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教辅 >

跨文化交际概论

2011-12-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跨文化交际概论 去商家看看
跨文化交际概论 去商家看看

 跨文化交际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100059240/9787100059244
·条形码:97871000592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跨文化交际概论》力避与外语专业同类教材的重复,努力出新,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体现出学术性、实用性和原创性。在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等进行界定后,全书从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等角度进行阐述。教材吸取当前外语学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创建了不同于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的框架。教材编写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适当地淡化纯理论的探讨,重在实际案例的分析;弱化对西方文化的系统介绍,强化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分析传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文化变异现象;转变立足“翻译”的思路,着眼于现时的口语交际。
编辑推荐 《跨文化交际概论》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是跨文化交际通论性教材。教材以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供中文系、外语系本科生及相关的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目录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 关于文化的概念
二 关于交际的概念
三 关于语言的概念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
一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学科背景
二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时代必要性

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 价值观念
二 民族性格
三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 思维方式
二 民族中心主义
三 心理环境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角色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一 角色概念
二 角色关系
三 角色关系的变量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一 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二 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三 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

第四章 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
第一节 行为与规范系统
一 关于规范和规则
二 规范和规则系统
三 规范系统的文化冲突
第二节 代码与文化过滤
一 文化过滤及代码系统
二 明指意义和暗涵意义
三 句法意义和认知意义

第五章 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第一节 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
一 社会语言差异
二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三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一 言语行为理论
二 语言表达的间接性
三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分析

第六章 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
第一节 跨文化语篇差异的相关研究
一 语篇及其相关概念
二 语篇的文化差异研究
三 语篇差异与语境因素
第二节 语篇结构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 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结构差异
二 语篇结构差异的相对性

第七章 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非言语行为的类型与功能
一 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二 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第二节 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一 身姿语的文化差异
二 手势语的文化差异
三 表情语的文化差异
四 体距语的文化差异

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性别差异及跨性别交际
一 性别文化与性别角色
二 性别差异与交际规范
三 跨性别交际的文化冲突
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一 女权运动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二 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
三 语言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设立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早在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在外语系内就设置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主要目标。不久,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专业。
此后几年,该专业一直踽踽独行,没有名目。直至198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代码0501)下,设“对外汉语”(学科代码050103)二级学科,这一专业才正式确立。
当初,设置这一专业,是为招收第一语言为汉语的中国学生,培养目标是将来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故该专业特点是,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设计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在1989年“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会议”(苏州)上,进一步明确了这个培养目标,并规定专业课程应分为三类:外语类、语言类和文学文化类。1997年召开“深化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座谈会”,会议认为,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可以适当拓宽,要培养一种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既要求具有汉语和外语的知识,又要求有中国文化的底蕴;既要求懂得外事政策和外交礼仪,又要求懂得教育规律和教学技巧。这一切只能靠本专业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
文摘 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于同他人的关系之中,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妻子来说你是丈夫,对学生来说你是教师,对下属来说你是领导,对客人来说你是主人,对商家来说你是顾客,对病人来说你是医生等等。在这些人际交往中,你必须按社会对这些角色的期望去行事,去说话,去与人交往。我们就置身于纷繁复杂的角色关系的网络之中,并被要求通过交际去担任各种各样的角色,诸如教师、学生、父亲、母亲、子女、领导、群众、商家、顾客、医生、病人等。我们必须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根据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谈话内容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对我们担任的角色的期望,不符合社会规范,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我们将会受到冷落、受到疏远或受到排斥。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时,我们应按照这种文化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扮演每一个所必须扮演的角色,按其角色去做事、说话和交往,否则就不能取得预期的交际目的。那么如何判断角色在交际中是否达到了某一社会期望呢?通常归结到三点:第一,你的行为是否符合被赋予的社会角色,即你是否选择了准确的角色;第二,角色表现是否恰当,即你的行为是否已达到有关文化评价的规范或标准;第三,行为是否令人信服,即是否使人毫无疑问地认为你已合情合理地进入了角色。
显然被认为是恰当的、合情合理的行为标准因文化而异,社会角色是社会活动的必要的个人行为方式,它必然带有社会评价的痕迹。社会可以认可、赞同,也可以不认可、不赞同。值得注意的是,角色具有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化的作用,这种期望规定了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如果社会的成员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因失范而受到不同的惩罚。比如受到售货员的冷眼,受到教师的批评,受到父亲的责骂,被领导疏远,被观众喝倒彩,被朋友冷落,被亲戚看不起,被视为“另类”而孤立,甚至遭到群起而攻。总之,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难以生存。
后记 2004年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学层次,扩大留学生的教学规模,上海师范大学整合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点、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力量,在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对外汉语学院。我也从人文学院调入了对外汉语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由我担任主讲教师。至今已在四个年级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实践,事实表明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用价值,受到学生的欢迎。2005年该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该课程又被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了完成课程建设目标,我逐步完善了课程讲义,组织学生编写了跨文化交际案例,组建了有青年教师参加的教研团队,并正在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的电子教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强化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材建设,在商务印书馆的积极支持下,组织启动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的编写工程,《跨文化交际概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于是在原先讲义的基础上就有了这本正式教材。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它整合了文化学、社会学、交际学、语用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文化过滤、认知心理、人体语言、性别角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高度发展,人类交往空前频繁,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广泛,人际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但是空间距离的缩短并不意味着人们心理距离可以瞬间缩短。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