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悬棺研究:中国悬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2011-10-2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悬棺研究:中国悬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去商家看看
中国悬棺研究:中国悬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去商家看看

 中国悬棺研究:中国悬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基本信息·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0840035/9787560840031
·条形码:97875608400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悬棺研究:中国悬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悬棺葬是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中实施的一种奇特葬式,在我国的福建、江西、浙江、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市、自治区,广泛流传。这种葬式是将盛放死者的尸体的棺柩,升置到人迹罕至且山青水秀的悬崖峭壁上去。为什么要实施悬棺葬?棺柩中躺的是什么人?在二千多年前科学不甚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将棺材放置到那么高的悬崖上的?这些迷在《中国悬棺研究:中国悬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一个个被揭开……
编辑推荐 《中国悬棺研究:中国悬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由“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资助。
目录

关于悬棺的研究与论著(代前言)
一、研究情况
二、论著情况

第一章 悬棺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丧葬与社会发展
一、丧葬反映经济情况
二、丧葬反映科技水平
三、丧葬反映生活情况
四、悬棺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节 与丧葬有关的观念
一、重视丧葬的基础是认为“灵魂不死”
二、“孝道”是旧礼教的重要内容
三、安排死后生活原则——“事死如事生”
四、丧葬礼仪等级森严
五、丧葬礼仪的稳定性
六、葬地的风水
第三节 丧葬简说
一、丧葬过程
二、丧葬的旗幡
三、丧葬的服饰
四、丧葬期间的佛事
五、少数民族的葬仪特点
第四节 葬具
一、棺椁
二、墓碑
三、墓志
第五节 各种葬式介绍
一、土葬
二、火葬
三、水葬
四、树葬
五、天葬
六、二次葬
七、悬棺葬
八、瓮棺葬
九、屈体葬
十、割体葬
第六节 丧葬改革
一、简化礼仪
二、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三、既要善待死者,更应善待生者
四、应慎重建设仿古园陵
第七节 悬棺正名
一、古籍上悬棺的名称
二、研究者对悬棺的称呼
三、名正言顺

第二章 各地悬棺
第一节 福建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福建省悬棺的情况
第二节 江西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江西省悬棺的情况
第三节 浙江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浙江省悬棺的情况
第四节 湖南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湖南省悬棺的情况
第五节 湖北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湖北省悬棺的情况
第六节 重庆市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重庆市悬棺的情况
第七节 四川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四川省悬棺的情况
第八节 贵州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贵州省悬棺的情况
第九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悬棺的情况
第十节 云南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云南省悬棺的情况
第十一节 广东省的悬棺
一、古籍记载
二、广东省悬棺的情况
第十二节 其他地区的悬棺
一、台湾高山族的崖葬
二、陕西省有无悬棺
三、安微省有无悬棺

第三章 悬棺源流
第一节 悬棺起源
一、悬棺发源地——武夷山区
二、悬棺的族属
三、悬棺起源的原因
四、悬棺是丧葬传统思想的产物
第二节 悬棺的传播——民族迁徙
一、悬棺传播的指导思想
二、民族迁徙说的主要内容
三、重视各地悬棺间的内在联系
四、关于民族迁徙说的一项重要新成果
五、悬棺内高卧的是什么人
六、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同时施行其他各种葬俗
第三节 悬棺年代
一、武夷山地区悬棺的年代
二、五溪地区悬棺的年代
三、峡江地区悬棺的年代
四、川南地区悬棺的年代
五、其他地区悬棺的年代
第四节 悬棺葬的葬地、葬仪、葬具和随葬品
一、悬棺葬的葬地
二、悬棺葬的葬仪
三、悬棺葬的葬具
四、悬棺葬的随葬品
第五节 与悬棺有关的几个问题
……

