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蕴禅思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佛蕴禅思 |
 |
|
 |
佛蕴禅思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7806805443
·条形码:97878068054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思想文化资源,是一座尚待开启的无尽宝藏。这是已经点燃了二千五百年岁月的一盏照亮了亿万人心的明烛;这里有开启千秋万代华夏子孙心智的钥匙;这里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生哲理;这里有灵异神奇的人间百态,世事沧桑。《佛蕴禅思》以佛语心法与当代社会相关的十二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平实、内容丰富,有集通俗性、可读性、学术性于一身的特点。读者在阅读中,一定会体味出意想不到的心灵启示,引起无限的遐想和回味,开卷有益,掩卷心得自知。
作者简介 荆三隆,1955年出生于西安市。197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师事高杨先生研习印度哲学。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撰著、合著十三部(不包括两本台湾修订本),参撰、参编述述、教材数十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邵之茜,1963年出生于上海市。198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获西北大学文学硕士。现任陕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合著有《百喻经注释与辨析》、《中国古代文化论稿》、《白话楞严经》等,参撰著述、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十余篇。
编辑推荐 中国佛教思想文化资源,是一座尚待开扈的无尽宝藏。这是已经点燃了二千五百年岁月的一盏照亮了亿万人心的明烛;这里有开启千秋万代华夏子孙心智的钥匙;这里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生哲理;这里有灵异神奇的人间百态,世事沧桑。这本小书以佛语心法与当代社会相关的十二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平实、内容丰富,有集通俗性、可读性、学术性于一身的特点。读者在阅读中,一定会体味出意想不到的心灵启示,引起无限的遐想和回味,开卷有益,掩卷心得自知。
目录 缘起
导论 法海探源
一、佛陀的故事与传说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法与三法印
(二)四谛学说
(三)十二因缘
三、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点
(一)佛教是否认神的宗教
(二)庞大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译典籍最完整、数量最多
四、印度佛学与中国汉传佛教的基本线索
第一章 佛教的修身思想与人格培养
第一节 一心造万法、万法唯一心
一、稚子之智
二、佛祖论心
三、修身之思
第二节 修悟禅观——心灵体验
一、大乘禅观思想
二、“圆觉三观”
三、止、观辨微
四、修心中的“五十禅境”
第二章 生态自然观与和谐社会
第一节 怡情山水间
一、感悟山水
二、珍爱自然
第二节 众生平等与生命成因的理论
一、十二类众生的成因
二、无情有性、物我同一
三、业力不失、因果有报
第三节 独有的生态实践——菩提心是道场
一、素食、戒杀
二、保护生命、珍爱自然
第三章 伦理道德观的铸就
第一节 佛教的人生价值观
一、业报与轮回学说的伦理价值
二、佛家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佛教的伦理原则
一、人世伦理原则的核心——舍身、忍辱、大悲心
二、出世的伦理原则——“人法二空”、涅槃学说
第三节 佛教的伦理实践
一、布施济贫
二、收容孤老
三、临终关怀
第四章 喻理论证方法的启示
第一节 《百喻经》及其他譬喻经典
一、对“六师外道”和婆罗门教的批驳
二、弘扬佛法
三、针砭时弊
四、蔚为大观的比喻故事与经典
第二节 佛典中探究义理的巧喻妙譬
一、《楞严经》妄有若尘的比喻
二、证悟有境界、比喻见差别
三、《圆觉经》犹如贯珠的联喻妙譬
四、《金刚经》六喻
五、《遗教经》“远离”、“精进”、“禅定”的比喻
第三节 独特的论证方法
一、严谨的概念、深刻的内涵
二、条分缕析的论述方式
三、韵散结合的论述形式
四、《楞伽经》喻证佛理的例证
五、佛家论证方法的特点
第五章 行为自律的社会价值
第一节 佛典中关于行为自律的思想
一、忍辱负重心
二、《圆觉经》论“舍爱”
第二节 《楞严经》四戒、十业、六报的戒持
一、四戒
二、十业
三、六报
第三节 佛家的律学
一、佛律根植东土的思想基础
二、唐代律宗的建立
三、律学与当代社会
第四节 佛教自律思想的制度保证
一、出家受戒
二、寺院“清规”
第六章 处世和交往的行为准则
第一节 佛家与世俗社会
一、人皆平等的处世理念
二、喜舍善施的交往准则
三、佛家处事观的现实意义
四、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联系
第二节 佛教独有的处世方式
一、居住与修行的场所--伽蓝与道场
二、汉地佛教的四大节日
三、佛教往来中的礼仪
第三节 佛教信仰境界中的交往关系
一、佛世界
二、众菩萨
三、十大弟子
四、罗汉
五、诸天善神、天龙八部
第七章 精进不止的求索精神
第一节 西行求法与东渡弘法的高僧
一、十四载求法的高僧法显
二、中国佛教的杰出代表玄奘法师
三、魂兮扶桑的一代宗师鉴真
第二节 佛教的精进理论与基本内容
一、超越世俗
二、精勤探索
第三节 大乘经典中的精进思想
一、《四十二章经》要义
二、《楞伽经》中的修悟三境界
三、《百喻经》劝人进取的故事
四、《金刚经》破一切相的菩萨道
五、大乘经中精勤勇进的修证实践
第八章 独具特质的语言观
第一节 佛家语言观的主要特质
一、“假说”与超越
二、重视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语密”与“真言”
四、“慎言”、“察言”、“戒言”
……
第九章 教育思想与治学理念
第十章 灵民神奇的宇宙观
第十一章 海涵地负、穷究义理的思辨
第十二章 佛教的政事观
……
文摘 第一章
佛教的修身思想与人格培养
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品性、才情、人生态度、心理素质、延年益寿等,所涉衣食住行、利禄功名、酒色财气、生老病死,十分广泛。
诸如在品性上,对于年轻气盛,血性方刚的人,要用柔和来调养,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使人明白上善若水,水滴穿石,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对于行为顺意,恣情妄行之人,要开导其知规则、懂进退,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花不知时节,则发之早衰,人不知约束,则必致灾祸。对于患得患失、心胸狭隘的贪利之人,就要阔其胸怀,懂得所谓“舍得”的人生道理。不“舍”者,则不“得”。两利相权有取舍,鱼与熊掌难兼得,两害相衡取其轻,逢凶化吉转为安。激发其高尚的志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志存高远,必定神清气闲。至于平庸散漫、自暴自弃的人,则用良师益友来影响他,领会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之路自己走。一分汗水,换一分收益,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知晓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天意”,从而振奋精神,去迎接人生风雨后的那一道彩虹。
调养气血,修身以自好,近善去恶,福寿以延年。《苟子·修身》日:“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高尚的人,物为我用,低下的人,被利益所驱动,命以物牵。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或富贵通达,一帆风顺,或穷困劳苦,步履艰辛,这是不争的生活现实,但决不是衡量一个人品格高低贵贱的标准。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身处逆境,洁身以自好,通达帝廷,则效命于天下。
后记 2004年,我们就设想完成一本“佛教思想与当代社会”的著述。经过两年来的准备和撰写工作,现将这本小书呈献给长期以来给我们以极大鼓励和鞭策的读者。
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十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给予热情帮助的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同仁们致以衷心地感谢。责任编辑社长兼总编李丽玮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做了许多工作;总编办的邓积仓先生给予我们的工作以极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