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陈从周传 |
 |
|
 |
陈从周传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807405580
·条形码:97878074055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8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陈从周传》内容简介:陈从周(1918-2000),名郁文,号梓翁。一代园林艺术宗师,学界硕儒。一生挚爱中国传统文化,集园林、建筑、诗文、书画、昆曲、鉴赏等艺术于一身,博大精深。他是把中国园林之美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其创立的园林学理论是继明代计成之后的又一座高峰,被誉为中国现代园林学之父。
《陈从周传》是陈从周最后的入室弟子遵其遗愿,耗时十年完成的著作,是中国第一本园林学家的传记。
痴情一山一水,钟爱一草一木,园林是陈从周的灵魂,是他的生命与思想。他,是为园林而生的。
作者简介 乐峰,字慧僧,号梁溪老农,祖籍江苏无锡,1963年出生予上海。为陈从周先生最后的入室弟子,其书画与园林诸艺术深得其真传。
1984年,曾在上海成功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此后又在全国各地及日本举办了十余次个人书画作品展,作品被海内外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
著有:《墨林新境》《乐峰书法作品集》《书缘——乐峰书法作品与论文集》《实用书法要义》等近年来,主持设计了十余处园林及景观,且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编辑推荐 《陈从周传》:一代园林宗师 世纪人文巨匠
目录 序贝聿铭
[一]游湖少年
[二]故乡情浓
[三]遨游书海
[四]结缘丹青
[五]负笈之江
[六]爱侣蒋定
[七]恩师张大干
[八]情系徐志摩
[九]任教与深造
[十]从师游学
[十一]艰辛踏勘
[十二]《苏州园林》的问世
[十三]《苏州旧住宅》的问世
[十四]拙政园及其修复
[十五]网师园情结
[十六]扬州揽胜
[十七]扬州园林与住宅
[十八]明轩——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十九]相知贝聿铭
[二十]魂系西湖
[二十一]钟情宝塔
[二十二]终身惦念雷峰塔
[二十三]赤子乡情
[二十四]咏美故乡
[二十五]豫园新生
[二十六]心系南北湖
[二十七]园林古建筑的守护使者
[二十八]以园为家 再铸辉煌
[二十九]中国园林学的开创与发展
[三十]呕心沥血育桃李
[三十一]殷切寄语
[三十二]咏赏与回忆交织的旅途
[三十三]广博抒情的诗文
[三十四]园林通曲
[三十五]书画双清开新境
[三十六]谈笑有鸿儒
[三十七]忘情于艺术与营造的一生
陈从周年谱简编乐峰
后记一 陈胜吾陈馨
后记二 乐峰
……
序言 陈从周先生,中国园林艺术之一代宗师,仁人君子,吾之挚友。吾与从周初识于二十世纪之七十年代,恨相知晚也。每每聆听从周说园林、议建筑、谈评弹、论昆曲、甚为投机、畅须教益。得此知己,吾欣慰不已。
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七十年代,吾力荐从周来美协助纽约明轩之建造,后又特邀陈君北上出任香山饭店工程之园林顾问。从周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从周著书多卷,其所著《说园》为中国园林之经典著作而享誉世界,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之精髓,功德无量。
从周待人诚恳,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吾旅居海外多年,彼此重神交而贵道合,不易也。从周几次携我重游苏州,与江南文人墨客谈天说地,共叙乡情,其情其景,至今难忘。今吾受苏州老家特邀设计苏州博物馆,可惜从周已先我而去,每每以缺之教益为憾。
从周弟子乐峰先生今著此书以纪念恩师,从周爱女胜吾请我为序。三言两语,寄语陈君,聊表寸心。
文摘 插图:

白天,登高鸟瞰洞庭,湖水正如《岳阳楼记》中模样:波澜不惊、一碧万顷,远处君山缥缈,像画中山水,风帆点点,也像画师兴之所至,点染在洞庭这块硕大的画布上。极目望去,一个美好世界尽收眼底。他想象着狂风巨浪来时,洞庭湖如何动荡不安,岳阳楼又如何在闪烁的波光中一隐一现。
他不由吟起杜甫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显然,杜甫被登楼所见到的景象打动了。范仲淹想必也是为登楼所见到的万千气象所打动,于是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奇想。如果没有这个岳阳楼呢,则可能一切都谈不上了。
人们游历名胜,登楼远眺,往往会经历一番精神上的洗礼,园林、古建筑陶冶人的性情,给人诸多联想、神往和启发。这些古建筑,价值可真不菲。
为了研究它们、保护它们,陈从周的足迹遍及中华大地,无论什么地方的名园、古建筑,只要需要他,他马上欣然前往,去抢救、去规划、去设计、去指导。他以此为己任,这已成了他的习惯,成了他的生活。他提建议或直接参与的园林名胜的规划修建,大大小小简直已数不清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年轮飞度,两鬓已斑白,他还要继续这样做下去,因为平生抱负正在实现,年华没有虚度,他感到值得,感到欣慰。
夏日的清风掠过水面,轻波在荡漾。他心里像洞庭水一样澄碧、安详。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人认为它的蓝本是北京的恭王府,也有人考证认为是南京的随园。另一种说法是圆明园。这是红学界多年来十分热门的话题。
在漫长的历史中,恭王府经历了几多风云变幻;虽然一度小颓风范,但一直得以保存较完整的原貌。很早以前,陈从周读英国出版的奥瑞德·瑟瑞(Orvald Sirien)所著的《中国园林》,见到其中刊有恭王府的照片,楼阁山池,水木明瑟,洋洋大观,便生出神往之意。以后,他多次涉足其间,进行考察。
1961年冬,他在北京编《中国近代建筑史图集》的时候,曾与何其芳先生、王昆仑先生、朱家浯先生等人一起调查恭王府,留下很深的印象。
1978年,他赴美国营建“明轩”,后经瑞士回国,在北京逗留了几日。当时,他的好友、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正住在恭王府的“天香庭院”里校注《红楼梦》,他特地邀请陈从周再实地查勘一番。
后记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我们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九个年头了。
父亲一生视中国文化为生命。他毕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不管自己身处何种逆境、困境,他都丝毫没有放弃过对自己所钟爱的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的追求和探索,一生沉醉于其中。
父亲常说:“我是中国人”,“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中国文化,生存环境。”他不排斥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甚至会去研究;既做小桥流水,也铺大草坪。但他始终以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为自己治学的根基,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艺术为己任,为自豪。
父亲一生恪守着中国文人的准则。他淡泊名利,光明磊落,不迎市侩,嫉恶如仇,仗义直言;他重情、重义、重人品,以仁善待人、待物、待事,尊老爱幼,扶弱助贫。
父亲的事业,离不开母亲的相助。而母亲几乎没能与父亲分享成功的喜悦,早早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簾青集》就是为纪念母亲的。“五百日膏育莫挽从离,长聚绝深情顾影我何堪;卅余年患难相依算来欢少愁多,此味累君尝久矣。”道出了父亲对母亲的一往情深。
父亲在我们心中是那么的慈祥、善良。他的身传言教,看似平常,却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爱心、恒心,也让我们以平常心理解和对待周围事物。他对我们的教诲,我们终身铭记,并且会以之教育我们的后代。
贝聿铭先生是父亲的老友和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