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 |
 |
|
 |
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7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2393038/9787532393039
·条形码:9787532393039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不但保留了历代中医内科的学术精华和特色,而且还吸纳近几十年来中医内科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目前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的最新水平,是一部既能体现传统中医内科特点和丰富内容,又极富时代特色的中医内科学专著。
编辑推荐 《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总论
——中医内科学原理概述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源流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二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节 疾病的基本病机
第四节 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主要病机
第三章 辨证
第一节 辨证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辨证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辨证论治的步骤
第四节 内科常用辨证纲要
第四章 治疗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节 护理
各论
第一章 急症
高热
厥脱
神昏
抽搐
喘促
出血
痧症
中毒
第二章 外感病证
感冒
风温
湿温
暑温
附:疰夏
中暑
秋燥
痢疾
霍乱
疟疾
第三章 肺系病证
咳嗽
哮病
喘证
肺痈
肺胀
肺痿
肺痨
失音
鼻渊
附:鼻鼽
第四章 心系病证
惊悸、怔忡
附:心衰
心痛
不寐
多寐
健忘
百合病
第五章 脾胃病证
呕吐
反胃
吐酸
附:嘈杂
痞满
胃痛
腹痛
呃逆
附:嗳气
噎膈
泄泻
便秘
胃缓
脱肛
肠痈
狐惑病
口疮
口糜
附:口臭
附:口甘
附:口黏
第六章 肝胆病证
黄疸
鼓胀
痉病
胁痛
疝气
第七章 肾系病证
淋证
癃闭
关格
腰痛、腰酸
遗尿、小便不禁
遗精
附:早泄
阳:痿
附:阳强
尿浊
附:精浊
耳鸣、耳聋
男性不育
第八章 脑系病证
玄晕
中风
附:口僻
癫狂
痫:病
痴呆
颤证
风痱
第九章 气血津液病证
都证
附:脏躁
瘀证
厥证
附:寒厥热厥
水肿
汗证
痰饮
消渴
积聚
瘿病
虚劳
内伤发热
麻木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鼻衄
附:齿衄
紫斑
第十章 头身肢体病证
痹证
附:历节病
痿证
头痛
脚气
瘾疹
附:皮肤瘙痒
皮痹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虫病
艾滋病
血吸虫病
蛔虫病
绦虫病
钩虫病
蛲虫病
第十二章 癌症
鼻咽癌
肺癌
乳腺癌
食管癌
胃癌
大肠癌
肝癌
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
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索引
中医病证名称索引
西医病症名称索引
方剂名称索引
……
序言 《实用中医内科学》出版后历二十余载,共印刷十余次,为中医学学科的进步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此,让我们深切缅怀辞世的黄文东、方药中、金寿山、黄星垣、董建华、任应秋、李聪甫、张伯臾、袁家玑、盛国荣、张伯讷等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忠诚于中医事业并为编撰本书做出的卓越贡献!衷心感谢主编邓铁涛教授、李克光教授、陈可冀院士及第一版编委会的各位教授为编撰与推广本书所创造的光辉学术成就!有鉴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倡议、老一辈中医学家的嘱托与读者们的期望,经编委会组织全国中医内科专家认真修订,第二版《实用中医内科学》与读者见面了,并期盼本书将能成为长版书流传于世。
中医学的精髓是临床医学,而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医学诸学科的基础。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宏富的临床经验与原创的临床思维方法。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其临床医学从整体论出发,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颐寿延年、增进健康的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统一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在临床研究方面应以继承中医学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为前提,加强对现代难治病和危急重症的研究,运用辨证论治为主体的复杂干预手段,以提高疗效为重点,探讨疗效机制,坚持我主人随,面向全球展示中医临床医学的魅力;在理论研究方面应从弘扬中医学自身学术规律出发,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鲜活的临床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汲取多学科研究成果,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以其理论的升华提高,彰显“悟性”,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使之成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先进的医学科学体系,为培育临床优秀人才服务。
当今,科学与入文的融合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互补互动。人类崇尚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势必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融入人文哲学与生命科学之中,展示她的特色和优势,成为人类先进文明的例证。进入21世纪,人们的视角从信息时代投向“概念时代”,思维科学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中医学原有的概念与形象思维是其原创思维的基础与源泉。
文摘 【定义】
秋燥是在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以肺系为病变中心,津气干燥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外感疾病。病变性质属热者称为温燥,属寒者称为凉燥。但均具有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的表现,在病程中燥邪易化火伤阴,损伤肺络。但一般传变较少,整个病程不长。
【历史沿革】
秋燥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秋燥论》。但有关燥气致病则旱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有“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的记述,已经认识到燥气能致病,并和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凡此阳明司天之政……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有“燥胜则干”的记载。这些都初步指出了燥气致病的临床特点,为后世研究和论述秋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唐时代,困于《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未提及燥气为病,故医家对秋令燥气为病的阐述不多。直至金元时代,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才针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中缺乏燥气致病条文的情况,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虽然不是专指外感燥气而言,但却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了燥气致病的临床特点。刘氏并指出治疗“宜从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润之”,对秋燥病的理论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秋燥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系统论述的,始于明代喻嘉言之《秋燥论》。在该书中,喻氏根据临床实际的情况,把《内经》“秋伤于湿”之说改为“秋伤于燥”。并指出燥气性质同于火热。他说:“燥金虽为秋令,虽属阴经,然异于寒湿,同于火热。”又说:“凡秋月燥病,误认为湿治者,操刃之事也。”治疗上则针对燥热伤肺的特点,创制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从而奠定了治疗温燥病的基础。此后,清代沈明宗有“燥属次寒,感其气者,遵《内经》‘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辛甘’之法,主用香苏散加味,此治秋伤凉燥之方法也”(何廉臣著,《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燥淫病案》),从而开创了治疗凉燥的先河。
清代,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对秋燥病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全面,一些著名的温病学家如吴鞠通、俞根初等,在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秋令煤气的性质及其引起的秋燥病的病机、证型,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指出:“秋燥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