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土壤物理研究法

2011-11-2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土壤物理研究法 去商家看看
土壤物理研究法 去商家看看

 土壤物理研究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1152426/9787301152423
·条形码:97873011524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土壤物理研究法》概括介绍了当今国内外有关土壤物理研究现状及相关的测定方法。同时,书中部分章节也反映了作者多年从事土壤物理研究法研究的一些成果。全书共14章,每章在简述原理后,着重介绍相关研究法(包括测定法)的特点及实用价值,部分章节还附有实例。《土壤物理研究法》可作为农林、水利、气象、环境等专业的教科书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土壤物理研究法》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体系完整 把握环境学科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体系严密完整
思路创新 拓宽理论基础,贴近生活实际,突出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内容新颖 借鉴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遵循最新的准则、规范
选材合理 恰当地处理传统内容与前沿内容的关系,突出重点、难点
科学实用 收集大量一线资料和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方便教学 配套教学方案.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物理研究法的发展与展望
1.1.1 土壤物理研究法的发展
1.1.2 土壤物理研究法的展望
1.2 土壤物理研究法的发展方向

第2章 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及孔性研究法
2.1 土粒密度与土壤比重
2.2 土壤容重
2.2.1 容重环法
2.2.2 γ射线法
2.2.3 土壤结构体的容重测定法
2.2.4 土壤浸水容重测定法
2.3 土壤孔隙度
2.3.1 土壤孔隙类型
2.3.2 土壤孔隙度的测定法

第3章 土壤质地及其研究法
3.1 概述
3.2 土壤颗粒粒级
3.3 土壤的颗粒组成分析
3.3.1 土粒分散
3.3.2 土壤粒级含量的定量分析
3.4 土壤质地分类
3.4.1 国际土壤质地分类制
3.4.2 苏联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制
3.4.3 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
3.4.4 土壤质地一田间目测法
3.5 土壤比表面
3.5.1 BET气体吸附法
3.5.2 甘油吸附法
3.5.3 乙二醇吸附法(土壤外比表面)
3.5.4 乙二醇乙醚吸附法(土壤外比表面)
3.5.5 几何计算法

第4章 土壤结构
4.1 概述
4.2 土壤结构体类型
4.2.1 苏联的土壤结构类型形态分类法
4.2.2 我国土壤结构体分类方法
4.3 土壤结构的测定
4.3.1 沙维诺夫法(H.H.CaBBHHOB)
4.3.2 约得法(Yode)
4.3.3 土壤结构体稳定性的测定与评价
4.4 土壤微团聚体的测定法
4.4.1 土壤微团聚体的测定
4.4.2 土壤微团聚体分散系数、结构系数计算
4.5 土壤结构的评价
4.5.1 形态评价
4.5.2 团聚体的数量评价指标

第5章 土壤物理机械性质
5.1 概述
5.2 土壤塑性
5.2.1 土壤可塑性上限(流限)的测定
5.2.2 土壤可塑性下限的测定
5.2.3 土壤可塑系数的计算
5.3 土壤黏着力和黏结力
5.3.1 土壤黏着力的测定
5.3.2 土壤黏结力的测定
5.4 土壤膨胀和收缩
5.4.1 土壤膨胀
5.4.2 土壤收缩
5.5 土壤崩解
5.5.1 仪器设备
5.5.2 测定步骤
5.5.3 结果记载及整理
5.6 土壤抗剪强度的测定
5.7 土壤硬度
5.7.1 便携式弹簧土壤硬度仪法
5.7.2 根据土壤硬度计算土壤比阻和牵引阻力
5.8 土壤休止角的测定方法
5.8.1 干测法
5.8.2 湿测法
5.8.3 结果计算

第6章 土壤水物理性质及其研究法
6.1 概述
6.2 土壤水分表示方法
6.2.1 质量百分数
6.2.2 体积百分数
6.2.3 水层厚度
6.2.4 相对含水量
6.2.5 有效水含量
6.2.6 土水势
6.3 土壤水分常数及其测定方法
6.3.1 土壤最大吸湿水
6.3.2 土壤凋萎湿度
6.3.3 毛管断裂湿度
6.3.4 田间持水量
6.4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6.4.1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概遗
6.4.2 几种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6.5 土壤水分资料整理
6.5.1 研究土壤水分应具有的基本资料
6.5.2 土壤水分记载表
6.5.3 土壤水分图表表示法
6.6 土壤吸湿水与膜状水
6.6.1 土壤吸湿水
6.6.2 土壤膜状水
6.6.3 土壤浸润热
6.7 土壤毛管水
6.7.1 毛管水概念
6.7.2 毛管水上升高度测定
6.7.3 土壤毛管悬着水
6.7.4 毛管支持水
6.8 土壤气态水

第7章 土壤水势
7.1 概述
7.2 土水势的术语和单位
7.3 土壤水势能的测定
7.3.1 吸湿法
7.3.2 冰点下降法
7.3.3 砂型漏斗法
7.3.4 离心机法
7.3.5 压力膜法
7.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7.4.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7.4.2 土壤水容量
7.4.3 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主要因素

第8章 土壤水分运动
8.1 概述
8.2 饱和土壤水分运动
8.2.1 达西定律
8.2.2 土壤导水率和土壤内渗率的关系
8.2.3 土壤导水率与土壤孔性关系
8.2.4 饱和土壤导水率的测定
8.3 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
8.3.1 非饱和土壤中水分运动特点
8.3.2 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与土水势
8.4 土壤气态水分运动
8.5 土壤水与其他相关物质的并发运动

