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反应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高山反应 |
 |
|
 |
高山反应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页码:484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
·ISBN:9787800576560
·条形码:97878005765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高山反应》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通往西藏的未竟之旅、命运:成长、串连、缘起:山缘、筹备进藏、宣言、长征:成都到康定、康定到金沙江、金沙江到波密、十年河西:离开北京、青海乐都、离开乐都、 香格里拉:重回高原、走近西藏、找路:四十不惑、人往高处走、找路的人、天命:寻源、五十知天命、弹指一挥间、叶落归根等。
后记
编辑推荐 《高山反应》中“高山反应”是人对于雪域西藏的神往和“反应”。作者于“文革”串连时从成都到拉萨,徒步5000里,从此开始了几代人的西藏之旅。
目录 通往西藏的未竟之旅
卷首语
引子 命运
第一章 成长
鹿苑
串连
第二章 缘起
山缘
筹备进藏
宣言
第三章 长征
成都到康定
康定到金沙江
金沙江到波密
波密到拉萨
青藏公路
第四章 十年河西
离开北京
青海乐都
离开乐都
第五章 香格里拉
重回高原
走近西藏
第六章 找路
四十不惑
人往高处走
找路的人
第七章 天命
寻源
五十知天命
弹指一挥间
尾声 叶落归根
后记
……
序言 以医学名词为这部纪实作品命名,使人略感意外,也不免悬念。此一“高山反应”,诚为主体的人对于客体的“高山”即西藏为对象的良性互动。非指生理方面,惟在精神心灵——确切而言,此一“高山反应”特指程氏一家四代绵延不绝的西藏情结。
这一情结始于父辈的20世纪30年代。其时,竺可桢先生从南京派出气象学家徐近之,在拉萨建立了西藏第一个气象测候所。竺先生的学生、作者的父亲程纯枢在完成了泰山、华山等高山气象测候台建台任务后,担当了拉萨和昌都各测候所的后方工作。但程先生只在抗战胜利前夕,乘坐军用飞机沿“驼峰航线”俯瞰过喜马拉雅的冰峰雪岭,却始终未能踏上西藏的土地,这位中科院老一代学部委员(即院士),在对高山中的高山的向往和仰望中终其一生。
许多年过去,19岁的程德美和他的兄弟们,借助“文革”串联之机,历时将近3个月,行程约为5000里,在整整一个冬季里从成都到拉萨,把脚步切实地踏在了高原大地上。此举既为消解父辈胸中块垒,也为印证自童年时代起反复呈现的梦中高原,并由此拉开了今生西藏之旅的序幕。许多年过去,旅伴中多了妻子和儿子,程德美一家三口沿着川藏公路搭车进藏。
文摘 有一本叫《正三世书》的命理古籍,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著,有人考证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那大约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事情了。文中有一种推算命数的方法,按那个方法计算,我今生的寿数最短为13年,最长为49年。或是命中自有定数,或是我与西藏的无法诠释的情缘,使我无意中在49岁这一年,在大佛露面的时候走到了鲁沙尔的莲花山下。
1996年夏天,我和我的妻子胖子从北京跑到青海去了,到湟中县鲁沙尔镇那天,正逢藏历第十七“饶琼”火鼠年的六月初七,每年的这一天,塔尔寺都要晒大佛。过去我常到藏区去,见过无数的大佛,也拍摄和经历过许多藏传佛教的仪式,但从来没有刻意去寻找过晒大佛的盛典。那天,我们看见在飞腾的烟尘中数百人扛着卷起的巨大唐卡盘旋在莲花山坡,就象一条奔腾的金龙。不久,在万众的抚摩、祈祷和仰视中,莲花山坡上展开了灿烂的大佛堆绣,我禁不住为其壮丽和神圣而赞叹。
当仪式结束,数千喇嘛和朝圣的人们一齐收卷巨大的堆绣时,三四十米长的丝帘总是遮挡不住释迦牟尼大佛像的眼睛。我看着这种似乎不应当发生的事情,觉得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久后我请教了一位老活佛,老活佛告诉我说:“有一个男人会死”。
我自然地想到自己,那个会死的男人是我吗?那时我还没有看过《正三世书》。在生活中,那些青海朋友中,我第一个去过西藏;第一个结婚,有了儿子;调回北京,退休,抱上了孙子;还想第一个出一本书…也许我会第一个死。
年轻的时候,我忌讳谈论死亡,不是怕死,是觉得不吉利。这些年来,我经历了好多亲人和朋友的生离死别,但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死,总觉得我离死亡很远。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天是什么,是命运。但不管今生是乐是苦,只有死了、也就是解脱了,才一了百了,无尽的苦痛却留给了爱我的生者。
后记 原来的书名是“雪地上的脚印”,我想,不管是我走过的路、我一生的痕迹,还是我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都会像雪地上的脚印一样瞬间即逝。书稿完成的时候,小工觉得“雪地上的脚印”不够狠,还是“高山反应”好。他瞬间的反应居然命中我的心底,他确实很了解我。
在小工看来,大概很少有人会像我一样,用几乎一生的时间去热恋和向往那片高原,几乎一生都处在对高原的亢奋之中。其实,许许多多“老西藏”,许许多多用心去感受过高原的人,都有更甚于我的“高山反应”。这两个书名正是两代人对生命的不同理解,我要记述的是生命的过程,而他想到的是人生的内涵。
我不羁惯了,写东西也是信马由缰。尽管自认还算传统,但出书很难,出这样的书更难。我历来脾气急,等不了十年八载。所以依然我行我素,自费印制了上下两集本的《高山反应》,我们把书送给了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看着厚厚的一沓已经印满文字和图片的稿纸,我想,把这几十万字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墓志铭,也是蛮好的事情,定论何必要等到盖棺,评说何必要由别人去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