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 |
 |
|
 |
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53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307040662
·条形码:97873070406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2003年11月29日是武汉大学建校 110周年纪念日。从最初的湖北 自强学堂,到今天一所完全意义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武汉大学走过了110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谱写了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
媒体推荐 序
2003年11月29日是武汉大学建校1lO周年纪念日。从最初的湖北自强学堂,到今天一所完全意义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走过了110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谱写了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
武汉大学诞生于清末救国图强的时代洪流中。从那时起,无数先贤站在时代前列,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以弘扬学术和培育英才为宗旨,自觉肩负起引导社会的历史使命。“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应办成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这几乎是一代又一代武大人永远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翻阅武汉大学凝练厚重的历史,这里曾有灿若星辰的名人名师。他们关爱武大,理解武大,献身武大,用卓越的智慧铸就了武汉大学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塑造了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也开启了武大学子的心智。他们是一群精神火种的播撒者,是一群引领学校前行的探路人,正是在他们的薪火相传下。武汉大学一直绵延着不熄的文明之光,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校风。
人类永远需要引领自己前行的精神导师,一所大学也决不能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支撑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这些名人名师在武大的演讲,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和睿智的思考,表达了高尚、深远的教育理念,早已成为鼓舞一代又一代武大人追求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它们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编辑出版《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正是希望从这些名人名师的深刻思想中吸取营养,努力实现武大人创办一流大学的理想。
经过110年的发展和合校3年多的资源整合,我们的学校进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武汉大学将担当什么样的历史重任,实现什么样的办学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个武大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将用什么样的精神和文化来凝聚人心、教育学生?这个问题又一次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选编出版这本《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代表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体现了文化精神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校文化精神是一个不断积累与传承的过程。就我个人的体会,武汉大学文化精神的特点是“求异”,也就是求不同。它体现了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务实、拓新的学术精神和自强弘毅的道德风貌。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我理解,和,就是人和,也就是和睦、和谐、和美、和为贵,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包融的精髓;不同,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是、求真、求发展。“和而不同”四个字,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用它作为武大精神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凝聚学校的人才和队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今天的武汉大学离无数先贤的理想还有差距。我们正视这些差距,并将努力缩小差距。武汉大学是国内外少有的高水准办学平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科研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校友资源和海内外社会资源。我深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校风,具有开放的头脑,制定开明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实现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和提升,就一定能够实现无数先贤的理想,将武汉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编辑推荐 2003年11月29日是武汉大学建校 110周年纪念日。从最初的湖北 自强学堂,到今天一所完全意义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武汉大学走过了110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谱写了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
目录 序
前言
名人篇
陈独秀
新教育的精神(1920年2月7日)
我们为什么要做白话文?(1920年2月12日)
……
文摘 书摘
周恩来,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13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17年9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4月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成为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1920年冬至1924年夏,先后到法国、德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回国。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等职。长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至1938年期间曾三次亲临武汉大学演讲,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号召广大青年师生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1938年4月至9月,与邓颖超从汉口移居珞珈山一区27号,在这里领导武汉军民抗战,并会见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1948年9月后,参加指挥辽沈、淮海、天津三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54年后,任国务院总理,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在中共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
(1937年12月31日在国立武汉大学的演讲)
根据今天抗战的形势,我们来说一说目前青年的环境。
今天,无疑是个变动的战斗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时代。敌人要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子子孙孙都做亡国奴。我们要求生路,便只有抗战,便只有坚持抗战到底。这时代是战斗的,这时代不能与过去“四”、“五卅”、1925年大革命时代相比。过去是对内的局部的政治斗争,这一次却是对外的全面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抗战。现在是整个被压迫、被屠杀、被奸淫、被侵略的中华民族的人民起来反抗的时候,所以现在的形势全变了。在国家环境整个的变动下,青年在这时代里所占的地位是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如今我们青年再不能如过去那样地学习、找工作、结婚……再也不能依照平常的生活秩序过日子了。战争了。我们再不能安心求学了。文化中心的京、沪、平、津、粤、汉,已去其四;后方的学校,也多半停了课;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飘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然而我们应该骄傲,应该自豪。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庆幸恰好生活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