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
 |
|
 |
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3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7810649175
·条形码:97878106491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成语文化书系
作者简介 徐大晨,资深编辑,1995年毕业于旨都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初,徐大晨生于北京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家庭。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作者对艺文传媒行业的喜爱与敏感,大学尚未毕业之时就初露头角,担任了《中国策划大百科》的编委,并担纲《中国策划大百科·大众传媒策划篇》主笔;10余年的职场生涯中,先后在《中国广播影视报》、《卫视周刊》、《生活月刊》等多家传媒任主编、首席编辑,并曾为《新华社图片周刊》、《青年时讯》、《金融时报》、《文明》、《平安》等刊物撰稿。
编辑推荐 中国饮食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印迹。“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茹毛饮血”反映的正是人类还不会使用火时的饮食状况,这条成语至今仍用柬称谓蒙昧野蛮的生活状态。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与中华民族历史同步的中国饮食文化,对于成语的形成与使用无疑是具有极大影响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汉语成语中有所反映——从生食到熟食,从炊具到餐具,从便饭到筵宴,从主食到副食,从正餐到小吃,从荤菜到素菜,从飞禽到走兽,从五谷杂粮、鱼鳖虾蟹到瓜果梨桃、油盐酱醋,从和尚喝的腊八粥到道士服食的金丹,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到必须细细品啜的茶……都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层层积淀。本书对于这429条成语穷原竞委,目的是与读者朋友一起,在深入了解这些成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由于与酒文化有关的成语另有专著,本书就不再收录了)。
目录 总论引食文化与成语
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从生食到熟食
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饮食男女/4 饥不择食4/ 腥臊恶臭/4 茹毛饮血/5 生吞活剥/5 食肉寝皮/5
食生不化/6
……
文摘 书摘
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地球上曾经有过的一切动物以及现存
的一切动物,都必须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命、繁衍种群,人类也不例外。为了
充饥,我们的祖先与其他动物一样,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
生食。这种状态,叫做“自然饮食状态”。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史前的蒙
昧时期。
火,使人类的饮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最初也
是惧怕火的。但是,由于雷电等原因引发的森林火灾,使人们偶然吃到了被
烧烤过的鸟兽,感到它们的滋味要比生食鲜美得多,而且肉质也变得柔软多
了。无数次这样的经验,使得人类由惧怕火变成有意识地保留火种;继而,
人类又发明了“钻木取火”和“凿石取火”的方法,火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要素。
火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以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结束了,人类的饮食文
化史揭开了第一页。
把猎获的禽兽鱼虾直接放到篝火上烧烤,是最原始的烹饪方法。这种烹
制熟食的方式,至少持续了一百几十万年。陶器的发明,使人类的饮食文化
更上了一层楼。人们可以在陶制的器皿中烹煮肉类,也可以煮谷类、煮蔬菜
,从而出现了新的食物和新的饮食结构——不仅有了粥、糜,还可以把谷类
与肉、菜混合在一起煮。后来,随着炊具的发展,“蒸”法继“煮”法出现
,人类的饮食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不过,人类刚开始吃熟食的时候,只“烹”新石器时代·夹砂灰陶绳纹
鬲而不“调”,仅仅是把食物烧熟、烤熟、煮熟、蒸熟,没有调味品。后来
,生活在海边的先民们,偶然把食物放在海滩上面,沾上了一些盐粒;这样
的食物烹熟之后,味道分外鲜香可口。由此,人们开始揣摩盐与食物的关系
,有意识地在烹制食物时放入一些盐来调味。一个名叫“宿沙氏”①的人发
明了烧煮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这是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人类的食物
多样化了,饭与菜有了区别。在人类的饮食文化史上,食盐的使用是继火的
使用以后又一次重大突破。至此,“烹”(烧煮食物)与“调”(调和滋味)共
同构成了饮食文化的主体。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当人类刚刚从树上下来的时候,当人类刚刚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虽然
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但仍处于野蛮状态。有的人类学家把这个时期的人称
之为“裸猿”。与其他猿类一样,裸猿们辛辛苦苦地四处寻觅可吃的东西,
借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