第四章 悬棺升置技术研究
第五章 悬棺仿古吊装
尾声
谢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陆敬严教授是机械设计专家,治学严谨,富有开拓精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科技史,特别是古代机械史的研究工作。他曾主持的中国古代兵器研究、悬棺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成绩斐然,多次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奖。李国豪、谭其骧、胡道静、陈从周、袁运开诸位师长和我都曾参加过这些研究课题的鉴定会,大家十分赏识这位勤奋的后生。
1991年3月陆敬严教授突患脑瘤,虽经切除手术抢救,未能根治。1995年又住院一年,手术治疗,但仍有半肢瘫痪情况,后遗症严重。但他仍然坚持学术研究,不断探索。1996年,他又踏上考察古代丝绸之路的征程。1998年他邀请胡道静、袁运开和我参加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古代机械复原研究”课题鉴定会。他那坚忍不拔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此后,他在大陆和台湾都有科学著作出版。他的《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一书获得上海市优秀图书(1999-2001年)二等奖。2006年他又因肠癌住院进行手术和化疗,身体状况十分衰弱。但他百折不挠,仍然申请并获得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科技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撰写《中国悬棺研究》一书。为了准确地撰写该书,他不顾衰弱之身,再次亲临当年悬棺吊装场地。现在陆敬严教授已经如期完成了撰写工作。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20年前,陆教授为了研究中国悬棺,向美国的“中国改革与开放基金会”申请资助,邀我为推荐人之一。我感到被称为“千古之谜”的中国悬棺,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旅游业界已有相当影响,开展该项研究对于民族学、考古学、科技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是应该支持的。
悬棺所在地,大多是山清水秀之处,但要跋山涉水,前往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当年陆教授正当壮年,他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目共睹;他提出的研究重点和方法,也是正确的和切实可行的。他在获得美国基金会的资助后,就组建了一个多学科参加的强有力的科研班子。他们对全国广大地区的悬棺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适当地点进行悬棺吊装试验。科研班子科学地总结出悬棺的起源、传播和举升放置的规律等。1989年9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陶亨咸院士主持的悬棺课题评议会上,该项研究获得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电视、广播、报刊杂志都详加报道,引起巨大反响。20年来,我一直感到一本关于“千古之迹”悬棺的专著早该出版了。现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弘扬,陆敬严教授的《中国悬棺研究》的出版,正当其时,令人欣慰。
文摘 插图:


魏晋之后,“风水”说、“相地”说的发展更加深入和具体,尤重山川的形势,如山脉的位置、水流的方向、林木的荣枯等,讲究所谓地形之“气”,要求“山气刚,川气柔”,“刚柔相荡,而地道立矣”(《葬经翼》),意谓山川和谐,才是上上大吉,这可视为选择阴宅的总原则。堪舆家还对山势水形规定有标准,说明了各种情况有各种后果,在山水相悖之处误定阴宅,就会大祸临头。
古代“风水”说,对丧葬有很大影响,许多帝王也乐此不疲,如明十三陵地址的选定,屡经周折,最后是明成祖朱棣亲自考察后才确定的。
另据《清稗类钞·方伎类》的记载,在河北遵化的清朝皇室墓地东陵地址,也是清朝开国皇帝顺治亲自选定的。据说顺治狩猎至此,看到有“凤翥龙蟠”之势,顿生喜爱,环顾四周,惊叹日:“此山王气郁葱非常,可为朕寿宫。”言毕取出佩鞣掷之,谕侍臣日:“鞣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臣遵其旨,遂营东陵,并引来群臣一片颂扬,有的清儒还附合大清江山能延祚二百多年之久,与东陵风水好有直接关系。
纵观历史,可知风水说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所宣扬的用选择宅地来避祸求福的方法,迎合了人们的心理,也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一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青睐,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风水”说还在一些地区流行,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3.悬棺葬地是“风水宝地” 悬棺葬地不可避免地有着“风水”说的影子,绝不能武断地认为二者无关;但另一方面,“风水”说对悬棺葬地选择可能影响并不很大。这是因为悬棺出现之时,正值风水说形成、发展的早期,悬棺的主人又属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并可能没有文字,受汉族影响有限。因而可以认为,起码在开始时,悬棺葬地的选定,迷信的成分并不很多。
后记 关于本书的编写工作,说来话长。我这一辈子似乎乱了套,童年和少年时代应说颇为顺利,等到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倒霉”了。先是进修一年,而后又调去参加“四清”两年多.好容易讲课了,头一遍课还未讲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整天改造思想,忙于“斗、批、改”,我自嘲自己是三十岁的“凡人”。紧接着又去五七干校“锻炼”,一去三年半,学制比研究生长得多。一度心情十分郁闷,哀叹“今生何处可抛头”,感到自己是四十岁的“老而不死”。等“文革”结束.我却一无所成。可谓“多经磨难忆少年,犹有轻狂意未甘”,一心只想着把失去的光阴抢回来。于是我一面教书,一面读书,一面搞科研。我说自己五十岁又“返老还童”了。也确实干了几件事,悬棺研究就是在那时完成的。但现在看来,当时把“弦”绷得太紧了,总感到“马欲驰骋精骨瘦,人未腾跃白发生”。这样干活当然难以持久,于是到六十岁时就病弱缠身。但所幸自己“痛定心思仍堪用,劫后肝胆尚留丹”,并未成为“行尸走肉”。今年我正好七十岁,虽已在“苟延残喘”,而这本书就是这么“喘”出来的。当然说我苟延残喘未免有些夸张,说不定喘来喘去还能“喘”出几本书来。这也因为我还有一些耕耘的果实有待收割。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向主张:“未闻收获,先问耕耘”,相信下了大的功夫精耕细作,一般总会有好的收成。因此我特别重视耕耘,自忖这种工作态度是正确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