第9章 土壤水分循环
9.1 土壤水分平衡
9.1.1 浸润型
9.1.2 非淋溶型
9.1.3 淋溶型
9.1.4 土壤气候湿度指标
9.1.5 根据土壤水分平衡预报土壤墒情
9.2 土壤蒸发
9.2.1 裸露土壤毛管悬着水蒸发
9.2.2 裸露土壤毛管支持水蒸发
9.2.3 土壤总蒸发量
9.2.4 土壤总蒸发量的几个实例
9.2.5 土壤蒸发的测定法
9.3 土壤渗透
9.3.1 土壤渗透类型
9.3.2 土壤渗透的测定法

第10章 地下水运动
10.1 概述
10.2 地下水平衡
10.2.1 地下水平衡计算公式
10.2.2 根据钻井断面计算地下水平衡(水平流)
10.3 浅层地下水的研究
10.3.1 地下水位动态观测
10.3.2 地下水流向及流速的测定
10.3.3 地下水中溶解态气体的测定
10.3.4 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分类法
10.3.5 地下水水质评价
10.4 地下水流量的测定
10.4.1 地下水流量的计算
10.4.2 例题

第11章 土壤空气研究法
11.1 概述
11.2 土壤空气容量的测定
11.2.1 容重环法
11.2.2 气压室法
11.3 土壤透气性
11.3.1 常压测定法
11.3.2 田间压力计法
11.4 土壤与大气气体交换
11.4.1 碱液吸收法(ⅢTaTHOB)
11.4.2 土壤空气交换量测定仪法
11.4.3 扩散气体交换测定法
11.5 土壤空气组成研究
11.5.1 采取土壤气样主要设备
11.5.2 土壤空气组成的测定
11.5.3 土壤溶液中水汽的测定
11.5.4 土壤溶液中溶解气体的测定

第12章 土壤热状况研究法
12.1 概述
12.2 辐射平衡
12.3 热量平衡
12.4 土壤热交换
12.5 土壤热容量的测定法
12.6 土壤导热系数的测定
12.6.1 球形探头测定法
12.6.2 传感器测定法
12.7 土壤导温系数的测定
12.8 土壤温度的测定法
12.8.1 地温计的种类及其应用
12.8.2 地温观测
12.8.3 地温计的选择及维护
12.8.4 土壤解冻及解冻深度的测定

第13章 土壤动电性质及氧化还原电位
13.1 概述
13.2 动电势的测定
13.3 土壤渗透势的测定
13.4 电阻和自然电势
13.4.1 微弱直流电探测法——微弱直流电探测定仪(MKBa3)
13.4.2 探坑电测法
13.4.3 土壤剖面测定土壤比电阻p
13.4.4 电阻测定仪(aCK一1)测定土壤电阻法
13.5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法
13.5.1 土壤鼢的测定仪
13.5.2 田间土壤Eh测定

第14章 土壤磁学及其研究法
14.1 概述
14.1.1 土壤磁学发展简要回顾
14.1.2 土壤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磁学的基本知识
14.2.1 磁场、磁感应强度和磁力线
14.2.2 物质的磁化
14.2.3 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磁性
14.3 我国主要土壤磁化率剖面
14.3.1 红壤、黄壤类土壤磁化率剖面
14.3.2 东北地区几种主要土壤的磁化率
14.4 土壤电磁处理效应
14.4.1 磁场对土壤比表面和土壤微结构的影响
14.4.2 磁场对土壤持水力的影响
14.4.3 磁场对土壤沉降容积、膨胀性的影响
14.4.4 磁场对土壤表面电荷和动电性质的影响
14.4.5 磁场对土壤黏结力和黏着力的影响
14.4.6 磁场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14.4.7 “磁性犁”牵引阻力
14.5 土壤磁学研究法
14.5.1 采集土样及待测土样的备制
14.5.2 土壤磁化率的测定
14.5.3 土壤自然剩磁的测定
14.5.4 土壤-植物的磁处理技术
附录 土壤物理学常用参数(节选)
参考文献
……
序言 土壤物理性质是基础土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壤肥力四大因素中的三个因素——水、气、热均属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物理学是研究土壤中的物理性质和物理过程的科学,而土壤物理研究法就是研究和测定这些性质及过程的方法和手段。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难度较大,其原因在于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较大,而且随气候的变化和耕作的影响,其季节性变异也较大,对许多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需要进行原位的或原状的观察或测试,甚至需要长期的动态监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也在逐渐改进和更新,特别是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在许多学科领域(包括土壤学、农业物理学、土壤改良学、作物栽培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关于土壤物理研究法的专业书籍不多,现有的参考资料较少,已经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需求,因此编写本书对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内容共分14章,既包括土壤物理性质传统的研究方法,也包括现代的先进方法;既介绍了有关土壤物理性质经典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介绍了适用于生产应用的快速、简便方法。
本书主要适用于环境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参考书,同时可供土壤物理、土壤改良、环境生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业栽培、工程地质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依艳丽,刘孝义,张大庚,栗杰,程希雷。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物理研究法的发展与展望
1.1.1 土壤物理研究法的发展
土壤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其研究法和测定法也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和进步,由简单到复杂,由田间人为观测到自动化监测,由田间实地调查到遥控监测,由静态到动态,由形态描述到质量观测,由单一因子观测到复合因子或多因素(包括体系的动态研究)的研究等,逐渐地向深入、系统的现代化研究发展。
例如,土壤水分的研究测试技术发展变化最大。早期的农业生产主要靠肉眼观察土壤墒情,确定土壤湿度,认为黑墒土壤湿润、黄墒土壤则干燥。在土壤中埋入吸湿木料,待木料吸湿恒重后,取吸湿木料称重求出土壤含水量;20世纪初,广泛应用烘干法,取一定土样在烘干箱中烘干,求出土壤含水量,此种方法因其精度高,设备简单,被作为测定土壤水分的经典方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