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理论基础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数字通信理论基础 |
 |
|
 |
数字通信理论基础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页码:44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ISBN:7810546694
·条形码:9787810546690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数字通信理论基础》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其中包括数字通信基础知识、确知信号和随机信号分析基础,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最佳接收机原理及最佳接收机的设计、信道及其特性、信源与信道编码及编码系统的实现。
《数字通信理论基础》可供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部分内容也可作为通信概论给非通信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还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通信理论的发展过程
1.1.2 通信的随机性
1.1.3 通信问题的概率模型
1.2 通信系统的基本单元
1.2.1 信息源
1.2.2 信道
1.2.3 信源编码和信源译码
1.2.4 信道编码和信道译码
1.2.5 调制器与解调器
1.3 通信方式
1.3.1 单工通信方式
1.3.2 半双工通信方式
1.3.3 全双工通信方式
习题
第二章 正交性及信号的表示
2.1 信号和系统
2.1.1 信号的分类
2.1.2 系统的分类
2.2 信号用正交函数系表示
2.3 正交函数系的选择
2.3.1 信号的指数函数的傅氏展开
2.3.2 信号的三角傅氏级数的展开
2.3.3 周期性信号的展开
2.3.4 非周期性信号的展开
2.4 某些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4.1 周期性函数
2.4.2 非周期信号
2.4.3 冲激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2.4.4 常数的傅里叶变换
2.4.5 单边指数信号
2.4.6 双边指数信号
2.4.7 sgn(£)的傅里叶变换
2.4.8 单位阶跃函数
2.4.9 无穷期指数信号
2.4.10 无穷期正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5 傅里叶变换的一些性质
2.5.1 线性特性
2.5.2 比例特性
2.5.3 时移性
2.5.4 移频特性
2.5.5 对称特性
2.5.6 微分特性
2.5.7 积分特性
2.6 能量谱密度和功率谱密度
2.7 沃尔什函数和利用沃尔什函数展开任意信号函数
2.7.1 沃尔什函数的定义
2.7.2 沃尔什函数的性质
2.7.3 利用沃尔什函数展开任意信号
2.8 卷积积分
2.8.1 卷积的基本形式
2.8.2 卷积的运算规律
2.8.3 卷积定理
2.8.4 卷积的图解说明
2.8.5 与任意信号
2.9 带限一时限信号的展开
2.10 系统对信号的响应
2.1l 线性系统的无失真传输
习题
第三章 随机信号分析基础
3.1 概述
3.1.1 几个术语
3.1.2 条件概率的意义
3.1.3 条件概率在通信中的应用
3.2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在通信中应用
3.2.1 随机过程的统计表示
3.2.2 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3.2.3 平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假设
3.2.4 自相关函数R(r)的性质
3.2.5 独立随机过程之和的自相关函数
3.2.6 功率频谱密度和维纳一欣钦定理和谱带宽度
3.2.8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网络
3.3 高斯过程
3.4 窄带随机过程
3.5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
3.6 不自相关的随机过程一白色过程
习题
第四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4.1 引言
4.2 PCM的基本原理
4.3 PCM的系统性能
4.4 增量调制(AM)
4.5 增量调制(AM)系统性能
4.6 PCM与AM系统的性能比较
4.7 改进型增量调制
4.8 增量(差分)脉冲编码调制(1)PCM)
4.9 时分复用(TDM)
4.10 信源编码
习题
第五章 基带传输系统
5.1 基带传输系统
5.2 基带信号及其功率密度谱
5.2.1 单极性非归零脉冲信号
5.2.2 基带信号的功率密度谱
5.2.3 各种形式的基带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函数
5.3 理想基带系统
5.3.1 理想基带系统及基带信号传输系统的典型模型
5.3.2 基带系统传输中码间干扰的基本概念
5.3.3 基带整形和奈奎斯特准则
5.3.4 理想信道中的发送和接收滤波器
5.4 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5.4.1 部分响应波形
5.4.2 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的预编码
5.5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
5.6 眼图
5.7 基带传输系统的均衡
习题
第六章 数字信号最佳接收
6.1 引言
6.2 波形信号集合的矢量表示
6.2.1 波形信号的矢量表示
6.2.2 标量积
6.2.3 信号能量的矢量表示
6.2.4 信号相关函数的矢量表示
6.2.5 波形信号的合成
6.2.6 格兰姆一施密特(Gram—schmidt)正交化过程
6.3 平稳白高斯噪声的矢量表示
6.4 最佳接收机设计的基本方法
6.4.1 沿可加性零均值白色高斯噪声通道进行通信的分析
6.4.2 矢量通道的特性
6.4.3 矢量通道的最佳接收机
6.5 在可加性白色高斯噪声通道中最佳接收机的错判概率
6.5.1 判决域的“旋转”和“搬移”
6.5.2 受到能量约束的信号的集合
6.5.3 矩形配置的信号集合错判概率的计算
习题
第七章 消息序列的有效信号形成
第八章 传输信道
第九章 数字调制技术
第十章 同步原理
第十一章 信道编码原理
第十二章 编码系统的实现
参考文献
……
序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正在使信息继物资、能源之后成为国民经济财富积累和流向的主要经济资源。而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计算机和互连计算机的信息网络以及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说,整个世界或人类能到达的宇宙空间都被一些巨大的通信链条所覆盖着,它使人们在相互无论多么远的地方都几乎能毫无延迟的传递、存储、处理和利用信息。
本书根据数字通信系统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并根据信息传输的顺序、信息处理的方法,系统地讲述数字通信的基础理论和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原理。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更新了部分内容,使之能满足教学要求,与当今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步。全书安排下列内容:第一章、绪论。以信息论为基础讲述古典及现代通信理论以及通信系统组成的基本单元,通信问题的概率模型、性能与通信方式。第二章、正交性及信号的表示。从信号的正交性出发,讨论信号的时域及频率特性和系统特性,以及信号通过系统后的特性。同时系统地介绍一种完备正交函数系——沃尔什函数的基本定义和利用沃尔什函数展开信号的方法。第三章、随机信号分析基础。以统计通信理论为基础讲述随机信号及随机过程在通信中的意义。第四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通信系统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本章讲述PCM原理及AM增量调制技术将模拟通信转换为数字通信原理,同时提出信源编码的方法。第五章、基带传输系统。信息的传输分基带和频带两种方法。本章在分析基带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的基础上,研究信号的基带传输方法。第六章、数字信号最佳接收。在分析最佳接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最佳接收机的设计,并将波形通信转换成矢量通信,为实现高质量的数字通信建立了、理论基础。第七章、消息序列的有效信号形成。在分析序列信源,信号与分组正交信号基础上,从信息传输的观点出发,论证了世界驰名的科学家仙农所提出的信遭容量与受限的信道带宽、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间的关系。第八章、传输信道。本章讨论了信道的分类、信道标准、信道模型以及信道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第九章、数字调制技术。在讲述传统的ASK FSK PSK调制技术基础上,介绍一种双二进制编码系统与AM/PSK调制技术。它比正在广泛使用的其他调制技术有更高的传输速率。第十章、同步原理。第十一章、信道编码原理。第十二章、编码系统的实现。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在介绍信道编码原理之后,提出了实现最佳编码的方法。全书所讨论的问题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阐述。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