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
 |
|
 |
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802065642
·条形码:97878020656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鹅湖学术文丛
·图书品牌:北京人文在线
内容简介 《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内容简介:本丛书一套八册,都是近几年我院学者的心血之作。2005年,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随后一年的整改过程中,我们迅速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基点上。经过几年的积累,朱子学研究所成功申报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成功申报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学科群体的结合和学科方向的凝练,为我院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基础,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合了地方历史文化,逐渐形成明显的学科特色。
以朱子学研究为基础的国学研究,是本丛书内容的核心。吴长庚教授的《延陵堂儒学论集》和《延陵堂文学论集》是他近三十年来发表的儒学及古代文学研究论文的选编。冯会明副教授的《胡居仁与余干之学》,则是近几年江西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胡居仁理学的专著。周茶仙副教授的《朱熹经济思想研究》,站在一个新的角度考察朱熹的经济思想,可为当代经济研究提供借鉴。张小丽博士的《宋代咏史诗研究》以断代古典咏史诗为对象,探讨了诗人的生平经历、时代思潮与中国古典咏史诗美学特征形成的关系。李未醉博士的《中越文化交流论》,较多地考察了传统儒释道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汲军教授的《辛弃疾信州词与信州生活》,则更多发掘地方历史文献,考察辛弃疾与信州文人集团的交往及其经济生活,从而为其后期词风的形成提出意见。徐润润教授的《现代诗学原理新论》,上篇讨论了一体两翼的诗歌本质论,下篇从批评和鉴赏角度分析了一些作家的个案。
作者简介 周茶仙,女,汉族,1964年10月生,江西上饶市人。1983-1987年在江西师大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朱子学和中国近现代史。现为上饶师院政法系社科部副教授,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安徽史学》、《江西社会科学》等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主编和参编论著6部。
编辑推荐 《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鹅湖学术文丛。
目录 引论
一、选题思路
二、学术回顾
三、学科定位
四、研究纬度
五、论题特色
第一章 朱熹人生和所处时代
一、朱熹人生
二、朱熹生活的时代
第二章 朱熹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动因
一、古代经济伦理文化的影响
二、南宋社会现实的推动
三、家庭及成长环境的熏染
第三章 朱熹经济发展伦理思想
一、重义轻利的经济伦理原则
二、重本抑末的经济伦理战略
三、均富安和的经济伦理目标
四、德性主义的经济伦理取向
第四章 朱熹经济运行伦理思想
一、利济生民的生产伦理思想
二、贫富有度的分配伦理思想
三、诚信不欺的交换伦理思想
四、黜奢崇俭的消费伦理思想
第五章 朱熹经济管理伦理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伦理原则
二、居敬穷理的经济管理精神
三、宽猛相济的经济管理手段
四、慎思笃行的经济管理决策
第六章 朱熹生态经济伦理思想
一、生态经济伦理的定义及内涵
二、“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理念
三、敬天畏命的生态价值理论
四、爱惜物命的环境保护思想
五、禁欲节用的生态生活方式
第七章 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启示
一、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二、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四、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后记
……
序言 八百年前,为了调和朱陆学术异同,吕祖谦曾邀约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论辩于信州铅山之鹅湖寺,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中国学术史上一次自由论辩、平等交流的典范,它揭开了朱陆学术异同之争的历史序幕,也引发了近三百年朱子学与江西之学的交流与论争。鹅湖之会又是一次深刻自我反思、彼此汇纳吸收的盛会。会议后,朱陆双方对来自对方的批评意见都进行了深刻反思,都作了自我批评,推进了学术的发展。鹅湖之会所展示的学术精神,值得后人借鉴并发扬光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第二届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上饶师专就以派出五人团队、提交七十五万字论文而备受与会学者的关注。会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黄宣民先生等专程到学校考察,双方签订了人才培养及共同创办《朱子学刊》的协议,学校的国学研究之火,很快被点燃起来。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学校已在专科基础上发展成为拥有约一万二千名全日制学生的地方本科大学,师资结构不断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迅速发展。
文摘 朱熹一生主要的时间在从事讲学、教育,目的在于:一是要承接孔孟的道统,二是决意扭转风俗日下,人才日衰的局面。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热心教育,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通过从事学校和书院教育活动来传播其理学与经学思想,勤勉于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会友辩学、创立学派,不仅使理学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对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书院的兴衰和宋代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的书院教育活动可视为南宋书院教育的典型代表。他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
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朱熹及其弟子以书院为阵地,授受相传,建立门户,确立了学统。朱熹自步人仕途,至69岁罢官还乡,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著述和讲学上。“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四日”,即使短暂的任职期间,他也讲学不辍:“居家则寒泉谈经、武夷授课、沧州讲学,外任则白鹿书院、簿州道院、岳麓书院,随政兴学,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在朱熹的一生中,他对书院有种浓烈难逝的情结。
乾道六年(1170年),41岁的朱熹,葬母于建阳县崇泰里天湖之阳的寒泉坞,于此地建寒泉精舍。淳熙二年(1175年),又在崇泰里庐峰的云谷建晦庵草堂。两处均供讲学与来游门人歇居之用。期间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到寒泉精舍,同朱熹共研周、张、二程之书。他们深感理学著作“广大宏博,若无津涯”,初学者学易入门。
后记 当著作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不平凡的阶段,是痛苦并快乐的一个过程,有所收获,亦有很多遗憾。此时此刻,我也正以一种忐忑的心情期待着……我知道,这既是结束,更是开始。虽然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但由于个人的才识浅薄,本书不仅文字不够老道,辞藻也不够华丽,且会有诸多错漏之处,因此不够理想是不言而喻的。但就目前的时间和精力而言,本书可以说是达到了我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若然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和准备,也许写出来的将是另一个样子。我希望自己为此所付出的一切不要白费,所做的学问能澄清一些观念,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提出一些新见,而不是说一些无关宏旨的话语。我鼓起勇气,拿出来向大家汇报,当然更希望的是籍此机会获得大家的不吝之教,能够得到大家的基本认可。
著作虽然凝聚着自己的汗水,但却不是个人智慧的产品,没有前辈的指引和赠予,没有同伴的无私帮助,没有上饶师院朱子所的鼎力支持,要想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正是有了她们的帮助与支持,才使我的著作得以顺利出版,进而能和更多的同仁见面。在此不多言谢,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