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 |
 |
|
 |
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页码:19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2771255/9787502771256
·条形码:978750277125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分上下篇,对佛教与伊斯兰教传人中国以及印度教、佛教与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及其本土化的机制和过程作深入的宏观研究。上篇两章探讨佛教与伊斯兰教分别于汉朝和唐朝传人中国及其华化的历程。下篇四章分析东南亚伊斯兰化、郑和在东南亚伊斯兰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爪哇的华裔穆斯林与东南亚本土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 陈达生博士为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和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他的兴趣很广,除了古董收藏之外,他还致力于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历史古城和古建筑之保存与修复的工作。
作者于196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后,获得印度尼西亚政府奖学金进入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国立大学深造,专攻马来与印度尼西亚研究,先后获得该大学的学士、硕士(印尼研究)与博士(历史)学位。
1965年起作者先后分别在新加坡义安学院、国立东南亚研究院以及南洋大学担任讲师、研究员及助理教授。他通晓多种语言包括梵文、阿拉伯文、马来/印尼文、爪哇文、巴达文、荷兰文以及中英文。本书采取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反映作者多样化的学术背景。他出版了以中、英与马来/印尼文撰述的专著十余部及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上篇 中国、印度与伊斯兰文化交流
第二章 文化融合:佛教传人中国
第三章 伊斯兰教人华与汉化
下篇 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
第四章 东南亚伊斯兰化探源
第五章 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化
第六章 郑和与海外华人
第七章 岛屿东南亚华社与伊斯兰教本土化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人名、地名索引
……
序言 经过十多年的争辩后,现在许多学者对文明冲突论,试图强调不同文化背景族群之间的一种较和平的关系。文化接触未必常导致冲突。正好相反,大部分文化交流都无关于政治野心和妒嫉。大部分文化持有者带来其文化价值观,以便他们在外地可以维持其生活方式。同时,他们也借此表达为何他们值得被尊重的原因,虽然他们是外来者。偶尔,他们有机会教导当地人有关他们的文化。有时候,所接触的当地人觉得其文化很有吸引力而愿意接受成为自己的文化。在对外来文化显示浓厚兴趣的地方,这些文化使者成为传教士。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有些很可能会在当地生根,而在赞赏的当地人中以新的方式加以发展。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传教士可能参与也可能没有参与。文化转型必定对改奉教者,甚至周边的社群都产生变化的效应。
文摘 二、元朝政权主导下儒伊关系
蒙古于13世纪、14世纪靠强势的军事力量占领了宋朝、西域、中东及东欧,建立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蒙古帝国。但是原为游牧民族的蒙古大军在文化上却远远落后于其殖民地国家,如伊斯兰古文明的西域和中东的伊斯兰教国家。元世祖忽必烈推翻了宋朝,建立元朝政权(1271-1368年)。作为外来政权的元朝政府,面对如何在汉族的海洋中统治中国的问题:忽必烈从两方面来化解这个棘手的问题。首先,有计划地把西域的回民大量迁移到中国各地,提升他们的社会与政治地位,让他们参加政治,以制衡儒官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压抑汉人,即刻意降低对儒官的依赖。因此,蒙古政权主导了儒、伊第二回合接触的导向。
元朝政权基本上继承了宋朝的政府组织架构,由中书省、枢密院与御史台分别管理政务、军事和监察。可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已不再独导朝廷的统治理念。忽必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因为他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而不限于儒学者,进入政府机构。直到延占二年(1315年)仁宗崇尚儒学,才恢复科举制度,开放给汉人、蒙古人以及色目人。考试内容都是儒家经典。考试以蒙古、色目人为一榜,汉人与南人为一榜。一般情况下,蒙古人考取的机会较大。因此,儒学者被边缘化。元朝政权独爱喇嘛教,而疏远儒释道,但基本上对宗教信仰相当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