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基础化学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农科基础化学 |
 |
|
 |
农科基础化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页码:424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4月
·ISBN:9787304016272
·条形码:97873040162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为了使《农科基础化学》具有远距离教学的适用性,并考虑到教学中因缺乏教学信息的双向反馈而产生的困难,《农科基础化学》力求做到把基本内容的传授、重点难点内容的录像辅导以及实践性教学的可视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全书共包括农科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专题、实验三大部分。
编辑推荐 《农科基础化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基础知识和理论部分
第一章 溶液
第一节 溶液及其浓度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三节 胶体溶液(选修)
第二章 化学平衡原理
第一节 化学平衡
第二节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三章 分析化学基础
第一节 分析化学概述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第三节 滴定分析概述
第四章 酸碱反应与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第二节 水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移动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沉淀反应与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 沉淀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第二节 影响沉淀一溶解平衡的因素
第三节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第四节 沉淀滴定法
第五节 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六节 银量法应用示例
第六章 配位反应与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配位平衡
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 原电池和电极电位
第三节 电极电位的应用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原理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三节 显色反应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九章 pH电位测定法
第一节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
第十章 农业生产中重要离子的鉴定方法(自学)
第一节 阳离子的定性分析
第二节 阴离子的定性分析
第十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及其特点
第二节 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及成键性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选修)
第五节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第十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第一节 碳链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
第二节 碳环化合物
第三节 官能团的分类和命名
第十三章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形象(立体化学)
第一节 碳碳单键的旋转性
第二节 取代基在平面分子中的取向
第三节 分子的不对称性
第十四章 烃和芳香烃的重要反应
第一节 饱和烃(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不饱和烃的化学性质(烯烃和炔烃)
第三节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第十五章 卤代烃、醇、酚、醚的重要反应
第一节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醇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酚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醚的化学性质
第十六章 醛、酮的重要反应
第一节 羰基上的加成反应
第二节 醛、酮的。一H反应
第三节 醛的氧化反应
第四节 醛、酮的还原反应
第五节 醛的歧化反应
第十七章 羧酸与胺的重要反应
第一节 羧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取代酸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胺的化学性质
第十八章 糖与氨基酸的结构及重要反应
第一节 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第二节 氨基酸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专题部分
专题一 蛋白质、酶、核酸
专题二 油脂、肥皂、表面活性剂
专题三 生物碱
专题四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专题五 合成高分子材料
专题六 食品与化学
专题七 农药化学
实验部分
一、实验室规则
二、实验室安全规则和意外事故的处理
三、常用实验仪器介绍
四、实验基本操作
(一)玻璃器具的洗涤和干燥
(二)简单玻璃工操作
(三)塞子的配置与打孔
(四)加热
(五)试剂及试剂的取用方法
(六)沉淀的分离和洗涤
(七)重结晶
(八)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
(九)分析天平简介
(十)滴定分析常用仪器的使用
(十一)分光光度计(72l型)
(十二)蒸馏
(十三)台秤的使用
五、实验
实验一 分析天平的使用
实验二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
实验三 碱灰中总碱量的測定
实验四 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实验五 水的总硬度的测定(EDTA滴定法)
实验六 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測定(KMnO4法)
实验七 铁的测定(吸光光度法)
实验八 苯甲酸的制备
实验九 苯甲酸的重结晶及熔点測定
实验十 乙醇沸点的测定
实验十一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十二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实验十三 有机化合物模型构建
附录
附录一 各章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二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C)
附录三 EDTA螯合物的
附录四 标准电极电位
附录五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C)
附录六 常用的酸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附录七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八 国际原子量表
附录九 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基本单位
附录十 常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常数
附录十一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21世纪将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在科学高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中,化学仍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渗入生物、材料、环保、能源、信息等领域,孕育着新的生机。面向21世纪的农科电大教育,编写一本适合于电大人才培养、符合科学发展的高质量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材是在面向2l世纪的电大教学改革与研究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将原农科体系的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三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农科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本教材既适合电大教学的需要,也适合职大、夜大、业大、函大等培养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为了使本教材具有远距离教学的适用性。并考虑到教学中因缺乏教学信息的双向反馈而产生的困难,本教材力求做到把基本内容的传授、重点难点内容的录像辅导以及实践,陸教学的可视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全书共包括农科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专题、实验三大部分。前十章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每章都提出学习要求并进行小结。正文中排小字的部分为选修内容。专题部分介绍了化学在农业及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实验内容包括了化学的基本操作。本教材采用国务院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采用1990年中国化学会制定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80原则),采用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1990年,科学出版社)。参加本教材编写工作的有:东北农业大学叶非(第十一、十六、十七、十八章,专题四、五、六);东北农业大学刘艳新(第三、六、七、八、九、十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张爱华(第十二、十三章);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周晓俊(第一、二、四、五章);武汉广播电视大学乔斌(第十四、十五章);东北农业大学李冬梅(实验内容);叶非、张爱华合写专题一、二、三、七。全书由叶非(主编)、刘艳新(副主编)修改定稿,并经东北农业大学张桓武教授、张永忠教授审阅。
文摘 插图:

偶然误差又称为不可测误差。它是由某些不固定而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如测定时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的波动、仪器性能微小的变化等。偶然误差的大小和正负都不固定,似乎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在消除系统误差之后,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就会发现偶然误差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即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偶然误差的这种规律性可用误差正态分布曲线表示,图3-2的横轴代表误差大小,纵轴代表误差出现的频率。
由偶然误差的规律性可见,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条件下,随测定次数增加,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逐渐接近于零。因此多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便接近于真值,这也是以算术平均值表示分析结果的理论依据。实验表明,测定次数较少时,偶然误差随测定次数的增加而迅速减小,测定次数大于5次,误差减小就缓慢了,如图3-3所示。因此,在一般定量分析工作中,一个试样平行测定应在5-7次,最少要进行3次。
由于分析人员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误差称为过失。过失不属于误差讨论的范畴。如溶液溅出,加错试剂,看错砝码、读错滴定管读数,甚至记录和计算错误等等,这些都是不应有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