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2011-09-1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去商家看看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去商家看看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ISBN:7214012693
·条形码:97872140126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内容为: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作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宗教、尚武、民谣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作者简介 周锡瑞,1942年出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研究现代中国历史。
编辑推荐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山东——义和团的故乡
华北平原
华北地区
山东的社会经济区
义和团的故乡
鲁西社会组织
山东士绅的分布

第二章 秘密宗教、义和拳和民间文化
山东秘密宗教起义
官方对异端宗教的禁止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秘密宗教起义
秘密宗教徒和习武者
刀枪不入和降神附体
晚清习拳者和秘密宗教
民间文化和农民村社

第三章 披着基督外衣的帝国主义
洋货进口的影响
中日战争
基督教和西方扩张主义
山东的传教活动
德国的天主教圣言会
天主教——政府中的政府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高潮时代的基督教

第四章 大刀会
金钟罩的早期历史
苏鲁边界地区
金钟罩
大刀会、盗匪和官员
大刀会与天主教
1896年6月起义

第五章 巨野教案
事件起因
德国的反应
攫夺胶州的冲击

第六章 冠县梨园屯:“义和拳”的兴起
背景
秘密教派活动史
教民
梨园屯
民教争端
十八魁
梅花拳
烽烟再起
义和拳
1898年:教民的胜利与拳民的解散
1898年秋:爆发与镇压

第七章 风暴云结
山东的改革
政府的财政危机
自然灾害与内乱
1898—1899年的外国侵略
德国人在山东
鲁东南的反洋教事件
1899年的德国入侵
毓贤的作用
济宁的“红拳”
毓贤的义和团政策
外国的反应:德国与美国

第八章 神拳
鲁西北的民间秘密宗教
鲁西北的洋教
神拳的宗教仪式及来源
神拳的转变与传播:1898—1899年
官员们的态度
义和拳组织及其传播
神拳的社会成分

第九章 冲突不可避免
平原县的神拳
拳民暴力行为和外国人的抗议
在杠子李庄针锋相对
森罗殿战斗
官府的反应
朱红灯的最后日子
拳祸蔓延

第十章 烈火燎原
朝廷的政策
蔓延直隶
1900年春天:冲突的加剧
外国的威胁和朝廷的摇摆不
义和团在京津
“宣战诏书”
京津包围战
文明世界的复仇
教训
结语:打破“起源偶像”
附录:清朝中叶的义和拳与白莲教
……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 对李秉衡的处罚是前所未有的。1895年,四川总督刘秉璋也因省会成都发生过一些反教暴动而被调任。但刘秉璋对事件负有直接责任,可能在骚乱初起时故意玩忽职守,没有对外国人提供保护②。不过在李秉衡身上却不可能罗织如此罪名,德国人对他的指控流于一般,认为由于他对教民长期一贯的敌视,造成了危及教民的环境。
毋庸置疑,李秉衡对传教士干预世俗持有强烈敌意,对他们所吸收的教民的品质亦大加蔑视。1896年,在大刀会骚乱的尾声,李秉衡注意到,“自西教传人中国,习其教者率皆无业莠民,借洋教为护符,包揽词讼,凌轹乡里”。他们利用教会逃避诉讼,逃避地方官,逃脱麻烦,践踏法律。“久之,民气遏抑太甚,积不能忍,以为官府不足恃,惟私斗尚可泄其忿。于是有聚众寻衅,焚拆教堂之事”③。李秉衡分析确切,并提出只有严格禁止所有传教士干预讼案,地方官员才可能依其是非曲直而定夺教案。他对德国人的干涉,对传教士们就大刀会一事所提的过分要求,以及对他们进入兖州的要求,一贯持反对态度,因而引起了德国传教士和驻京公使对他的长期仇恨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