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曹雪芹画传

2011-11-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曹雪芹画传 去商家看看
曹雪芹画传 去商家看看

 曹雪芹画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165 页
·ISBN:7506329549
·条形码:97875063295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天津人也。生于1918年,是当今年龄最高,资历最深,著作最富的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其博学强记,著述宏富,研究深广而享誉海内外。他的诗文词曲,辞赋骈俪,书法理论与造诣也产名远近。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及超众的学术见解和境界,尤为学林推崇。作者开此一条前人未辟的蹊径,将那些基本内容用更通俗易懂的形态来做一闪普及性的尝试。愿与读者共同怀念这位“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曲巨星。
画传的终极目的和愿望,是通过这种手法和方式,尽量烘托出曹雪芹这位奇才巨匠的生平遭遇和精神力量。因为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以及与鄙恶势力抗争,为善良美好的人,事,境而研血著书的大仁大勇,大智大慧的无上崇高的伟大形象和气概。
作者简介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天津人也。生于1918年,是当今年龄最高、资历最深、著作最富的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其博学强记、著述宏富、研究深广享誉内外。他的诗文词曲、辞赋骈俪、书法理论与造诣也闻名远近。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及超众的学术见解和境界,尤为学林推崇。
赵华川,笔名赵之、赵元山,民间艺术家。1934年生于北京。美术家协会、民间玩具研究会、世象漫画研究会会员。所涉领域宽泛、多才多艺,对雕塑、漫画、年画、风俗画情有独钟。数十年来,成果可喜、收获颇丰。对于他的绘画,周汝昌先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媒体推荐 书评
周汝昌,红专著多达二十余部,平生为曹雪芹五次撰传,本画传是最新一次的成就,文字深入浅出,配以画家赵华川先生的绘图,珠联璧合,令人赏爱不尽。
开此一条前人未辟的蹊径,将那些基本内容用更通俗易懂的形态来做一次普及性的尝试。愿与读者共同怀念这位“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曲巨星。
画传的终极目的和愿望,是通过这种手法和方式,尽量烘托出曹雪芹这信奇才巨匠的生平遭遇和精神力量。因为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以及与鄙恶势力抗争,为善良美好的人、事境而研血著书的大仁大勇、大智大慧的无上崇高的伟大形象和气概。


编辑推荐 周汝昌,红学专著多达二十余部,平生为曹雪芹五次撰传,本画传是最新一次的成就,文字深入浅出,配以画家赵华种先生的绘图,珠联璧合,令人赏爱不尽。
目录
序言
凡例
画传
曹雪芹家世生平简表

后记
……
文摘 插图


后记
我收到赵华川先生的第一批画稿,是“辛巳闰四月十六”,有我记录手收的笔迹。而今年癸未春末,乃在七月二日收到他的最末一批画稿。首尾已跨三个干支“岁次”了,古俗即谓之“阅三载”。雪芹画传至此告成,真是平生一大欣幸之事。
这是第一部雪芹画传——我为什么要重复这句似无必要的话?世人皆知人间万事,创意最可贵。为何最可贵?原由之一就是凡创意的工作和事业,都是最难从事的:四无依傍,一切全凭创者的心头笔下而诞生。所以我们这种文艺的创意之作,本身即含有“试验”之义。试验也有过程,但总不过是一种“开端”而已。开端,必然就有待于改进,几经改进,方能渐近于相对的完善和美好。这册画传,是名副其实的抛砖的“敲门”之“砖”,希望能引出真“玉”来,则我们的欣幸就不是一个“小我”的心怀意愿了。
给曹雪芹创立画传,主题难,表现难,配合难,“接受”难……,其难之多而且大,俱都超乎寻常。我给画家赵先生出了这个大难题,他勇毅地承担,而且完成了这份“试题答卷”,令人起敬而称快。
在此,我就又想单就上述的“接受”难略申数语,用陈鄙见——
何谓“接受难”?在西方不是早就出现了所谓“接受美学”吗?文艺作品的本质美是一回事,观赏者如何“接受”又是一回事,两者并不总是密合无间的。接受者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内行外行、注意角度……,都各各有异。在我中华,晋代陆机在《文赋》里其实早就指出了这种问题。他说良工巧匠的精品制作,有时也“见嗤于庸目”。所以大画家也担心遇上“庸目”。不过我却要替陆士衡补上一句:我也常常见到,恶札劣绘,却大受“庸目”的赞赏与推崇,因而声价百倍,风靡一时——这就恰好说明“接受”确是一份“美学”试卷了。
本画传的绘者赵先生再三向我表示:他不是画这种题材、体裁的路数,恐怕力不胜任,劳而无功。他的谦抑令我起敬。我知道,他不是当今画坛上的大名家,他的画风笔法也不一定能为方家大雅所青睐或“姑容一席”;但我目中所见,大名家很多,适合于绘制这种人物内容的好手却未必易逢,况且也难蒙俯就。我与赵先生素昧平生,只见过他所绘儿童“百戏”风俗画,觉得朴朴实实,写照传神,颇得天趣,而没有名家的架子和习气——我就“认”上了他。这经过颇颇多地带有“传奇性”的意味,也许另有一种未能解说的“缘分”吧?
我自惭是个“庸目”的观画者,所见所言,定多可笑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