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2011-12-1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去商家看看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去商家看看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4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80752104X/9787807521044
·条形码:97878075210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道教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诠释意义,在过去是长期被忽略或低估的问题。这可能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面对近代命运中国人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对道教等传统文化所持的强烈贬斥态度,已在事实上延续成为一种近代式的历史观;二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近代以来道教在中国社会各领域所占有的文化比重迅速下降,其现实生存及发展空间因而受到严重制约;三是西方科学技术和医学的传播,对古老的道教神仙学说和医学养生方术等信仰体系构成强烈冲击,而其教内并未出现应激性的变革,未形成适应性新形态。因此,道教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主流中并未占据地位,未能成为社会主体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其意义诉求的方式。
事实上,这些问题强烈地制约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化解释学的合理性,加之一些西化、崇儒、信佛之近代学者的排斥甚至谩骂,使道教在中国历史观察研究中的诠释意义,一直未获正视。这使许多人至今心存疑问:历史上的道教,对于中国历史和国人的内在世界、对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在整个文明机体中所占空间及携带的能量究竟如何?由于上述问题,要回答和理解这些问题所指向的历史事实,对于今人而言,已是艰巨之事。
作者简介 蔡林波,l969年12月生,湖南资兴人。200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上海宗教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宗教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参与撰写《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研究》、《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等论著,并出版专著《助天生物:道教生态观与现代文明》,发表《论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科学思想》、《“自然之教”的生态思想底蕴》等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导论
一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内涵与发生时期之界定
二 一个背景性的主题:“唐宋变革”与中国文化的“内转”
三 内在化与文化攫能性:解释理论的预设
第一章 早期道教炼丹术的形成及其文化精神
第一节 炼丹术的文化生成逻辑及其精神本质
第二节 汉代技术信仰思潮与炼丹术的兴起
一 炼丹术在汉代的兴起
二 汉代炼丹术兴起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渊源
三 汉代的技术信仰与自然主义哲学思潮
第三节 道教炼丹术:作为一种外向攫能精神之文化载体
一 原始炼丹术之朴素工艺精神表现
二 炼丹术之汇融于早期道教及其实践理性品格塑造
三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对道教炼丹术之外向攫能精神的总结
四 陶弘景:基于炼丹实践经验的道教科技思想升华及成果

第二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六朝至隋:丹术内涵之演变及其教内地位的下降
一 “世中岂复有白日升天人”:对炼丹术的怀疑意识之兴起
二 从《抱朴子内篇》到《真诰》:“丹”义之衍变
三 “内、外丹”概念之出现及意义
第二节 唐代道教外丹术的走势及命运归宿
一 《周易参同契》与唐代外丹术的“义理化”
二 从“高尚”到“卑俗”:唐代外丹繁荣背后的世俗化流变
三 外丹术的凋落与归宿——或另一种意义上的“转型”
第三节 “内丹道”的逐步确立与成熟
一 钟吕内丹道的形成和确立
二 张伯端的《悟真篇》及“南宗”的开创

第三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上)——中古“心性论”思潮及其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丹术转型成因的探讨:从“中毒说”到“文化根源说”
一 “中毒说”辨义
二 文化精神的逻辑——本书的角度
第二节 “心性论”思潮的兴起及其文化驱动力
第三节 道德化与内在化——中古“心性论”思潮的结局及文化精神

第四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中)
——内丹学的理论奠基及道术融合
第一节 重玄学与道性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奠基
一 “情灭而性在,形殁而神存”:生命本质观的变化
二 “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内在化的认识论机制
三 “坐忘契道”:修仙方法论的重塑
第二节心性论思潮与丹道探索的融汇
一 吴筠的“神仙可学论”
二 《养生咏玄集》:契重玄之理以合丹道
第三节 《易》、《老》互诠以解丹:唐宋内丹家的理论探索
一 “铅汞合神功,全在五行中”——初步比附阶段
二 “道之分有数,道之变有象”——全面转向阶段
三 “悟真意则象捐”——解构象数阶段

第五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下)
——无家可归:“外丹术”之文化异质性的形成
第一节 “命分殊途,显然异轨”:中世道教的分化发展
第二节 唐宋朝廷的崇道抑术及其影响
一 唐代:道举崇玄
二 宋代:“肃正道流
三 “道家之学,翕然一变”
第三节 对外丹术的普遍“规训”——工艺价值批判的维度
一 儒家的批判
二 佛教的攻讦
三 道教内部的抨击
第四节 “有为之真法”:“外丹”信仰实践者的最后反驳

第六章 “内丹外法”:内丹道之文化攫能方式的建构
第一节 “大道无言,内丹非术”
第二节 “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第三节 “以性摄命”,“道德为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道教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诠释意义,在过去是长期被忽略或低估的问题。这可能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面对近代命运中国人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对道教等传统文化所持的强烈贬斥态度,已在事实上延续成为一种近代式的历史观;二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近代以来道教在中国社会各领域所占有的文化比重迅速下降,其现实生存及发展空间因而受到严重制约;三是西方科学技术和医学的传播,对古老的道教神仙学说和医学养生方术等信仰体系构成强烈冲击,而其教内并未出现应激性的变革,未形成适应性新形态。因此,道教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主流中并未占据地位,未能成为社会主体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其意义诉求的方式。
事实上,这些问题强烈地制约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化解释学的合理性,加之一些西化、崇儒、信佛之近代学者的排斥甚至谩骂,使道教在中国历史观察研究中的诠释意义,一直未获正视。这使许多人至今心存疑问:历史上的道教,对于中国历史和国人的内在世界、对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在整个文明机体中所占空间及携带的能量究竟如何?
文摘 二 文化精神的逻辑一本书的角度
实际上,“中毒说”的流行和凸显,乃主要因人们对道教外丹术的理解过分简单而致。为此,我们在这里必须指出人们在讨论道教丹术转型的成因时,隐存着的对“外丹”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之一:过分强调外丹的现实荒诞性,而忽视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尽管这是一种神学或仪式化的文化逻辑),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这一点,在前面讨论的关于丹药“毒性”问题的认识上,就是其主要表现。
其实,在精神逻辑层面上,由外丹向内丹观念的转变过程,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实践神学范式的转换。这一点,我们从一些原本醉心于服丹成仙的唐代文人的态度转变过程中,即可见一斑。如孟郊《求仙曲》云:
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若妄求,服食安足论?
铲惑有灵药,饵真成本源。自当出尘网,驭凤登昆仑①。
在此,孟郊并没有简单指责外丹的“毒性”杀人,而是强调仙药难求,故当以“仙宗静为根”,即以修心静性为求长生成仙的正道。此显系受到了当时日盛的道教心性学之影响。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的。论文的最初构想,主要是想探究一下道教外丹信仰衰落的具体原因。然而,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却发现其中蕴涵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文化精神内涵。对此,我的导师姜生教授在其著作《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的“导论”中,已有提纲挈领的论述。这给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然而,本论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范围极为广泛而复杂,是以其中的许多论述显得颇为简略,亦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究其原因,终是自己学力不逮之故。因之,许多问题,还需留待今后继续研究。
然此作虽未能尽合心意,却毕竟是我走上了学术研究道路所获得的初步成果,亦颇觉欣慰。这其中,当然凝聚了众多“恩人”的关爱和付出。值本书出版之际,我得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读博期间,姜生师对我的尽心指导和关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因为这是切入心灵深处的师生情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