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融学原理 |
 |
|
 |
金融学原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0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10801971X
·条形码:978710801971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从金融的基本功能出发,构造了一个有别于传统货币银行学的金融学新体系。本书立足于中国的实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汪出地阐述了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可读性和前沿性等几方面的突出特点,对推动中国金融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本书是大学本科学生、在职研究生班学员,金融从业人员以及想了想和掌握金融知识的一般读者学习金融学的理想教材。
作者简介 彭兴韵1972年生于重庆市云阳县。1994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工作。著有《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于金融自由化》,《外汇与货币市场导论》,现已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
媒体推荐 序 李扬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西风东渐”曾经有过几次浪潮。每一次浪潮都给我们留下很多东西。其中,优秀的各科教材最值得珍视,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在金融领域,影响最大的教材当数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钱德勒的《货币银行学》、80年代末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托马斯·梅耶的《货币、银行与经济》以及弗里德里克·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1996年又翻译出版过该书的新版)。这些译本对中国货币金融学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译本毕竟是“舶来品”,它们固然可以向我们传递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可以让我们认识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可以让我们了解别国金融体系的状况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实践(这是我们学习金融学的根本目的),总是有一点“隔膜”。这种状况,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国内学界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已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了。有鉴于此,中国的金融研究者们始终存有这样一个心愿:撰写一批既能够准确阐述金融学基本原理,又能够充分反映中国金融业实际状况的教材。
为什么一定要使金融学“中国化”呢?从最直接的原因看,这是因为,用纯正的中国语言、生动的中国案例表述出的金融学原理,肯定更容易让中国人理解。深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均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金融体系,日益表现出它的有别于它国的显著特征。显然,总结这些变化,概括这些变化中所反映出的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律,应是中国金融学研究者们的历史任务。应当说,中国的金融学研究者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一个新的阶段:总结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经验,我们可能对整个金融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彭兴韵博士的这部书就是一个将金融学“本土化”的有益尝试。我粗粗翻看,感觉到这本书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其一,综合性。在中国,长期以来,着重于宏观面的“货币银行学”和着重于从微观层面阐发金融运行规则的“金融学”是互不相干的。最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甚至是一些前辈,都在致力于做将两者“融合”的工作。这部教材正体现了作者在推动融合方面的考虑。第二,突出实践性。我们知道,金融学是一门致用之学。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阐述原理,还是解释现实,都应当密切结合中国的实践。在这方面,本书做了较大的努力。第三,前沿性。金融学固然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同时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科学。因此,跟上理论发展的时代步伐,是对一部成功教材的基本要求。这部教材有机地融入了金融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如金融的功能观点、信息不对称原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和金融交易新技术等,这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前沿性。第四,可读性。金融学固然重要,但毋庸讳言,它又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用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尽量用我们身边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事例来阐明枯燥晦涩的理论,是对一部优秀教材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本书的作者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总之,本书是一部适合大学本专科学生、金融从业人员、在职研究生班学员、想了解和掌
握金融知识的一般读者研读的教材。我愿向大家推荐它。
李 扬
2003年7月2日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可读性和前沿性等几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一部适合大学本专科学生、金融从业人员、在职研究生、想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的一般读者研读的教材。
目录 序 李扬
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货币
第2章 金融系统
第3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
……
文摘 书摘
货币既不等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钱”,也不是人们常指的“收入”或“财富”。货币是可以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的被人们普通接受的交易媒介。因此,货币具有四个方面的职能。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货币价值储藏职能的充分发挥,推动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重新配置。
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人类货币的形式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
各个国家都按照流动性的差异将货币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一般有M0、M1 和M2 。各个层次的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所差别,M0和M1 更多的是作为交易的媒介,而M2更多的是发挥价值储藏的职能。各个层次货币之间的比率叫作货币的流动性结构,流动性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观察这种流动性结构的变化,中央银行可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1.承销
长期资本市场工具的发行是由承销商来组织的。在我国,承销商就是具有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并不是所有的证券公司都可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只有综合类券商才可以从事证券的承销业务。
按照委托程度及承销商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承销可以分为全额包销、余额包销和代销三种方式。
全额包销是资本市场工具发行中最常见的承销方式,是指承销商接受发行人的全权委托,承担将本次发行的相应金融工具全部销售给投资者的职责。在这种方式中,承销商一般从发行者那里以自己的名义一次性将所发行的债券或股票全部买人,然后再将它们向社会公众出售。向社会公众出售的数量少于公司委托发行的数量,则余额就由承销商全部承购。
在全额包销中,承销商从发行者那里购人资本市场工具时的价格一般低于其向社会公开发售的价格,其差额就是发行者付给承销商的费用。在全额包销方式中,承销商实际上是为发行者事先预支付了发行所能筹集的全部资本。对发行者而言,由此可以及时地获得所需的资金。对承销商而言,全额包销的潜在收益可能较高,但一遇发行失败,它就要承担发行失败的全部风险。
余额包销是指承销商接受发行人的委托,代理发行人发行本次相应的金融工具,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有剩余没有销售出去,则由承销商认购全部未销售出去的余额。余额包销与全额包销不同的是,承销商事先并不用自己的资金从发行者那里一次性全部买入股票或债券,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社会公开出售后,发行者才能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