《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分为五章。第一章讨论孝观念的涵义、起源和发展,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以及孝与中国人自我建构的关系;第二章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观;第三章探讨存在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危机,以及如何通过孝道教育等基础道德教育进行应对的问题;第四章讨论孝与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以及由孝道危机引起的部分农村老年人的艰难处境;第五章是全书的总结篇,就“孝”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编辑推荐 《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讲述对孝德的强调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孝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进而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孝的观念与孝文化
第一节 孝的涵义、起源和发展
一、孝观念的涵义和起源
二、儒家的孝理论
三、汉以后孝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
一、当代中国人的孝观念
二、构建新的孝道理念
第三节 孝与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一、孝道的宗教意义
二、孝与中国人的道德修养
第四节 孝与自我的一致性
一、中国人自我的一致性
二、孝与中国人的自我建构

第二章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观
一、三层次和谐理论
二、“和谐化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中国人的自我和谐
一、家族文化与公私关系
二、道德自我与利益自我
第三节 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和谐观
一、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二、“互通共融”与“国家至上”
三、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第四节 公共权力的和谐与失衡
一、地方精英与公共权力
二、中国历史上的地方精英
三、公共权力中的公私关系

第三章 孝道危机与孝道教育
第一节 道德危机与道德教育
一、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
二、传统中国文化的功利因素
第二节 孝道危机
一、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
二、孝观念的物质化
三、不平等的父子关系
第三节 孝与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政府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
第四节 孝道教育的内容
一、家庭教育
二、感恩教育
三、爱的教育
四、树立榜样
五、加强立法

第四章 孝与农村家庭养老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保障
三、老年贫困问题
四、老年人照料问题
第二节 孝与农村家庭养老
一、孝对于农村家庭养老的意义
二、家庭纠纷与赡养协议
第三节 孝道危机与老年人的困境
一、家庭养老中的孝道危机
二、老年人生活苦况的调查资料和新闻报道
三、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
四、“轮养”老人的生活状况
五、翟玉和的农村养老状况调查

第五章 孝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一、当前中国社会的和谐理念
二、日常生活中的和谐社会
第二节 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社会和谐建基于自我和谐
二、由“孝”而“忠”的治国理念
三、弘扬孝道是政府的责任
第三节 展望和谐世界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二、和谐理念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
序言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前二十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作出重要阐述。2006年10月8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会议的一个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自“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提出以来,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普通百姓,从不同的视角和立足点对“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才能建成和谐社会”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和建议。概略地说,人们认为“和谐”可以囊括从个人到社会,以至国家层面中,一切好的、理想的状态。只要是正面的价值,比如公平、协调、均衡、稳定等等,都可以说是和谐的。可以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各个层面和范畴都希冀达到的理想境界。
和谐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西方的冲突文化相比较,中国是一个讲求“和为贵”的社会。
文摘 第一章 孝的观念与孝文化
对孝德的强调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概略地说,孝是规范父子关系的准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伦理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孝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对个人而言,孝的观念和践行是其个人修养和德性的体现;对一个家庭而言,其成员的孝观念和实践决定了这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对社会而言,孝观念及其行为表现了民众的基本道德素质,影响着整体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更进一步,由孝道观念发展出的政治哲学和伦理也影响着中国与他国的关系,以及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和态度。简言之,对中国人而言,孝是个人修养中应遵循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进而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世界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第一节 孝的含义、起源和发展
一、孝观念的含义和起源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乃万善之本,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和起点。无论是“百善孝为先”,还是“以孝治天下”,都显示出,对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而言,孝都是其根本。那么,何为“孝”呢?一般地说,我们把中国传统孝观念的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孝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一,子女善事父母,也就是子女怀着爱心去侍奉、赡养父母。这是孝的基本含义。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包括物质上的“养”和精神上的“敬”。《孝经》中说,子女奉养父母应该做到五点:“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意思是说,子女要以诚敬的心对待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尊重;子女要周到地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生病时,子女要服侍、照料父母,为父母分担忧愁和痛苦;父母去世时,子女要竭尽哀痛操办丧事;父母去世以后,子女要虔敬庄严地举行祭祀礼仪,以哀痛的心情来追思父母,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二,祭祀祖先、报本返始。这是孝的最原始的含义。传统中国人认为,祖先死了以后就成为祖先神,还会关心人世间子孙后代的祸福吉凶。因此,凡有大事,子孙应及时向祖先禀告;在重要的节日或祖先的忌日,子孙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来追念祖先。三,“孝以事君”(《礼记?坊记》),用孝心来事奉君主。这是孝的基本内涵在政治领域的扩展和延伸,也是传统社会实施“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基础。四,继承祖先的遗志,成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