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旅德追忆:20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精装) |
 |
|
 |
旅德追忆:20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精装)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86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ISBN:7100031796
·条形码:978710003179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20世纪近50位中国留德学人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在德国苦乐参半的留学生涯,反映了他们从多种视角所看到的德国在20世纪所走过的曲折而不平凡的道路和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有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大学教授、工程师、医师、外交官员、作家、音乐家、美术家、戏剧学家、新闻记者、经济专家、企业家等。内容涉及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哲学、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宗教以及风土人情。书前数十幅以历史题材为主的珍贵照片还为读者阅读本书提供了有关德国历史与文化的背景材料。本书对有兴趣了解中国留德学人的历史和20世纪德国社会风情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不同时代中国留德学人的爱国精神,记录下他们在旅居德国期间的珍贵经历,介绍他们在促进中德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帮助读者从不同视角了解在当今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德国在20世纪所走过的曲折而不平凡的道路,以及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组织编写这本反映20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人旅德生涯的回忆录。本书对有兴趣了解中国留德学人的历史和20世纪德国社会风情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目录 序言 路甬祥(1)
编者前言 万明坤 汤卫城(3)
第一部分20~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
l、旅居德法的青年周恩来 勤 文(3)
2、将军留学生朱德 许先春(21)
3、留德散记——内卡河畔与海德贝格记事 冯 至(33)
……
文摘 书摘
二、特殊方式的勤工俭学
周恩来到欧洲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两年多,原以为经济和社
会秩序早已恢复,不想,在巴黎和伦敦所看到的却是“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
的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生产缺乏,生活窘困”,“人民饥寒失业
交困于内外”。在巴黎、伦敦市面上,“虽然繁华远过东亚”,但是煤、电
、面包、糖等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失业人数更是惊人,仅苏格兰-地就超
过百万,而且大多是有文化有技能的人,他们的技能甚至超过我国专科学校
毕业生,有的失业者竟是来自文化高的中产阶级。这种情况给中国旅欧学生
带来极大困难,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在法国的2000多名留学生中,几乎有三
分之二的人无工可做,只靠华法教育会发给的微薄救济费维持最低生活。即
使找到工作也往往是那些重、累、脏,当地人不愿干的工种,工资也比当地
工人低得多。不能“勤工”,也就无法“俭学”,旅欧学生的处境实在艰难
。
周恩来算是幸运的。1921年1月5日,他和同学李福景穿越英吉利海峡,
从巴黎来到伦敦,又由伦敦转到物价较低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报考爱丁堡
大学。这所学校很快就同意接纳他们,而且只考英语,其他科目一律免试,
但是新生要到9月才能人学。周恩来决定返回巴黎等候,因为巴黎的生活费
用比英国低得多,在巴黎,一个月只需40多元中国币,而英国则需100多元
。同时旅法的留学生多,仅南开学校的就有20多人,他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中
国留学生。他在英国只停留了5个多星期,3月中便回到巴黎,住在华人比较
集中的拉丁区补习法文,等候爱丁堡大学的入学通知。他没有想到在巴黎几
个月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上大学的初衷,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考察社
会问题之中。他还积极参加旅法勤工俭学生争“生存权”和“求学权”的斗
争,以及旅法华人反对“中法借款”的斗争,写出了《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
波澜》、《旅法华人拒绝借款之运动》、《中法借款之又一黑幕》等一系列
文章,都在天津《益世报》上连续发表。他再也没有到爱丁堡大学入学,也
没有进别的大学。他为自己创造了一种特殊方式的勤工俭学:在“社会大学
”中考察各种社会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撰写文章。
在欧洲几年中,他为天津《益世报》撰写了近百篇文章,这是他“俭学”的
成果,也是他“勤工”维持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