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
 |
|
 |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页码:1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6967119
·条形码:97878069671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家讲堂
内容简介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为名家讲堂丛书之一。全书分作两大部分:一为陶渊明研究的散论,涉及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政治态度、陶渊明的思想矛盾、陶诗的艺术风格、陶文的艺术性、《饮酒》诗初探、《拟古》诗浅论、《咏贫士》论略、《闲情赋》散论等内容;二为百年陶学史。它为陶学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观点和重要资料。文字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作者简介 吴云,1957年毕业千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大学占籍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占典文学、古籍整理、鲁迅论文学艺术遗产。出版过《陶渊明论稿》、《20世纪中古文学研究》、《鲁迅论文艺遗产浅探》、《孔融集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与冀宇合作)、《贾谊集校注》(与李春台合作)、《历代骈义名篇注析》、《汉魏六朝小赋译注评》、《历代骈文精华注译评》。主编著作有《建安七子集校注)、《20世纪魏晋南北朝研究》、《汉魏六朝散文精华》、《古文观止注译评》等。
编辑推荐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名家讲堂。
目录 一语天然万古新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田园将芜胡不归
——从陶渊明的归隐看他的政治态度
贫富常交战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
真情与形象的结晶
——陶文的艺术性
君当恕醉人
——《饮酒》诗二十首初探
生有高世名
——《拟古》诗九首浅论
安贫守贱者
——《咏贫士》七首论略
表倾城之艳色
——《闲情赋》散论
百年陶学史(上)
1900—1928年陶渊明研究
1928—1949年陶渊明研究
1949—1978年陶渊明研究
百年陶学史(下)
陶渊明的为人与思想
陶渊明诗文研究
陶渊明诗的艺术风格研究
陶渊明年谱研究
陶渊明集校笺注选译研究
陶学研究之研究
……
序言 我从事系统的学术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时在中国的大地上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当时学术书只有鲁迅的著作可以读。在恩师李何林先生指导下,我于1974年出版了《鲁迅论文学艺术遗产》(资料长编)。随后李何林先生嘱我用这批资料写一组论文。1978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一期刊出了《鲁迅论陶渊明》。我立即送给古汉语专家恩师马汉麟先生。马先生接过刊物翻了几页,并语重心长地说:“鲁迅论古代作家是鲁迅的意见。你能写出《鲁迅论陶渊明》,这很好;但更重要的要写出吴云论陶渊明,这才算你的学术水平。”在马先生的教导下,我尽快结束了鲁迅对中国古代作家的论述,并结集《鲁迅论文艺遗产浅探》的论文集于1979年出版,随即进入陶渊明研究。
陶渊明(365~427)是我国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又是中华民族田园诗人的鼻祖。他为了不与东晋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承担着辞去县令官职,妻儿将受饥寒之苦,毅然回归乡里。为了全家生活,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中,唯一亲自躬耕垄亩的诗人。他接近农民,同情农民,反映农民的疾苦。他生活在文学创作讲究辞藻华丽的时代,而他的创作却用朴素的语言,时而还采用田家语人诗。正因为陶渊明的为人和创作的独特性,使成为历代褒贬不同的作家之一。一千五百余年来,对陶渊明的研究,是逐渐展开,步步深人的。东晋时玄言诗充斥文坛,刘宋时山水诗又极盛一时。具有充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陶诗,反而不被当时人们所重视。现存颜延之的《陶征士诔》是当时唯一谈论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但只对陶渊明的为人赞赏备至,未能对其作品作出全面地、公正的评价。
文摘 陶渊明的归隐,是个议论纷纭的问题。下面就从归隐人手,来探讨他的政治态度。
陶渊明青年时代是个有抱负、关怀祖国统一、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人。他在《杂诗》中曾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拟古》中表示“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像这样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慷慨激昂的诗人,为什么后来却归隐田园,与官场诀别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仍需要从社会政治原因和世界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社会政治的原因。东晋政权偏安江左,门阀士族把持政权。这是个极为腐朽的统治阶级。晋元帝南渡后,政治上主要依靠从北方南下的士族大地主,还联合了少数南方的士族作为他的政权的基础。士族为了他们本阶层的利益,不仅不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反而认为保持了分散割据的局面对他们更有好处。
由于门阀士族当权,决定了他们对外不仅不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山河,反而千方百计地限制或打击坚持抗战者。东晋南渡之初的爱国将领祖逖抗战有功,带领士卒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王导和晋元帝不仅不支持他,反而扼制他的抗战,致使祖逖忧愤而死。桓温虽有野心,但对北伐也有功绩。当他在广大人民支持下,恢复了中原一些失地,并建议迁都江北,以利进一步恢复失地时,却遭到了士族们的反对。尽管绝大部分士族大地主反对收复失地,但广大人民群众仍是要抗战的。