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理坑 |
 |
|
 |
理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534369746
·条形码:97875343697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老村
内容简介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
编辑推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水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整,屋舍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简直就是今日婺源沱川理坑村的写照。现在就请你随着本书零距离接触理坑,走进理坑,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阅读理坑,你将加深对中国农村文明史的认识。
目录 概述
理坑水口
流水人家
百子桥
驾睦堂
司马第
……
文摘 书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水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整,屋舍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简直就是今日婺源沱川
理坑村的写照。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北部,北界与安徽省休宁县相接,
南距婺源县城紫阳镇五十公里。村落地处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四周重峦叠嶂
,黼峰、高湖山、双坦尖、九阳凹山等千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形成绿色
屏障。村落像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珠宝奁匣。
理坑建村于何时,得先从这里什么时候始有余姓说起。余姓是迁入该地
的开山祖,《婺源县志·寓贤》中有着较详明的记载。是志云:“余道潜,
字希隐。宋雍熙进士智孙,舒城宰永锡子。登宋政和八年进士,任桐庐主簿
。博极群书,精于天文、地理。为政严明,民甚德之。时朱动采奇石异卉贡
献朝廷,将次桐庐,道潜日:吾岂剥民以媚权贵。不去,终必有祸,遂挈妻
子之婺源沱川(篁村)。未逾年,方腊果起兵,以诉劢为名,浙东、西遂大乱
,人始服公之先见。”余道潜隐居此地后,人口逐渐繁衍,于是派生出若干
分支,徙居邻近处,建立鄣村、燕山、理源、东坑等居民点,东西相望五里
,对外统称为沱川。沱川名之由来,按《婺源县地名志》考证:以余姓散居
于驼峰尖东南麓三溪合流处,清溪川流不息,淙淙有声,故而雅称沱川。
余道潜始迁沱川(篁村)建居之后,传至第六世余德忱分迁鄣村,再传至
第十世余景阳择迁理源。据《沱川余氏宗谱·奠居》记,余景阳迁理源,是
因其父余元启“以明经历职池州路判,曾小筑书院于理源”而“出居理源之
书院”的。余景阳为余元启的第四子,生于元至元丁丑(1337),殁于明永乐
戊子(1408)。由此可以断定,余景阳迁居理源建村,是在元末明初问。理坑
初名里源,后来因村里出了硕儒兼名臣的余懋学、余懋衡等,故村人余光耿
题“理学渊源”匾而自诩,为之改名理源。至于理源俗称为理坑(村落位在
溪畔,当地溪亦叫坑),则是在现代,因为民国庚申(1920)《婺源县志》上
,它还是叫理源。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