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经济 >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2011-12-1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去商家看看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去商家看看

 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6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501784400
·条形码:97875017844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撰写《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是具有国内一流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走过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有些人还从政策的建言者成了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这当中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激情的辩论。无论是写自己所经历的事,还是评述某一方面30年的变革,我们都会从中感受到每一位经济学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睿智审慎的学术思考和崇高凝重的历史责任感。经济学家们不仅追溯了肇始改革的安徽小岗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巴山轮会议以及莫干山会议等标志性事件,而且着重探讨了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论借鉴、三农问题、人口就业、价格机制、财税体制、金融创新、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产权制度、外贸外汇以及宏观调控等全方位的议题,读来引人入胜,百感交集。
各位专家学者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初步探索中国改革模式的理论解释,为续写中国未来发展的辉煌与奇迹,为推进中国转轨经济和世界转轨经济的研究,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媒体推荐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顺乎潮流、合乎民心的光明之途。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症结在于政府自身。计划经济是由一个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直到人们的家庭生活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所控制和操持的。由于改革涉及到每一个政府官员的权力和利益,要把这样的政府改造成为专注干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型政府,就需要政府官员出以公心,割舍那些与公仆身份不符的权力。政府改革的任务,不仅是要减少和消除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使市场机制有可能发挥基础性作用;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法治环境。没有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就难以摆脱公权不彰、规则扭曲、秩序紊乱、官民关系紧张的状态,难以使经济和社会生活进入和谐稳定的正轨。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称之为世界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亦将被看作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尽管国内外人士对这段历史都有着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却缺乏详尽的了解。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能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应该荣获诺贝尔奖。”因此,可以说,由制订过改革方案、参与过改革进程的众多中国经济学家及决策者们,以自己的视角撰文荟集的这本书,在此刻出版,意义非同寻常。分享这一伟大历程的经验及分析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以为对经济学界本身,对世界各转型国家的经济决策者,乃至世界上还正在为快速促进本国经济进步而奋斗着的很多国家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来说,都受益无穷。
——前世界银行中国首代林重庚(Edwin R.Lim)
本书众多作者精深的知识都来自于他们在中国30年充满挑战而又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改革和增长中发挥的实际角色。这种知识和洞察力是局外人所不具备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重要的文献。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的改革过程,总结过去的进步和失误,为今后继续前进所遇到的挑战提供指导。它也会加速人们已经开展的学习进程,为增长和发展提供中国的经验。最初作为开放和学习过程的改革肯定还会继续下去,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学习和分享经验的过程。
——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
编辑推荐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图书出版。与众多其他图书比较,《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是与众不同且不同凡响的,诸多作者各有经历、各有视角、各有体例,是一本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自由体文集。
目录
序一: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历程的制度思考
序二: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思想开放
序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新挑战
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
转轨中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展望
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探寻改革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农村改革与制度变迁
转轨经济学与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实践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改革战略及其选择”的回顾与检讨
邓小平与中国对外开放
中国开放三十年:增长、结构与制度变迁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随思录
转轨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定量分析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
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性飞跃
中国三十年财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三十年巨变——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简要回顾与评述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与国际视角
从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年
产权制度改革与混合经济体制的形成
解读“中国经验”与“比较优势”
三十年回眸:中国金融结构及其资源配置效率
成功实践背后的理论突破——关于建立渐进改革有效理论框架的认识
我所经历的一场“财政革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出台前后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三十年
我所经历的财税改革的回忆片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打破国有部门垄断 建立政府经济管制
双轨制与价格改革
在发展的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的伟大活剧
对外开放初期的贸易政策改革与思维转变
附录1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附录2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附录3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名录
后记
……
序言 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个年头。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按照中共十七大的概括乃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现在,这个历史转折还没有完全实现。为了完满地实现这个转折,我们应当认真总结30年的经验教训,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常是由两个“车轮”驱动的: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制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是在先进国家广泛存在并且可及的
文摘 如前所述,在总体改革战略指导下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是分阶段进行的。在改革的早期阶段,出于加速工业化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业部门的现代化企业制度,首先是从原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人手,放权让利,进而承包,最终建立以产权纽带为中心的股份制企业。与之相适应,在这一阶段,金融部门的改革是旨在建立独立于原有财政体系的市场取向性的金融体系,目的在于创造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在改革的后期阶段,当工业部门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改革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建立并完善包括财税、社保、医疗、教育及政府行政体制方面,不仅对原金融机构的企业化改造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其缔造了外部环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以股份制改造为中心的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造便不可逆转。以此为线索,从时间流程上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978-2003年,金融体制宏观层次改革阶段;2003年后,金融体制微观层次改革阶段。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1978-2003),建立独立于财政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
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金融活动从属于财政,中国人民银行附属于财政,金融活动与财政活动合为一体,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高度一元化,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国家职能也从事日常经营性金融业务,具有政府机关和企业的双重性质,而随着市场取向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化,原有的高度一体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1.典型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层银行体系开始形成并确立。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的营业性业务被分离出来组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与此前恢复或新建的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一同开始形成中国专业银行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具备中央银行的功能,成为银行的银行。与此相适应,财政对国有企业不再拨款,改为由银行贷款(拨改贷),至此,金融的功能与财政的功能得到初步分离,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初见端倪。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开始形成并确立。在建立双层银行体系的基础上,80年代中期,在发展和壮大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同时,借鉴其他部门“双轨”的改革经验,一方面允许国有法人股份制或地方性银行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采取试验的办法,鼓励诸如信托、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不仅丰富传统银行的层次,而且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形成了金融体系
……
后记 今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间,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到举世瞩目,中国人民的生活从票证时代走向了丰富多彩,初步实现小康。尽管前进中还有许多问题、许多争议、许多艰难险阻,但中国人民选择的改革开放之路不会逆转,中国人民为追求富民强国而展现出的创造性和智慧将推动中国这只巨轮乘风破浪。而这只巨轮的舵手也将在不断地适应复杂形势的变化中引领巨轮驶向彼岸。大海航行靠舵手,但这个舵手已从30年前的“神”,变成了在实践中探索真理的人。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新航路开拓的保证。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伟大的。一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