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

2011-10-2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 去商家看看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 去商家看看

 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39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04948616/9787504948618
·条形码:97875049486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Prosperity crisis

内容简介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决策层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正是此前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的美元流动性过剩。危机的蔓延似乎使流动性一夜间转为不足,为了应对危机,即便通胀压力非常大,各国央行仍连续降息,使流动性过剩的隐患依然存在。因而,在目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下,中国及发展中国家被过剩的流动性侵害将不可避免。《繁荣或危机——透视流动性过剩》从全球化的视角探寻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制度根源,以及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机制,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理解,并深入思考中国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刘洁,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博士、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学士。现就职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证券行业工作多年,对国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与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者保护机制等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已发表论文若干。
媒体推荐 书将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放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成因以及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经济环境对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硬约束,提出了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组合建议,特别是对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符合实际,对这个领域的科研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 刘鸿儒
本书是至今所有的“流动性”相关论著中,资料收集最为全面,分析最为深入,观点具有创新性的一本优秀的专题著作。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 吴念鲁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全球以及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对全球以及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 穆怀朋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3 写作思路和逻辑框架
 1.4 结构和章节安排
 1.5 主要创新之处、难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全球流动性过剩探析
 2.1 全球流动性过剩概况
 2.2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缘起
 2.3 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后果
第3章 有关经济体流动性过剩问题概况与应对措施
 3.1 日本1984-1990年流动性过剩的概况与政策分析
 3.2 中国台湾1986-1990年流动性过剩情况下的政策分析
 3.3 英国1982-1990年流动性过剩情况及政策分析
 3.4 流动性过剩条件下若干国家(地区)的经验总结
第4章 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概述
 4.1 对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判断
 4.2 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特殊性
 4.3 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成因分析
第5章 中国流动性过剩外部环境评析
 5.1 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货币化是大势所趋
 5.2 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基础将长期存在
 5 3 中一美独特的共生储蓄消费模式仍将是全球化结构性失衡下的必然选择
 5.4 人民币升值的“硬约束”使中国单纯依赖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面临更困难局面
第6章 中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和建议
 6.1 对我国现行应对流动性政策的回顾和效果评价
 6.2 疏导流动性过剩的基本思路
 6.3 以金融深化促进产业升级是中国应对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战略
 6.4 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解决外部流动性输入的根本之道
附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
序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流动性过剩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过流动性过剩的现象。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全球游资规模不断扩张,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等等。
2007年4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在一夜之间由“流动性过剩”转向了“流动性不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看待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没有深陷危机,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金融市场更多地融人国际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因而,中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仅要解决由内因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也要面对全球流动性过剩向中国输入造成的冲击。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能因为此次危机中一些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清算,就怀疑发展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创新的重要性。

文摘 第1章 导 论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一方面,资产价格上涨,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盛行,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并购基金为首的私募股权基金更是不断刷新募集纪录。全球通货膨胀的隐忧以及巨额的国际资本在各国间的频繁流动,对各网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产生了较大冲击,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各国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同样也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从2003年起房地产价格已经连续数年快速上涨,中国境内股票价格更是在2006年、2007年两年翻了近四倍,CPI从2007年也开始逐渐攀高,通货膨胀压力已十分明显。流动性过剩伴随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使我国经济存在堕入“泡沫经济”的隐忧,而CPI的逐渐攀高又意味着流动性过剩随时有转化为通货膨胀现实的威胁,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天注。由于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且我国处于一个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以至于从经济学界的研究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政府出台的调控措施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应对策略,而现行的相关政策有效性也越来越不显著,开始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特别是自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全球流动性过剩产生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全球流动性突然由过剩变为不足,全球资本市场开始“走熊”;另一方面,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开始进一步暴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有转化为现实之嫌。在此背景下,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纷纷启动向金融市场注资、降息等救市行为,显然是在权衡保经济增长和保价格稳定的政策目标中选择了后者。但从政策的效果来看,这些政策在应对危机方面如杯水车薪,而从增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的趋势看,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将雪上加霜。这些政策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应对通货膨胀的难度,甚至可以说危机未除通货膨胀已至,全球流动性过剩由此又有了更为复杂的特点。

后记 生活在平淡与感恩的世界
街上的树发出了嫩芽,徐徐的风有了一丝暖意,昨天甚至下了一场久别的小雨。又一个春天来了。春天让人感到舒展,春天让人走在路上的脚步是轻快的,春天让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这样一个暖人的春天,我的博士论文也画上了句号。此时,欣慰之情油然而生,但回首求学的艰辛路程,内心更多的是感慨和感激。
我要衷心感谢吴念鲁教授。还在20世纪80年代我读大学本科期间,吴老师就是我所仰慕的国际金融专家,那时我就经常从《国际金融研究》中阅读学习他关于国际金融方而的论著。当我有幸成为吴老师的弟子时,深感人生之幸运。吴老师治学严谨,笔耕不辍,他宽以待人、豁达开明、淡泊宁静的情操时时感染着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提纲到最终完成,吴老师始终积极鼓励我,时常督促我,悉心指导我,甚至在身体有恙之时,仍逐字逐句地审阅我的论文,从论文结构到文字把握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吴老师对我传道、授业、解惑之总是我终生难忘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