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贵州地理志 考释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明史·贵州地理志 考释 |
 |
|
 |
明史·贵州地理志 考释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221081360
·条形码:97872210813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历史人类学典籍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明史·贵州地理志 考释》内容为:该书除了订正《明史·贵州地理志》记载的失误外,还将原文逐句翻译为现代汉语,以利今天的读者使用。在体例上也有创新,开辟了“说解”栏目,集中讨论明代贵州各府、州、县,土司和卫所的来历、特点、山川形胜和治乱轨迹,使今天的学人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明代贵州各地的特点,有助于正确理解《明史·贵州地理志》原文的记载。应当看到包容在“说解”中的这些亮点,不少可以独立成篇,写成一篇精彩的沿革地理志专论,但这样的亮点在全书中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融为一体,使读者不仅能够看到《明史·贵州地理志》的失误,还能从中获得史实考订的切身感受,从中获得启示和联想。就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不仅是一部校释之作,更是一部历史地理考订的成果总汇。今天的读者不仅可以通读全书,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分门别类地逐项查检,从而获得有关明代贵州有关历史地理的正确认识。因而这也是一部继往开来的过渡之作。通过该书这座桥梁不仅可以获得新的启示,而且还可以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由此而获得新的历史地理志的研究范畴。
编辑推荐 《明史·贵州地理志 考释》为历史人类学典籍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代总序
序言
校释凡例
第一编
总叙
第二编
贵阳军民府
新贵县贵定县
开州广顺州
定番州(上)
定番州(下)
第三编
贵州宣慰使司
第四编
安顺军民府
镇宁州
永宁州
普安州
第五编
都匀府
麻哈州
独山州
第六编
平越军民府
清平卫兴隆卫
黄平州
余庆县瓮安县湄潭县
凯里
杨义长官司
第七编
黎平府
永从县
潭溪八舟
洪舟泊里
曹滴洞
古州
西山长官司
新化
湖耳
亮寨
欧阳
中林验洞
赤溪浦洞
龙里长官
第八编
思南府
安化县蛮夷长官司
婺川县
印江县
沿河佑溪
朗溪长官司
第九编
思州府
都坪莪异溪都素
施溪黄道溪长官司
第十编
镇远府
镇远县施秉县
偏桥邛水十五洞
臻剖六洞横坡长官司
第十一编
铜仁府
铜仁县
省溪提溪大万山
乌罗
平头著可长官司
第十二编
石阡府
龙泉县
苗民长官司
葛彰葛商长官司
第十三编
龙里卫
新添卫军民指挥使司
安南
威清
平坝
毕节
赤水
敷勇
镇西卫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这套丛书虽然以历史人类学命名,但读者即将看到的决不是枯燥无味的纯理论推导,或者仅是吹毛求疵的字词校释,而是几乎可以触摸的历史文化事实再现。在历史人类学看来,历史事件虽然永远不可能重复,但孕育历史事件的文化却从来不允许中断。历史事件不仅专属于古人,也影响着今天。因而,淹没在尘埃中的历史事件,今天的人照样可以真实而全面地认知和理解,也可以和古人一道分享。当然,要完成这样的研究使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绝对需要严谨的学风,缜密的理论推导,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避艰辛的执著追求。读者在这套丛书中将感受到的,正是我们多年默默无闻探索的成果,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遥远历史的生动再现。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是希望使传统史学与时俱进,获得新生。历史人类学需要做的事,仅止于丰富和完善世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以利史学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学需要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规范。这是一个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跃迁过程。
文摘 第一篇明代贵州行政建置总说
明代时全国总计只有十三个行省。在这十三个行省中,贵州省辖地最小,统辖居民人数最少,财政最贫困。明廷之所以要建立贵州省,并不在乎经济利益的需要,完全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明史·贵州土司传》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明太祖告诫臣下说:“霭翠辈不尽服,虽有云南不能守也。”足证设置贵州省完全是为了牢固镇守云南的需要。至于为何在云南置省,又为何一定要死守云南,明代典籍并未作正面的说明。因为这在当时还属于需要保密的核心决策内容,但结合云南的战略背景和已有的历史事实,答案仍然不言自明。宋代以前的历代王朝,都把云南作为蛮荒之地对待,只是略加羁縻而已,并未在云南设置过规范的行政建置,当时的中央朝廷从来不会感到边疆不安全。但忽必烈在十三世纪中期,偷袭云南获得成功后,中国西部边防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包括元朝在内的其后各王朝,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一旦云南失守,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就会处于游牧民族的弧形包围圈之内。而云南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弧形包围圈的软肋上,最容易被从青藏高原南下的游牧民族所突破。即令在西部边疆上实施步步为营的设防,一旦云南陷落,所有的设防立即功亏一篑。因而若不死守云南,不仅会耗费国家大量的资财和兵力,而且这样的被动设防极不可靠。一旦防线被突破,发达的中原地区就会直接面临战火的威胁。于是死守云南,修补内陆边防的软肋,成了元、明、清三朝内陆边防的一贯战略决策。明廷也正因此而必须收复云南,收复之后又必须死守云南,这就无形中抬升了贵州地区的战略地位。原因在于,古代进入云南的通道,都是从巴蜀方面穿越青藏高原的东沿而进入云南。但这些传统的入滇通道,很容易被游牧民族所截断,一旦截断这些通道,云南就会不攻自破。于是,探寻一条不容易被游牧民族截断的入滇通道,自然成了巩固内陆边防的重中之重。
后记 本书即将出版发行之际,喜悦的背后更多的是忐忑和不安。喜悦的是在导师杨庭硕教授的指导下,几经磨砺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可以作为对恩师杨庭硕教授多年以来不辞辛劳教诲的一点回报。忐忑和不安的是作为年轻学子的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地在辨析、指证《明史·贵州地理志》存在的不足,读者或许会认为我们的这种斥责有点过分。说实在的,我们的考释不是对《明史·贵州地理志》编修者的不恭,而是力求在掌握比较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田野调查,有理据地指出《明史·贵州地理志》的疏漏和错讹之处,以免今后的学人在引用相关文献时以讹传讹。
为了使自己的论点能经得起后人的推敲,作者和杨庭硕教授一起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在贵州省图书馆内档资料室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地方志文献材料,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明史·贵州地理志》原文逐字逐句进行校释,并对原文中出现的错讹、疏漏之处详加订正。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感谢恩师杨庭硕教授数年如一日的关心、照顾,从始至终地帮助作者对文稿进行精心的校对,并为本书赐序;感谢学友杨小萍、杨成、翟玉前、马国君等人对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并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校对;感谢贵州省图书馆无偿为我们提供场地和书籍,让我们能够尽可能地查阅到相关的材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感谢湖南省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贵州省凯里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本书的出版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感谢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书,还要感谢所有编辑人员为本书付出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